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武器其實是工程師之間的較量,研發工程師們任重而道遠。

看了 J10 的外觀不由的好奇起來,座艙的部份,會不會其實是可分離指揮艇...


指揮艇,組合~



純路過搗蛋,各位繼續..
喜歡喵咪的秤子 wrote:
看了 J10 的外觀...(恕刪)


這個才棒!




建議台軍採購
someona881 wrote:
臺灣和大陸搞軍備競賽實在是強人所難。


你講的沒錯. 有些事情真的沒的比. 還是搞好自己的民生問題比較實際.
軍火外購的歷史教訓 -- 一段被滅音消影的黑暗歷史. 這也是 [ 靠天吃飯要餓死, 靠(美國)人打仗要失敗 ! ] 的歷史根源. 主張外購其實就是挖坑給人跳 .

馬歇爾告訴卡特,他並不反對禁運,“只要禁運符合美國的最高利益,美國將對一切尚未運出的物資實行禁運,不論這些物資是否已經付款。”【註釋】General Marshall to Colonel Marshall S. Carter, July 26, 1946, FRUS, 1946, Vol.10,p.755.【注尾】 7月29日,馬歇爾正式宣布停止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援助。 【註釋】John E. Jessup: A Chronologyof Conflict and Resolution, 1945-1985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Press 1989), p.14;王成勉:《馬歇爾使華調停日誌》,第120頁。 【注尾】

*******************************************************
<國共內戰中中國政府被美國軍火禁運兩年(轉載)>

1946年7月29日,美國政府在馬歇爾建議下對華實施軍火禁運,直到1948年11月才解除武器火禁運。1947年3月21日,國民政府的彈藥供應已達到危急程度,而剛好這也是國軍停止不斷勝利的時候,可以看出儲存半年的美式軍火用完後對國軍的極大影響,這也是國共內戰中國軍失敗的最重要原因,而我們卻對這段歷史一片空白。

1946年,美國通過決議禁止向中國交戰雙方提供武器,從7月29日美國方面已拒絕簽發向中國提供武器的出口許可,禁運開始生效了。 實際上,美國直到1948年11月才重新開始向中國國民政府提供武器。 美國武器禁運的同時,英國對南京國民政府實施軍火禁運,拒絕了南京國民政府購買槍砲子彈、艦炮、飛機機架等請求。 英國外交部宣稱:“英國政府的政策是不鼓勵中國現時的內戰。為了這一目標,只要內戰還在持續,我們就不向中國出口任何戰爭物資”。 由於美英在當時條件下巨大的影響力,沒有一個武器出口國向國民政府出售武器。

中國當時交戰雙方的情況很清楚,國民政府購買使用美國的武器,GCD獲得蘇聯大力援助的武器,美國的決議實際上只捆住了國民政府的手腳,掐住了國民政府的脖子。 國民政府既失去外援,又無法繼續購買武器,損失的武器系統得不到有效補充,而GCD卻有蘇聯源源不斷的軍事援助,力量對比呈現此消彼長的特徵,這成為中華民國戰敗的的最重要因素。

《追根朔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中,資中筠認為,從1946年8月起,美國政府開始暫停向國民政府運送某些軍事物資。 在《中美關係史(1911~1949)》中,陶文釗也認為,美國是從8月起對國民政府實行禁運的。 在最近出版的《中華民國史》中,張憲文指出,軍火禁運是在馬歇爾的建議下,由杜魯門總統於7月29日宣布的。 在《美國在中國的失敗》一書中,鄒讜則認為,禁令是由馬歇爾頒布,自1946年7月29日開始生效的。 【注尾】

7月23日,中國政府駐華盛頓的物資供應委員會向美國國務院申請出口准許證,運送從美國商業公司和戰爭資產管理局購買的1.3億發7.92毫米口徑子彈。 這批軍火是抗戰時期美國專門為中國製造的,中國政府早在年初就依據《租借法》購買了這批軍火。 在國務院的馬歇爾助手卡特上校當時已得知他的禁運意向,遂詢問馬歇爾這批物資是否正常供應。

......................................
說蘇聯在源源不斷供給共產黨也不太對,當時共產黨控制的中國,只有東北和蘇聯有交通聯繫。蘇聯只是在日本投降後把繳獲的關東軍武器交給了共產黨。內戰中朝鮮支援了一些,除此之外就沒有外援了,後期國軍兵敗如山倒,共軍的武器多是從此獲取的。蘇聯當時是承認國民政府的,其實並不想中共太得勢,因為那時共產黨內的親蘇派(王明那些人)已經失勢了。後來韓戰,蘇聯給中共的二戰武器還要打五折呢。

