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病歷霧煞煞立委提案改中文

記得兩年前有一次我在新泰醫院看醫生,
他是用電腦打字輸入我的病歷。

看他打著打著,竟然被我看到他拼錯字了,
我好心提醒他,那為醫師連謝謝也沒說,
就默默改過來了。他可能覺得他的專業受挑戰了吧。

醫生寫鬼畫符,可能是不想被發現拼錯字吧。哈!
寫英文都沒時間了
還寫中文@@
生活越簡單,時間就越多,思考就越清晰,心靈就越提昇
坦白說寫成中文,一般人真的看得懂那些"醫療用詞"嗎???

Diclofenic 真的要寫成 "大摳粉圓"(台語)

就像現在BIOS寫成中文,我反而看不懂它的意思....

有請教醫師朋友,病人看不懂外文病歷怎麼辦??

1.申請中文病歷

2.請教其它醫院醫師

3.查網路

4.找立委....
putidamo2001 wrote:
立委太閒~那不是學名...(恕刪)





有賺錢部份 的 就花時間處理

懶的study翻譯

懶的學打字

像這樣的醫生多嗎?


kkmobil01 wrote:
如果在學校時沒有學中...(恕刪)



kkmobil01:
如果在學校時沒有學中文名稱
要如何寫得出來呀



這就叫做 不求甚解 嗎?
病歷中文化~確實是有其必要性的。

首先,英文非我們母語。大部分醫師英文都很差的(最少我的同事我覺得英文都普普而以),寫錯拼錯是常發生的事。我們服務的大部分病人,英文程度或是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都不如板上的諸位,很多中老年患者,到處看醫生,最後還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問題。中文病歷不只保障病人,也保障醫師。

用母語記病歷,與科學研究或是SCI paper其實關聯性不大的。日本人用日文寫病歷,也不影響日本的醫學成就。更何況,臨床的工作,本身真正關聯的,是在地的病人!!病人若能對自己本身的病情或是治療,能多10%的了解,那病歷中文化就應該推動!!!

在大家打著改善與維護台灣醫療品質這兩個信念打波波的同時,也應該一起來推動對大家有益的事!!


[病歷中文化 事在人為] 作者:高克培 2009/05/11 中國時報

五月五日班嘉明醫師「麩丙酮酸轉胺脢…您看懂嗎?」一文表示有些醫學名詞的中譯,詰屈聱牙、難解,不太認同「病歷中文化」。筆者認為這類名詞畢竟不多,我們豈可把少數的翻譯困難或彆扭當成理由,堂而皇之把整本幾十、百頁的病歷通篇用英文記載?

 對於少數實在無法翻譯的名詞,用原文記載,當然無可厚非,但是畢竟不多。中國大陸一般百姓英文教育實在太差,對那些不識ABC的人,「麩丙酮酸轉胺脢」比ALT好用,而我們的百姓ABC已不是問題,當然流行用ALT表示。也許有一天,英文成為我們第二「官方文字」,英文病歷自然不再是「白色巨塔裡最黑暗的角落」,我們的患眾對自己病情「知」的權力自然也不是問題。至少在目前,在我們台灣中文老少賢愚皆宜,不相信去問問那些販夫走卒、鄉下阿公阿媽,「新流感」比H1N1那個傳神易懂?

 美國幾十年前就規定「病人有權力得到所有有關他疾病的『所有資訊』,而且是以他們瞭解的措辭」,所謂文字資訊就是病歷。反觀台灣醫療倫理委員會在網站也有聲明:「你有權利要求自己或你的親友能得到『以你所能理解的方式』有關自己的診斷、治療方式及預後的情況」,不可諱言,對大多數國人,英文絕不是能理解的文字!

 另一方面,可能會看自己病歷的不是只有醫師,而對我們一般百姓,自己的英文病歷形同天書,久而久之,他們根本忘了「病歷記載」也是醫療服務很重要的一部分,直到發生醫療糾紛,才驚覺病歷這回事。醫學是深奧的,但是醫療只是個實用的科學,醫療過程有脈絡可循,病歷就是這個過程的記錄,醫界長期不用母文寫病歷,不擔心老百姓懷疑這是「愚民政策」、聽我就對了?透明化是民主的必要條件,莫怪我們醫界大多數好醫師再努力,老百姓對我們的可信度仍只有百分之四十!

