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體系大多屬於學術研究體系,根本沒法跟產業結合,就是你在大學學的東西,教你一堆皮毛,還不如讓你專精一項,所以個人覺得台灣大學如果一半是科大,競爭力才會夠。2.企業的徵才條件。一個高中畢業就能應付的工作,你卻應要用大學學歷,造成大家一窩蜂去讀大學,只為了出來多領三千元,浪費了教育資源。(四年浪費的時間與金錢還有出社會就要背負著學貸壓力)3.固定的勞動人才。不管大家在怎麼讀,社會上還是要有一定的勞動人才,這是不會變的,上述的例子後造成大學學歷太普及,有些畢業者礙於自尊與社會輿論,蹲不下去做勞動工作,甘願當一個月薪一萬八的業務員,卻不願意做勞動工作,而那勞動工作薪水卻是比1萬8來的多...
企業都想要好的人材 而不是適才適用所以要挑名校,要挑學歷高的在這樣的前題之下,只有唸更高的學歷才有好工作所以大學越來越多,又造成了現在滿街的大學生,然後就惡性循環,現在看起來真的大學太多了排名後面的學校,唸了很多時後只是浪費時間除非企業挑人不看學歷 不然無解另外學校的理論跟企業的應用存有落差我到認為學校應該要有銜接的課程會好一點
確實學校教育和工作職場的需求有落差,不知為何,我卻覺得不是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主因...感覺最近這些年的失業潮,真的是我們台灣產業要轉型的警示,老做代工是不行的,人家韓國就相當成功。某些朋友本是台灣的大學畢業的,後來留學深造,有機會的都在畢業後轉往其他國家就業了... 原因都是覺得台灣經濟發展在未來很堪憂...覺得政府的政策面應該要有比較長遠的計劃...而不是只顧著短程的選票而已... 有些感概...
對企業主來說,商場如戰場,請你來是要上戰場的,要從新兵階段開始重新訓練,還要負擔會不會兵變或逃兵的風險。然而學校教出來的學生幾乎沒辦法馬上派上用場,簡直是浪費社會資源。學生自己也要鍛鍊一下,要上戰場時請先充實自己,提升一下基本戰技,才不會上了戰場搞不清楚狀況被打槍,然後怪人家為何不敢用你。因為你的失誤可能造成公司的損失,在學校當掉只要重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