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书法都知道了古代的字帖,里面的草书、行书都很多简体字,或者说是俗体字最夸张的是怀素和尚的狂草,里面的字根本看不懂虽然我对有些简化字不敢恭维,比如有特殊意义的字,比如龙啦,姓啦,这些都是不可以随便改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但是对人家喜欢用简体的人还是要尊重,不要说什么残体,什么正体,那反之就是不正体
我是大陸的,就繁字體而言,雖然從小也沒學過,但識別基本沒有問題,台灣的朋友可能不清楚,大陸使用簡體字,並不是完全不用繁體字,很多地方還是可以看到繁體字的;電腦輸入也沒問題,大陸的輸入法很多都帶有簡繁轉換,只要按照簡體字的輸入法就可以顯示出繁體字,很簡單;我想對于大陸的朋友最大的困難應該是用筆寫了,繁體筆劃很多,和簡體也有很大差異,要憑空寫出來確實很困難。還有,大陸當初繁體改簡體,并不是像台灣朋友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和輕率,而是請了當時語言、國學、教育很多領域的大師多少年的精力和心血才完成的。具體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google或者百度一下,還可以自己在01爬文。
若照規矩來 wrote:01 有殘體字版,為...(恕刪) 簡體字是進步,不是殘障為何要浪費腦力去辨識筆畫較多的文字?為何要浪費體力與時間去書寫筆畫比較多的文字?這麼喜歡文字的"美感",那不乾脆直接寫甲骨文象形文,跟畫畫一樣更有美感
紅蕃茄紫落蘇 wrote:賣要把東西送出,所以字上面有東西出去,那就是賣唄,這樣就能記住啦(恕刪) 這個解釋不錯耶,很容易記住最早的時候,以為"買"是頭,因為上面有個東西...為啥頭跟買賣又長得那麼像呢實可以很容易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