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遼東半島自古是韓國的領土


discoby wrote:
說是領土是倒因為果....(恕刪)


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嗎
語言完全不同耶
zinnia wrote:
說實在的,高勾麗起源...(恕刪)


高句麗遺民

高句麗遺民裡一部分變為新羅人, 渤海人[59],渤海國滅亡前後和復國運動過程中部分渤海人遷入到高麗王朝境內融入高麗人。復國運動過程中被契丹俘虜的一部分渤海人融入契丹。

一部分高句麗王族和百濟王族被拉到唐朝境內,在洛陽北邙山一帶發掘面世的高句麗王族泉男生、泉男產、泉獻誠、高慈、高震、泉毖,以及百濟王族扶餘隆的墓誌銘,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學者羅振玉編成《唐代海東藩閥志存》一書。[60]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保隆認為有1/3到一半的高句麗人曾被內遷至內地,並且成為中國內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團,在唐末五代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61]

高句麗王族高麗若光率領高句麗遺民1799人亡命到日本,在日本武藏國[62]開拓高麗郡,並建立高麗神社。[63]


以正史「二十四史」為根據,高句麗史和渤海國史同時是朝鮮半島史、韓民族史和中國東北史的一部分。

許多中國歷史學者認為渤海國是一個由靺鞨民族組成的國家,不承認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係,渤海國王室雖然沒有漢化,但是受到中原及中亞深厚的影響;且由於該國絕大部份領地都在當時及現今的中國境內,且粟末靺鞨也為起源並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民族,因此渤海國歷史應當屬於中國古代歷史的一部份。朝韓和日本的歷史學者根據史書認為渤海國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係。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九下》上說大祚榮是粟末靺鞨的酋長,粟末靺鞨是從高句麗分離出來的。《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上說粟末靺鞨的大祚榮,原來附於高句麗。由於國王大祚榮是高句麗的從屬,故渤海國可說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係,原高句麗的大部被大祚榮這個高句麗大將佔領下來建立了渤海國,926年渤海國被契丹遼國征服,被征服前後大量渤海王族貴族和人民逃命到稱繼承高句麗的高麗王朝,高麗進行恢復高句麗舊地的北伐政策,收回到鴨緑江南岸。《金史·本紀第一世紀》載「金之始祖諱函普,初從高麗來,年已六十餘矣。」,由此可說金的始祖的函普來自高句麗。《金史·太祖本紀》載:1114年十月完顏阿骨打「招諭渤海人曰:「女直、渤海本同一家 」」。1114年到1117年間據《金史》載黑水靺鞨(即女真)佔鴨緑江以北的渤海舊地。女真 金國登用被遼國俘虜的原渤海貴族,地位在契丹人和漢人之上。《金史》中姓「大」這個渤海國國姓的人有不少:海陵王完顏亮的母親姓「大」、大㚖、大懷貞和大興國。這都是被拉到中原的原渤海貴族(即白山靺鞨),後又併入女真金國的直接證據。[64]。渤海國及其繼承的高句麗不是漢族史,但卻是女真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65][66]
[編輯] 高句麗的現代爭議

主條目:高句麗爭議

高句麗關係演化圖

對於高句麗的歷史歸屬,中國、北韓和南韓的現代學者自20世紀後期以來存在較大爭議。


所以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at9534 wrote:
無意對實質討論內容作...(恕刪)


這個小弟了解,不過由於歷史本來就是由後人編纂陳述,由於上網之故也只能找找wiki了.....感謝

原本只是想查查韓國人有沒有唬爛,沒想到迸出這麼多火花及新知,是弟始料未及的..........

也算長了知識!!

沃克愛打槍 wrote:

前面那個綁火箭的箭...(恕刪)


老實說,看到他發射的畫面,
看起來跟鹽水蜂炮一模一樣喔,
那個導演不會是來看過蜂砲吧?
你們比的圖都是宋朝,那我來放一張漢朝好了


看到右上角的肅慎了嗎?韓國認為肅慎是他們的祖先(請見太王四神記的神話),所以~

如果說宋朝他們有萬里大國的話,那就表示他們是完顏阿骨打(金人)的後代了

再來看更早的春秋戰國地圖

看到半島了嗎?沒有,因為那時漢人的版圖還不到那裡

再看比春秋與漢中間的秦

也是肅慎和夫餘(後來被高句麗吃掉)


消遣一下嘛,幹嘛那麼認真呢
果然到處都是韓國........

