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兜 wrote:
當然是謝絕中土佛教...(恕刪)


無聊哈拉~

想成為火影
要有強大的查克拉~
博人傳好像也不錯看~

維基百科
脈輪(梵語:चक्र cakraṃ,音chakra 查喀拉,標準藏語:འཁོར་ལོ་ khor lo),
字根源自「圓」、「輪子」,意譯為脈輪或氣卦,粵語譯作卓羅,
在印度瑜伽的觀念中是指分布於人體各部位的能量中樞,
尤其是指從尾骨到頭頂排列於身體中軸者。

脈輪主要是由中脈、左脈及右脈纏繞所形成。

網路搜得
當我們還是初生的嬰兒時,脈輪顯現的是非常純淨的狀態。
隨著年齡增長,生活中的壓力,曾經的創傷,
累積的情緒,失落感,悲傷...如拖行著沉重的包袱,
瘀滯堵塞在身體裡,阻礙脈輪原本的純淨運行,
脈輪過度閉鎖或活躍,都容易引起身心失衡。
---------
不提宗教~瑜珈並非就是某宗教專屬~
反正不知道會活多久~
把脈輪恢復原本的純淨
身體也許就比較健康~
心可能也有吧~阿摘
-------------
來去看看小說~

學佛可以多看佛經,多接觸善知識,
才能判斷哪些是對自己有用的,
哪些是以盲引盲的.....

以前學生時代,
佛教、基督教、新時代等都有接觸,
曾因「一盲引眾盲」而遠離佛法,
簡言之,是因為某人的一些話而受影響,
之後因生病的因緣才又回頭接觸佛法,
較認真讀經、聽講經說法後,
發現佛法是具真實智慧且利益眾生的。

想要接觸佛法的人,
可以到正信的道場尋找明師,
親自讀經、聽法師講經說法,
自己判斷對錯,千萬不要人云亦云。

聖嚴法師說:「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

古德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一盲引眾盲】

意指修行道上迷失方向,陷身於三界火宅中,誤導眾人不得解脫。源於隋‧闍那崛多(約527~約604年)譯《龍藏‧0676‧57~58冊;佛本行集經‧卷十四‧空聲勸厭品》:「身自被縛欲解他,譬若盲人引群瞽。己身解脫乃免彼,猶如有目能導人。」

唐‧丹霞天然禪師(739~824年):「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夜裏暗雙陸,賽彩若為生。」參閱《卍續藏‧1565‧80冊;五燈會元‧卷五》。

宋‧徑山宗杲禪師(1089~1163年):「切不可被邪師輩胡說亂道引入鬼窟裏,閉眉合眼作妄想。邇來祖道衰微,此流如麻似粟。真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深可憐愍。」參閱《大正藏‧1998A‧47冊;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六》。

觀世心編著http://www.sutrapearls.org/proverbs/pr01/pr01_19.htm#sthash.C8w7lAig.dpbs
像龐蘊居士一家人學佛學到可以生死自在的例子不少,
坐著走、躺著走、站著走...等都有。



龐蘊居士

龐蘊(?~八○八),字道玄,湖南衡陽人,唐代著名的在家禪者,悟境很高,有「中國維摩詰」之稱譽,與傅大士並稱。世人稱他「龐居士」、「龐翁」、「襄陽龐大士」。



龐蘊自少年時,便有志探尋生命真相,後皈依佛門。初參石頭禪師,問道:「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石頭用手捂住他的口,龐蘊豁然省悟。

後來他又以同樣的問題到江西參禮馬祖道一禪師,馬祖回他一句話:「等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時,再跟你說。」龐蘊於言下領悟,又留下來參學兩年。

自此以後,機鋒迅捷,曾與馬祖、石頭、丹霞天然等禪師酬對機鋒,也與當時著名的禪者如藥山惟儼、百靈、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頻繁往來。

龐蘊曾將數萬家當拋於湘江,帶著妻子、兒女躬耕於鹿門山下,並編製竹器販賣過活,簡化所求,一心向道,一家人沉浸於禪悅法喜之中。「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樂頭,共說無生話。」就是這個佛化家庭的最佳寫照。

龐蘊將要捨離世緣時,叫女兒靈照到門外觀看時日,靈照返回屋內回答:「已經日正當中,而且還是日蝕呢!」龐蘊才踏出門外觀看,靈照馬上就搶先一步登上父親的座椅,合掌坐化。

等到龐蘊進門一看,知道上了女兒的當,便笑道:「我女機鋒敏捷啊!」於是延後七天才入寂。州官于由來探望他,討論佛法,龐蘊見時機已至,就假裝疲倦,把頭枕放在他的膝上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說完,就入滅了。

當龐婆知道龐蘊與靈照都已遷化,嘆息說:「這痴女和無知老漢竟然不告而別,何其忍心啊!」趕緊把這消息告訴在田裡耕作的兒子。兒子聽了,「嘎」的一聲,拄著鋤頭,也立化而去。

人間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43879
請問一下

佛教徒為何不自宮呢?

