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謝謝你」「不會」是正確國語?????


日暮修竹 wrote:
地球本來就是圓的 你遲早有一天, 會遇到和自己身分背景不同的人, 準備有一個共同的溝通方式, 這並沒錯呀



念書時,同學中有來自外蒙古,天津,北京,福建,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的華人
我們講的漢語語調不同,表現方法不同,甚至我們聽慣的台北腔也被說有台灣腔調

後來呢?
除了政治真的太敏感大家會自動避開
語言的表達反而不是問題
大家互相影響,我們也會講"沒事兒"天津妹也會說"刀割手了~很痛耶"
難道天津妹就一定得講"很疼"
講"很痛"其他華人就不了解她的感覺嗎?

講到日文這個我更有興趣了
日文裡有很多"死語"
若您學的日文書是30年前出版的
裡面有一些字詞是現在已經不用的
新的日文學習書已經刪掉不再用

日文分為書寫日文與說話的日文
若是用書寫日文的單字用在說話上一定會被語文老師糾正說"這個用法只用在書寫上,說的時候不這麼說"
若您堅持就是要講的跟書上一樣
那應該很常被日本人說"您來自哪~日文講的真好啊"(意思是說怎麼聽都是外國人啊)



潘達 wrote:
個人不接受的是開版大認知口語對話中「謝謝」=>「不會」時,非把「不會」搞成"I can't ",然後說這是不好的用法。

這不是很匪夷所思的思維邏輯嗎?為何「不會」不能是" Never mind ",非得是"I can't "?他規定的?...(恕刪)


我不能代替他回答.我只能猜撤.

說實在的, 我一開始也不明白他的意思. 但我問了我的中國朋友, 在他們的理解,"不會"確實在乍聽之下, 是"不能夠 I can not"的意思, 而非台灣話的"祙". 也就是說,如同前面幾個網友說的,這是來自台灣話的關係.

我覺得大家出發點其實都很一致,無非就是找一個更好的溝通方法,只是主張不同罷了.

catcandy wrote:
後來呢?
除了政治真的太敏感大家會自動避開
語言的表達反而不是問題
大家互相影響,我們也會講"沒事兒"天津妹也會說"刀割手了~很痛耶"
難道天津妹就一定得講"很疼"
講"很痛"其他華人就不了解她的感覺嗎?...


所以 互相理解很重要的

日暮修竹 wrote:
反而他太想投大多數人所好, 才丟出一個"和全華人能溝通的標準"這樣的遠大夢想
我看,這有點像以前的古文, 各地人南腔北調,但一寫古文, 就都能溝通...呵呵, 有點像做夢
你可以不贊成,但不應該太嗤之以鼻.

如果我們台灣放棄不做,最後話語權就落在中國手裡

這不是我們樂見的吧????


夢想要落實,不是自己關起門來稱孤道寡,幻想萬國衣冠拜冕旒

話語權一直就落在中國手裡,不是甚麼台灣放棄不做的問題,少臭美啦,鬥敗的公雞還妄想指點江山?當太陽沒出來是因為你睡過頭啊?”形勢比人強”,要是看不懂,唸個五十遍吧.

意淫是獨樂樂,本來可以操之在己,要是感覺過份良好,真以為可以過足被翻紅浪的癮,號召大家來眾樂樂,歹勢,這真叫”不知今夕是何夕”了

共同的溝通方式?就算有,甚麼時候輪到小朝廷餘孽自作主張啊?”標準國語”找自己人開刀則可,牽拖甚麼華人世界的溝通問題?誰跟你標準?誰的”國”?誰理你啊?非得找抽麼?有癮

年紀小小就這麼會唬濫,長大是準備當記者還是法官啊?

還記得
小弟在小學的時候
有個智能有障礙的同學.
每次總愛在別人桌上吐口水
不然就是把鼻涕抹在別人身上
惹到全班追著他毒打之後
他會笑得非常滿足.

不知為什麼,突然就這麼想起這個故事.

仇恨只會令人厄運纏身,而那些獲得幸福的人,往往更懂得口出善語,對他人衷心祝福
我懂了!
關鍵字是
"入境隨俗"
沒有這個觀念.....
再加上華人普遍都有一點的
"自卑感"

樓下的幫我翻譯一下吧~

Tarunaka wrote:
我相信,你不相信?我...(恕刪)


只要您說的有理,為何小弟會不信?

但只見您遲遲不回應最關鍵的問題…

小弟再問一次:請問您所謂「標準國語」是以何人之國語為準?以何地之國語為準?以何時之國語為準?

您口口聲聲標準標準,卻不答以何為準?豈不怪哉?

誠心請益,望您賜教!
日暮修竹 wrote:
我不能代替他回答.我只能猜撤.

說實在的, 我一開始也不明白他的意思. 但我問了我的中國朋友, 在他們的理解,"不會"確實在乍聽之下, 是"不能夠 I can not"的意思, 而非台灣話的"祙". 也就是說,如同前面幾個網友說的,這是來自台灣話的關係.

