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此話是P大自已的推論?還是老師、師父或法師所言?
念佛沒有說只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佛說阿彌陀經》提到「執持名號」,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
釋迦摩尼佛並沒有說是專為下品下生的極惡眾生而設的法門,
只說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的愚人可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其他上品、中品之人都能念,也能成就,廣欽老和尚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建議修正一下,比較符合P大深入經藏、尊重佛教史的精神。
Peace & Love wrote:
抱歉囉...,後學屬於尊重佛教史的一類,無阿羅漢與具三福淨業的理由前面已說過就不再重複。
借此引文一下:
「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在早先出現的『無量壽經』與『阿彌陀佛經』並沒有,及至後出的『觀無量壽經』始見於經文。尤其是專為下品下生的極惡眾生而設的法門,就是說: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會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信:若汝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極樂即淨土」的觀念,在中國至鳩摩羅什時止,好像未具體形成,故其所譯的『阿彌陀經』未曾用過「淨土」這一名詞,而距此約二百年後,始見於玄奘所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正如藤田博士所指出:並非玄奘所用的梵本有「淨土」這一名詞,而是當時已有「極樂即淨土」的觀念,故用於經題上面。羅什雖然未有「極樂即淨土」的觀念,但早知道「佛國即淨土」,故有很多譯例。諸如『大品般若經』之「淨佛國土」,『維摩經』之 「直心是菩薩淨土」、「若欲得菩薩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等等。至於羅什以前的譯經家,例如:支謙翻譯『維摩經』時,也有 「國土清淨,佛國清淨之行」、「嚴淨佛土」等句,就不見「淨土」二字的用例。
綜上所述,自羅什至玄奘大約二百年間,「極樂即淨土」的觀念逐漸明確,果如此,那麼,這一觀念究竟於何時形成的呢?這可能是曇鸞(四七六─五四二)以後的淨土家了。曇鸞距羅什約百年,當時曇鸞根據上述『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的經文與菩提流支翻譯的世親『淨土論』,寫了一本『淨土論註』。這時他將極樂改為淨土,故說: 「易行道謂: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此中「淨土」二字,在『淨土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