把自己變成太監 不就可以減少肉體情慾的困擾?

01白虎哥 wrote:
請問一下佛教徒為何...(恕刪)

哥每天早上起床唱國歌、軍歌
然後戰備

哥的信仰是國家
01白虎哥 wrote:
請問一下佛教徒為何...(恕刪)


沒有修行, 自宮N次也沒用啦!!

「宦官雖然經過閹割而喪失了正常的「性」能力,但有許多跡象表明,他們仍有一定的「性」要求。...」

原來太監這樣解決性需求!

去除五蘊之苦, 並不是叫你把眼耳鼻舌身等感官都廢掉, 而是要修行者不執著於五蘊的感受!!


佛法要講求正信,而不要迷信,任何求之神通、鬼神與靈異神奇體驗之說,切記勿信。


因為任何神奇體驗之說無法去除心中的疑惑,反倒讓人有機可趁,騙財等等,





佛法是講求智慧的,是去除疑惑的,所以稱之為內明,


所以佛法裡面在正式學習經論之前,有其因明學、心類學與量論的學習(相當於西方的邏輯推理學、心理學等)



修習佛法當中又分兩類,隨法與隨信兩類,


隨信之一類的眾生,對於佛法的信心是來自宿生的習氣,對佛法有好感與信心,但真實問他相信佛法的原因是什麼?


卻也說不出個原因來。



隨法的眾生是由於對於佛法中所闡述的道理心中不明白有所疑惑的時候去閱讀經論,理解當中所說的道理,


並在心中經過推理,產生定解後,對佛法所生起的信心,稱之為隨法行。




達賴喇嘛法王曾說過:在西藏,上師受到極度尊重,弟子卻不觀察上師的條件。


如《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知識指的是善知識,調伏:指的是戒。近靜:是靜慮。德增:自己與親近之人都能功德增上。

具勤:精勤者不單在利他時要有悲愍的動機,對於利他事業也應該要有歡喜、精進的態度。
如果動機正確,行為上也能善巧引導,卻只是偶爾為之,平常都沒有歡喜善法的態度,這樣是不行的。
在利眾的事業上,不只要有大魄力,還要有歡喜。

教富饒:是精通經律論等三藏具足多聞。

善達實性:是具足教證二德,對緣起性空能如實通達。

說法善巧:就是能隨弟子或學生的根器,引導次第權巧開示教導。

悲體:為了善巧利眾,動機非常重要,善巧利眾必須具有悲愍心。在此的悲愍,並不是說自己具有大悲功德,而是指為了利益眾生之悲愍動機。說法時,必須有清淨的意樂,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而說,完全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說。


厭離:遠離厭患是指要吃苦耐勞的意思。有時說法的時間持續好幾天,甚至長達一個月,而且每天都持續好幾個小時,
如果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就會想:「我還要講這麼久?」就會產生利眾的障礙。宣說時,應堪忍種種障礙,無苦勞感。

善知識具足以上的條件)




【此復說為自未調伏,而調伏他,無有是處。故其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若爾須一何等調伏?謂若隨宜略事修行,於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故須一種順總佛教,調相續法,此即定為三種寶學,是故論說調伏等三。】


這裡說自己若不能解決問題,而能夠幫人家解決,這是不可能的。幫忙我們調伏內心的老師,他必須先如理如法地調伏他自己才行。

如果這樣的話,要什麼樣的調伏才可以呢?

假定只是「隨宜略事修行」,就是碰到什麼就學什麼,沒有正確的次第,

在這種狀態當中,看起來他好像有一點道理,在他身心上也修得好像有一點成就,也蠻有名聲,

可是這個東西是假的,所以叫「假證德名」;如果這樣的話,對我們沒有什麼好處。

那麼什麼才是真實的內涵呢?

要「順總佛教調相續法」,照著整個佛法的次第內涵調伏自己的身心,也就是戒定慧增上三學,所以稱為三種寶學。




隨法行可以再讓佛法住世
火影兜 wrote:
楞嚴經又不是悉達多...
你拿來跟悉達多比?
火影兜 wrote:
大乘的戒律與阿含經的戒律其實差不多
作者不明的經,無從確定作者是否脫離淫行
大大看過楞嚴經嗎?

大大知道楞嚴經說什麼嗎?


如果悉達多只能說阿含經

那說楞嚴經的人,境界肯定比悉達多高太多太多


其實都是悉達多講的,對象根基境界不同,所以講經內容不同

就像大學教授,可對小學生教加減乘除,也可對大學生教高等數學一樣

Bentley20190121 wrote:
可是師兄,永明延壽禪師相傳是阿彌陀佛再來,他留下的“四料簡”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有什麼問題?

這四句,就是永明延壽禪師強調"淨土"的重要性...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 -> 只有禪,很危險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 只有淨,可成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 禪淨雙修,極少數上上根人
無禪無淨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 都不修,輾轉下地獄機會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