我覺得大家出發點其實都很一致,無非就是找一個更好的溝通方法,只是主張不同罷了....(恕刪)


中國朋友常說的什麼牛B、這簡直是太牛了,我問了樓下的小朋友,在他們的理解下,
確實只是牛(cow)的意思,而非很厲害、很有種的意思,
但為什麼加上B與太卻不懂,是大牛寫成太牛嘛?
那麼,台灣與中國誰是正確的、是誰要改呢?
日暮修竹 wrote:
我不能代替他回答.我只能猜撤.

說實在的, 我一開始也不明白他的意思. 但我問了我的中國朋友, 在他們的理解,"不會"確實在乍聽之下, 是"不能夠 I can not"的意思, 而非台灣話的"祙". 也就是說,如同前面幾個網友說的,這是來自台灣話的關係.

我覺得大家出發點其實都很一致,無非就是找一個更好的溝通方法,只是主張不同罷了.


若語言文化的發展趨勢是統一而不是多元化,那將是什麼奇怪的世界?奇怪的國家?那現在為何要推動在地語言的教學?回復到幾十年前推行國語時講方言要處罰的方式才能達成「統一」的目的吧?

個人的認知是要認識差異且尊重差異,而不是統一。語言本身就會演化、會淘汰。自然發生就合理,揠苖助長就不合理也沒必要。

另外,若是一般台灣人在翻譯那個「不會」時,Never mind絶對精準於I can not,也是比較常用的選項。開版大無視合理的考量,用斷章取義的英文來指詰在地中文口語的思維邏輯合理嗎?。誰規定華人圈的口語也必須統一的?各地本來就會存在當地的用語,有什麼奇怪?有什麼不對?

我也跑內地。我的做法是每次都多了解、多學一些當地的說法,也讓那邊的朋友多了解我的說法。而不是統一在什麼「標準國語」之下。除了新加坡沒常去外,沒聽過什麼「標準國語」。用台灣的習慣?對岸的習實?只怕開版大認知的「標準國語」方式有多少比例的人可以接受?

開版大氣定神閒、旁徵博引該給個,但立題和想法就敬謝不敏了~~~~
Noobs wrote:

說真的,這裡是閒聊與趣味板
不是什麼書香氣息的地方
小弟確實不是文字工作者
也不忌諱說從小到大國文成績都普普
真正的國語文受教也只有到九年級而以
01以及可以說是我現在為一還跟中文有連結的關系了
平常生活上也都以非中文之外語為主
您開板就拿英文來做比喻
說難聽點,你的英文程度不是很好
英文上,我敢說,我絕對好你很多
您後面引用的幾個章點確實有實事
不過地基就歪了您樓怎麼蓋最後一定倒...(恕刪)



起床了,醒來了。

說錯了:醒來了,現在起床了。醒來在前,起床在後。

我覺得,這篇我有必要說幾句。

聽說過林語堂這人吧?介紹一下:他是個文學家,北大英文系教授,出過漢英辭典、發明過中文打字機。福建人,說閩南話的。晚年在台灣,理由之一:因為可以聽得到家鄉話。

他的厲害處,在於以一個中國人身分,出過幾本暢銷的英文著作。「Moment in Peking」和「The Importance Of Living」,都是他寫的。據說出版後,一時洛陽紙貴,進了「紐約時報暢銷圖書排行榜」。

我為何提他?有個台灣留學生,當年到美國學文學。指導教授要學生讀林語堂大師的著作。台灣留學生滿心以為林語堂的著作必定有可讀之處,所以才被教授指定為必讀教材。怎知教授的回答居然是:「我希望外國的學生了解:像林語堂先生這樣的,英文學得再好,仍因為受到母語干擾,文章總有一些味道不對的地方。」

國文只學到九年級,國中程度,是件很可惜的事情。至於英文,只要不是自已的母語,想要凌駕中文,更不可能。你學了十年的英文,還是二十年的英文?比起十歲的美國小孩、二十歲的美國青年,你自認為你的英文如何?

兩種語文,可能都說得流暢,但都不能到perfect的程度。按照你的說法:字典也不該用,用了就是「程度不夠」。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可知:你根本志不在此。perfect與否,自然不在你的眼界裡。

我周遭也有不少台灣朋友日語說得「很流利」,但是是那種「林森北路酒吧媽媽桑式」的日語。這樣的日語,就算再流暢,聽的人會怎麼想?

對於倡導講正確語言的人,你說他們「活在過去」,因為對你來說,這招最簡便。「兩個語言都掌握不好」,正是你的軟肋,把人打入另冊,才是明哲保身的做法。看過「Idiocracy」這部電影嗎?你追求的世界,可能就在這部電影裡。這是一部極好笑、卻又無法讓人從心底笑出來的片子。理由何在?「Because it is happenin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