蔣介石爲什麽不放棄東北?因為東北的工業提供了國軍三分之一以上的軍火。但打仗不是純粹比武器,人員的素質和士氣也重要。內戰開始國軍的老兵都是精銳,消耗以後補充的兵員就差遠了,共產黨則是越打人越多,士氣越高。這裡面的原因就是政治和社會問題了。東北一失,國共實力此消彼長,敗局已定。
講到美國賣軍火...就不能不提到美國在50'~60'年代收買了加拿大的議員, 把加拿大當時開發中最先進的噴射戰鬥機CF-105 ARROW計劃給腰斬的事.

當年加拿大所開發的CF-105 ARROW戰機已經做出兩台原型機並且開始試飛. 這台戰機是當時最先進的戰機. 外型先進, 性能卓越. 老美還只會做醜醜的軍刀式.

這件事被美國發現後, 就開發兜售飛彈系統給加拿大. 最後是加拿大國會把本國所自行研發的噴射戰鬥機計劃給中止, 跑去跟美國買防空飛彈.....後來這些加拿大的航天工程師就全部被美國的航空公司給招過去做事. 從此以後, 加拿大損失了一大票精英工程師, 並且再也沒本事自行開發戰鬥機.
brexchen wrote:
講到美國賣軍火......(恕刪)


請問美國是拿 CF-105 去發展成 F-105 嗎?
二十年前華視有播過這部影集,
據說當年加拿大的這架(ARROW)箭式戰鬥機已經採用三角翼設計,
並且最高速度可以達到2倍音速,噴射戰鬥機在當時屬於新的觀念,
擔任試飛的飛行員是二次大戰的空戰英雄,習慣活塞式引擎的操縱,
所以剛開始很不能適應噴射機,認為沒看到螺旋槳轉動就不安心。

開發過程原本發動機的推力一直無法突破達到預期的兩萬磅推力,
一度打算先購買美國的發動機裝上去,但最後還是突破技術瓶頸。

後來美國不斷挖牆角,加國新政府上台後開始終止箭式的研發,
飛機公司的研發團隊人心惶惶,美國的飛機公司人員還混進來發傳單挖腳,
全部的樣機通通拆掉變成廢鐵,自廢武功的案例莫此為甚。
請注意!!沒有薪水工程師是不會上班的!!!
呵呵 美國一向很陰險,加拿大航空工業從此一蹶不振,龐巴迪現在只能生產支線客機和商務飛機,根本無法插手干線飛機項目,而且龐巴迪的飛機發動機也是美國提供的,這就牢牢拴住了加拿大航空工業的脖子。

美國對大陸也玩過這套,上世紀70年代大陸已經通過仿制波音-707大型客機,掌握了150座以上干線飛機的基礎設計研發能力。

到80年代后,美國為打開中國民用航空市場,遏制發展中的中國航空工業,提出與大陸上海飛機制造廠合資,由美國麥格唐納-道格拉斯飛機集團向中國轉移MD-82、MD-90組裝生產線。

上海由于資金有限,又急于引進美國技術,因此停止了國產大型客機研發,而與美國合作生產麥道客機。

然而,該項目并不順利,從1985年至1997年,12年間上海飛機制造廠只生產了35架MD-82和2架MD-90飛機。其后麥道飛機集團與美國波音公司合并,上海麥道項目被撤銷,所有技術資料被收回銷毀,上海已經建設的組裝生產線被廢棄,對上海造成巨大的損失。

由此,美國打開了中國民用航空市場,而中國由于民用飛機研發項目停滯了20多年,已經落后于世界主流航空技術體系。因此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投入數千億元人民幣巨資,重組航空工業體系,重新開始150座以上的大型干線客機、大型軍用運輸機的研發項目,以求擺脫對美、歐的市場壟斷,建立起獨立自主的戰略空運能力。


資料來源《中國超級工程一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53af350100cde0.html




1980年9月26日,中國首架大型客機——運10型干線客機,在上海大場軍用機場首飛成功。

1984年1月31日,運10型干線客機飛到了西藏拉薩貢嘎機場,順利完成高原機場起降試驗。并且為遭受雪災的西藏災區運去了幾十噸救災物資。




現在停在上海大場機場的運10飛機,已經停飛了20多年,見證了中國早期航空工業的發展。


中國投入數千元巨資研發的大型客機,預計數年后實現首次試飛。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建設的室內航空發動機試車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