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84vu wrote:
您前面提到臨終三隨...(恕刪)
要請您看清楚並思惟一下:
隨憶念 - 平常不善不惡,臨終時依過去善業或惡業哪個先成熟,引發善心或惡心而受報。
業力是造作來的,與口唸無關,所以唸比爾蓋茲不會成為比爾蓋茲,唸金塊不會變金塊,唸火不會燒到嘴巴。如果用買機票來比喻,想去美國,生理要先確定沒有問題,才不會選錯、看錯、聽錯、或拿錯,另外,買票的錢要夠,如果以下條件不夠:
一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丶「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丶「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錢不夠的話,想去美國沒辦法賣您喔...,十善業要不貪不瞋不癡,發菩提心是希求聖道的心,希求聖道不多聞薰習,只憑口唸彌陀怎麼行呢?不探究佛法,不探究合不合佛法,怎麼知道聖道是什麼呢?
"如果是唸讓自己安心的",這是前提,也就是唸了覺得安心有效,如同您前面自說經歷那樣,有人唸媽媽會覺的安心,有人想到自己的寵物會覺得安心,這才說唸什麼沒差...。此外,唸這個有效所以信,沒效不信,在探究真理,體證真理,追求智證的佛法看來是反智的耶...。
臨終三隨最後才是隨憶念,且隨憶念的關鍵受過去造作的善惡業而來(不是口唸),這樣,平常的多聞薰習和勤做善業(隨習)當然比隨憶念更有把握,您們提的幾位大師,生平德行都沒話說,請別讓人誤解整天專心唸佛就可得生淨土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