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iraptor wrote:這種地下水庫的點子呀...(恕刪) 其實.....台灣的地層下陷,跟大量抽取地下水有關...........而且這種建設,應該也不會增加地下水,這只是儲存池,待時機再排出....
亂算一下...54萬噸水量=1000mm雨量*540000平方公尺(0.54平方公里)降雨假設分攤10%降雨量,降雨量下修成100mm,那可以服務的區域也只有54km^2...這種設施大概只能重點保護吧...
chiahuaw wrote:重點是,不是每個選民...(恕刪) 的確,除了台北市以外,其他縣市都是經濟拮据,也只能選擇做一些雨水地下水道的工程跟污水下水道的工程。高雄的愛河跟一些污水下水道處理,除了知道愛河變美了以外,許多人就是看不到其他那些努力.....其實這種蓄水池,應該也可以做很多個(甚至在同一個城市做許多個),而且是大工程,應該是個大肥約阿不過的確是國人的個性問題,選民有的太短視太短視,都不選有能力的,只選有財力的,你拿他紅包一千,他要包工程幾億阿~
虎班喵喵 wrote:誰說台灣沒有,圓山子...(恕刪) 喔喔~謝謝大大,雖然他是比較像是在基隆核爆漲的時候,做個下水道來疏洪,跟日本的這種連結雨水下水道的疏洪系統不太一樣,但總是有,原來在89年的時候,行政院就有做規劃跟做了。應該是很貴沒錯,但總是比常常淹水,大家受災好很多。希望現在的政府也能多考慮這些建設...剛剛爬了文以下圖文來自水利署:http://www.wra10.gov.tw/media021.html基隆河員山子分洪規劃可以追溯到民國52年及民國59年,由於當時係以治理淡水河為目標,故未予採行。民國76年10月琳恩颱風帶來豪雨,造成台北市廣大地區遭受水患。前台灣省水利局規劃總隊重新研擬員員山子築堰分洪之可行性。爾後,政府為積極推動基隆河治理計畫,經行政院會指示由經濟部統合各權責單位辦理「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規劃工作」,前經濟部水利處乃於民國89年4月完成「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規劃總報告(草案)」及「基隆河整體治理方案」陳報行政院,行政院指示:「宜考量優先推動員山子分洪工程之可行性」,於民國89年11月舉辦「基隆河整體治理計畫」簡報會議後裁示,推動員山子分洪計畫工作,並於民國90年核定員山子分洪工程計畫。員山子分洪工程位於台北縣瑞芳鎮境內,工程起點位於基隆河主流上游瑞芳鎮瑞坩新村旁,分洪路線往北偏東方向以隧道方式將基隆河上游集水區洪水排入東海,員山子分洪工程位置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