 筆者在一流醫學院、國家級醫學中心教學和臨床三十五年的經歷,除了一位外交官子女和一些僑生同學外,未曾遇過使用英文比中文精準的醫師。不以自己最熟悉的母文記載攸關病患、甚至他們子孫(遺傳疾病)的健康和生命的病歷,這算是尊重病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

 本人推動病歷中文化改革五年多,「醫學院教育學生時用的書都是英文」也常被拿來當反對的理由。其實,用英文原文的科系豈只醫學系,財經、會計、法律系原文書一樣多,難道他們沒有中文翻譯的教科書,我們的帳目、會計表、起訴書、判決書也都要用英文、甚至法文、德文記載?

 醫界對病歷在台灣回歸中文化總以各種困難推三阻四,可是某知名財團醫院九十七年一月十六日為了在海峽對面(廈門)開疆闢土、大展宏圖,一上岸立刻開始以中文寫病歷,顯示醫界「病歷中文化」非不能,乃不為也!

[作者為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








當各位的家人如果有一天得到重大的病,我想各位就會很希望病歷是中文的,畢竟中文才是能夠準確表達患者情形的語言。

天堂不撤守-陳冲能,葉金川能不能?
2009-05-04 中國時報 【陳長文】
 改革除必須要經過漫長立法手段外,愈來愈覺得社會進步、與公義實踐,往往依存於政府官員一念之間。日前兒童保險死亡給付可能引起謀殺兒童的道德風險一事,由於兒童不會為自己爭權益,於是該議題長久以來不被注意。但當媒體報導該爭議後,金管會主委陳冲在第一時間站出來,表達會立刻檢討以高額喪葬給付的方式達到死亡給付的「問題」保單,於是乎這一塊公義陰影之處,即有陽光照進的希望。

 對此,筆者要向陳主委表達敬意。但同時筆者想要提另一個類似的問題,希望出身公共衛生專業的衛生署葉金川署長能夠和陳主委一樣,擁有相同的聞過則喜之心:那就是實行病歷中文化!

 長期關心病歷中文化的高克培醫師近五年來不斷的提醒筆者病歷中文化的迫切需要,筆者深表贊成,並遇有機會面見醫界大老時即轉達高醫師的主張。顯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其實,病歷不只是寫給醫生自己看,更是寫給病人看的,我們的官方文字是中文又不是英文,豈有病歷寫英文而不寫中文的道理?這已是最基本的ABC了。

 但這「最基本的ABC」,卻打不動僵化的官僚思維與醫界的習慣。由於病歷以英文撰寫,它的透明度因此大大的減損,除了容易形成資訊的黑箱,衍生了多重的不公義。病人最基本的權益也被漠視。

 首先,病人最基本的資訊人權被剝奪。生病的人,都會想要知道自己的病況。病歷未中文化,使得病人最基本的資訊權都無法享受。

 其次,會衍生訴訟上的不公義。舉例言,醫療糾紛發生時,不懂英文的阿嬤說醫生「親口」說她得的是A病,但病歷用「英文」記載的卻是B病。最後「口說無憑」,法官也只能採信「有書面為證」的英文病歷。這樣的情形,幾位醫療專庭的法官告訴筆者,他們也認為對病人十分不公平,因為看不懂英文,就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要求醫生更正病歷,更將失去訴訟上的利益。

 第三,這樣的「資訊黑箱」會增加詐領健保費的可能。據告,其公式不外乎:少數不肖的醫生仗著病人看不懂英文病歷,對病人說的是A病,但執行的卻是健保給付較高的B病手術,然後去領取健保費。例如:告訴病人是洗眼睛,卻不必要地去摘除病人的白內障。這也將增加健保單位稽核的難度,事後最多只能了解有無執行手術,卻無法證明,當時醫生到底告訴病人醫的是什麼病,畢竟口說無憑。

 高醫師也搜集了各國例子,除了美國、英國等醫師當然用英文寫病歷,日本醫生寫的是日文病歷;韓國醫生寫韓文;德國寫德文;法國寫法文;中國大陸寫的是簡體中文(有趣的是,高醫生指出,台灣醫生到中國大陸去行醫,也「會」,更正確的說「能」寫中文病歷)。簡言之,以似是而非的「國際接軌」或中文醫療字彙不夠為由,而必須用英文寫病歷,是根本說不通的。

 從法的角度,醫師法第十二條規定:「醫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病歷…。」從法的目的解釋,中文是官方語言,該製作病歷義務,當然指的是製作中文病歷義務。若可被擴張解釋成不以中文為限,那麼所有文書,要作成英、法文、還是火星文都可隨製作者的高興。這樣的法律規範邏輯何在?

 如果立院願把該條修正為:「應製作中文病歷」,明確法律文字自是最好,但立法效率,並不能樂觀(如前述,修法也無必要)。因此,最能期待的是從抗煞到現在抗新流感,深獲民眾信任葉金川署長,劍及屨及為病人權益著想,發揮改革魄力。而這項改革的重要性絕對不輸給抗新流感!

