jackdr wrote:
我實在看不出高雄20年後的運量能讓高捷賺錢
請問您是從哪看出來的?
未來的事情其實很難講。
30年前的中國大陸你看得出來會變成現在這樣嘛?
30年前的信義計畫區一帶,你能看出現在那邊會有101大樓嘛?
未來會不會運量,不是看現在的表象去推估,而是看相關單位
對未來的計畫。如果在政府未來的計畫裡這裡會有大幅的進步,
那麼為這一塊區域建設新的交通系統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會蓋高鐵,也是因為樂觀預估未來的經濟發展可以帶起運量跟周邊
開發的收益來支撐這套系統。
這種建設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即便有完善規劃也都是一種豪賭。
人民買帳,整體趨勢往預測的方向走,這就是正確的規劃。
人民不買帳,或是整體趨勢往反方向走,就是錯誤規劃。
況且前面說過了,全世界可以單靠乘客運輸來賺錢的軌道系統沒有
幾家,能獲利都是靠周邊開發在獲利。
jackdr wrote:
抱歉我只看到人口數、...(恕刪)
跟會計準則沒什麼關係,我不是學會計的,我不懂會計抱歉。
這不用懂什麼會計。
台北捷運的建設成本是台北市捷運局在負擔。台北捷運公司是跟捷運局租用路線來跑車。
所以捷運公司的成本裡面不包含未來新路線的成本,跟舊路線的折舊攤提。
台北捷運頭幾年的租金甚至只有象徵性的1塊錢。
台北捷運公司看起來很賺錢,但是台北捷運局即使有捷運公司給的租金跟獲利分配但還是虧很大。
高雄捷運就不同了,路線是高雄捷運公司自己蓋的,所以高雄捷運公司要自己負擔開發
跟營運成本。未來要做新路線,高雄捷運也要自己想辦法籌錢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