--

那個火箭也太準了,discovery都沒那麼準..........ccccccc
cat1234566 wrote:
所以公元前37年就併吞漢四郡直到668年??快700年的時間..........是哪邊出了錯??...(恕刪)


高巨麗的領土從沒有像隋末時那麼大塊

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僅在朝鮮半島上和百濟, 新羅自家人小吵小鬧

偶爾趁著中國兵荒馬亂之際偷偷溜到東北去幹點偷雞摸狗的小事

幾乎各朝各代都有扁過高巨麗的歷史記載

高句麗700年的歷史...其實無甚可取之處

***********************************************************

高巨麗相傳公元前37年由東扶餘人朱蒙(又作鄒牟王或東明王)所建,起初建都於紇升骨城(今中國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此地在當時名為高句麗縣,於漢武帝前原屬衛滿朝鮮,後來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在當地設置玄菟郡。「高句麗縣」這名稱到底是因為有此縣名才形成國名與民族名,還是因為先有高句麗人的形成才確定該縣名,目前尚有爭論。朱蒙建國後,沸流國(在今富爾江流域)亦加入高句麗。

公元前32年,又發兵征服長白山東南(約在今朝鮮慈江道一帶)。

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滅北沃沮(今圖們江流域)。瑠璃王(朱蒙子,名類利)時,因先受東扶餘、鮮卑攻擊,將王城由紇升骨城遷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又開始發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

公元22年親率兵攻東扶餘(一說由其兒子),殺其王帶素,將來投的萬餘名夫余人安置國內。接著,公元26年又通過兼併蓋馬國(在今朝鮮狼林山脈地區),殺其國王,收其地為郡縣。鄰近的句茶國王同年舉國來降。

公元53年,宮繼位(稱太祖大王,或曰國祖王),隔兩年攻取東沃沮(亦稱南沃沮,在今朝鮮咸鏡南、北道),後又攻取東涉(今朝鮮江原道)一部分地區,拓地至日本海,並迫使夫余稱臣納貢。為佔有人煙稠密、物產富庶的遼東地區,宮及以後諸王對遼東地區擴張,先後受到東漢王朝、公孫氏、曹魏(246年,毌丘儉征高句麗)、慕容氏的多次打擊,有幾次幾瀕臨滅亡。

咸康八年(342年),慕容皝攻高句麗,陷其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並毀之,俘虜五萬餘人回國,高句麗於翌年向燕稱臣。

313年,高句麗奪取樂浪郡,但向南進一步的發展則受到強大阻力。

369年發兵2萬侵百濟敗還,百濟於371年傾全國之力發兵北上,圍平壤城,故國原王(名斯由,亦曰釗)出城拒戰,中矢身亡。自宮以後至此約200年間,高句麗在發展中再度受挫。為了重振基業,丘夫(小獸林王)繼位後,將其主要精力用於內政:倡導佛法,統一思想;再建學校。經過十餘年的治理,經濟有了發展,軍事實力增強。

384年伊連(故國壤王)為王,次年又開始向外發展。特別是談德(一名安,稱廣開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後,對新羅、百濟、夫余等鄰近民族和地區進行掠奪和兼併。

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長壽王高巨連將都城遷徙到今天朝鮮境內的平壤地區。隋朝建立後,高句麗與隋朝建立外交關係。開皇十八年兩國發生邊境衝突(《隋書》:「元率革末革曷之眾萬余騎,寇遼西」),隨後隋朝宣佈對高句麗進行討伐。此次事件雖然最後以高句麗表示臣服隋朝而告終,(《隋書》:"及次遼水,元亦惶懼,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云云,上於是罷兵,待之如初,元亦歲遣朝貢。"),但卻為日後兩國間大規模軍事衝突埋下了伏筆。大業七年後,隋朝因為高句麗沒有按照要求入朝並暗中與突厥交往而前後三次發動對高句麗的大規模的軍事征伐,不過均告失敗。其後,隋朝在國內起義中而滅亡,唐朝建立。

高句麗對於繼起的中國王朝唐朝仍然敵視,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為援助處於高句麗和百濟圍困中的新羅(《新唐書》「(百濟)與高麗連和伐新羅,取四十余城。發兵守之,又謀取棠項城,絕貢道」,新羅告急),並因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討雖然重創了高句麗的國力,仍然沒有能夠實現滅亡高句麗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標。

公元668年(中國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由於高句麗又一次入侵新羅(《舊唐書》:"六年,新羅王金春秋又表稱百濟與高麗、靺鞨侵其北界,已沒三十余城。"),唐朝重新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並將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俘虜。
發文不附圖 此風不可長 沒圖沒真相 快貼圖上來
等等........


所有人中箭倒地了,為什麼這位阿兵哥可以沒事回頭跑? 他有吃無敵星星,開外掛?
本人在 www.mobile01.com 發表之文章屬於本人之創作, 非經本人允許, www.mobile01.com 均不得任意額外使用.
看了上述討論,我覺得比韓國更強的是中國人

中國:全世界的黃種人都是中國人(倭寇除外)
Luke Chen wrote:
中國:全世界的黃種人都是中國人(倭寇除外)
...(恕刪)


有機會見見新疆人就知道!~連那些中亞血統~

五官根本已經接近西方白人的人~也被強迫當中國人
Luke Chen wrote:
中國:全世界的黃種人都是中國人(倭寇除外)...(恕刪)


廣義來說,倭寇也是呀........

喵一喔嗚 wrote:
有機會見見新疆人就知...(恕刪)


中國:是我的領士,怎樣?咬我呀....................

雲南:我們也是.................

--

國家只是政治名詞,誰的國力強,就是他的,那麼在意喔,吵不完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