 衛生署擁有的切入點很多。例如在健保費申領條件上,要求病歷之中文化,或者至少針對公立醫院,要求製作中文病歷,從公部門進行改革。如果衝擊較大,制定落日條款,給予一年緩衝也無不可。但一定要開始行動。對絕大多數沒有接觸英文(遑論醫療英文)的病人,多增加一點對醫師的不便,若可以創造對病人無限的體貼,那不是一種「視病猶親」最好的示範嗎?(作者為律師,法學教授)
對不是學醫的人來說,管他中文還是英文,其實都是一串火星文吧……=w=''''

我是覺得沒差啦,真的。
從前從前有一隻笨貓,不小心變成了隨處可見的瞎忙族,而且還是薪水不多的那種。
病歷中文化 醫病第一步

【聯合報╱劉沛昌/耶魯大學內科總醫師(美國康乃狄克州)】
2009.05.16 03:12 am

近日欣聞立委提案病歷全面中文化,我舉雙手支持。

很多醫師忽略了病歷不只是醫生間溝通的工具,也是記載病情發展的法律文件,所以絕對有讓病人看懂的義務。美國上世紀初醫療改革時即明訂官方語言是病歷書寫唯一的合法文字,若以英語之外的語言寫病歷,保險公司是不會給付醫師費用的。同時,為了兼顧病人知的權利,在新英格蘭的醫學中心,每一間都有病歷翻譯處,可以把病歷翻譯成廿八種不同的文字。試想你修車時,難道只想把車修好而不想知道車子是怎麼壞的?

有人以為台灣醫師多以英文受醫學教育,要改過來不容易。其實在WHO的世界醫學教育年鑑裡,台灣所有的醫學院都是登錄為以中文教學。筆者不記得在台大醫學院裡有哪一位老師是以英語授課的。大學時真的把英文教科書看完的同學,不會超過百分之五。而台灣醫師在投稿國際期刊時,能不找翻譯公司先修改稿子的,一隻手就數得出來。就連醫師間討論或是思考疾病治療流程時,用的也還是中文,頂多就是把疾病或藥物的專有名詞改成英文而已,所以英文不應該是造成病歷中文化障礙的藉口。

激進者憂心病歷中文化會影響台灣醫生接收國際最新資訊的能力。在日法德等先進國家,病歷無不是用母語書寫,難道這些醫生就沒有閱讀英文醫學期刊能力?學習以英文吸收最新知識是每個醫生的義務,不是醫學教育的責任。醫學是個與當地人民和文化高度結合的科學,用自己語言表達可能更適合。文字本無貴賤之分。

也有不少論者以為醫學很多專有名詞,即使用中文寫,病人不一定看懂。但比起英文,中文總是比較能讓病人對自身疾病有個概念吧。病人不懂,自會來請教。

而病歷裡會記載病人主訴、症狀和病史。用中文寫,病人比較能知道醫生到底清不清楚自己的病況,或有沒有胡說八道、捏造事實。很多台灣人看不起中國的醫療水準,不過在大陸,即便小到地區醫院的層級,每一份病歷寫完後,都要給病人看過並且讓病人在上面簽名,以保護病人權益,這在中國的醫師法裡有明文規定。

另一個中文化的難度在於中文字筆畫繁多,需要花更多時間書寫。解決之道一樣可向國外借鏡。在筆者工作的耶魯大學裡,幾乎已沒有醫師自己手寫或打病歷了。醫院聘請很多專長打字的人,都沒有醫學背景,很多只是高中畢業。我只要拿起電話,或打開電腦錄音系統,連接到醫院中控的病歷室裡,用「說」的把病歷錄完,不到廿分鐘,電腦就會出現文字的成品。即使有打字錯誤,也因為醫院有保存的錄音母帶,醫師也不至於有吃官司的危險。我想,要醫師們用說話的方式「寫」中文病歷,恐怕還比手寫英文輕鬆省時吧?

醫病本身已經在知識上是高度傾斜向醫生的關係,荒謬的是病人竟連自己的身體狀況都不能以直接而輕鬆的方式知道。病歷中文化只是第一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elite0907 wrote:
當各位的家人如果有一天得到重大的病,我想各位就會很希望病歷是中文的,畢竟中文才是能夠準確表達患者情形的語言。


這我持保留的態度...

http://forum.doctorvoice.org/viewtopic.php?f=60&p=408951&sid=c2f22d387d871c3c440a3b0756326f29

進入上面的論壇.您往下拉,有中文病歷可以讓您參考看看,究竟看得懂幾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