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 應該學過中國文字創建的六個原則, 六書. 目前部份閩南語之所以有音無字, 一方面是教育部早已忽略維繫中文語言源流的重要工作, 包括國語, 客家話, 與閩南語等語言間形, 音, 義的統合工作, 以致目前新聞, 電視錯字亂字連篇的情況下, 也不見政府部門要求. 更誇張的是, 一些大報新聞標題上有錯字, 也已經司空見慣. 久而久之, 在台灣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 中文系中專攻聲韻, 訓詁的學子恐怕會成為稀有動物, 而閩南語有音無字的現象也會更嚴重.
不要說日據時代的耆老能以漢文吟頌詩詞, 雲洲大儒俠時的黃俊雄, 也能以一口漂亮的泉州腔閩南語吟唐詩作對子, 甚至武俠廣播劇的張宗榮, 吳樂天. 可惜的是, 現代人對文字失去了那份講究, 到處看到以形聲字張冠李戴的情況, 怎能期望對文字認識不清的小朋友, 知道哪個字才是正確; 加上語言用法因時空不同產生的差異, 某些意義在不同的語言卻要用不同的字來表達, 如穿衣 (國語)穿裳(閩南語), 筷子(國語) 箸(閩南語), 讀書(國語) 讀冊(閩南語), 英俊(國語) 緣投(閩南語), 洗衣機(國語) 洗裳機(閩南語)等. 有聲無字或有字無聲的情況應該很難避免.
我們很幸運活在太平年代, 可以有閒工夫天南地北討論各種感興趣的議題. 憑良心講, 先賢當初推動國語確實耗費很多心血, 主要目的也在藉由文字語言的統一, 凝聚國家力量. 舉注音符號的使用為例, 個人以為就在避免中文的羅馬化 (看看現在中國大陸及越南的情況, 即可略見一斑). 曾有網友誤指注音符號字母為民國初年為推行國語所創, 實際上, 注音符號的起源為唐朝末年守溫和尚仿梵文而創; 表示古人對中文中音韻和文字的保留其實是非常注重, 值得我們敬佩. 如果我們也愛護我們的語言文字, 在書寫使用就多存一份心, 避免以訛傳訛.
kooko5319 wrote:
...又偏要自大到說台語
什麼叫台語?
...(恕刪)
"台語"一詞是在日本時代就出現的,
1895~1938年之間出版的 "台語"相關書籍有這麼多:
1895年,臺灣語。
1896年,實用日臺新語集。
1896年,日臺會話大全。
1899年,日臺小辭典出版。
1904年,台語類編。
1913年,簡易速成日臺語入門。
1913年,日臺俚諺詳解。
1913年,國語教本。 (國語是指日本語)
1914年,臺灣俚諺集覽。
1915年,國語對譯台語大成。(國語是指日本語)
1916年,台灣文官普通試驗土語問題答解法。
1926年,銀行臺語會話。
1931年,臺日大辭典(上下卷)出版。
1934年,臺灣語法。
1935年,警察對民眾臺語訓話要範。
1936年,臺語和(言尺)修養講話。
1938年,日臺大辭典(上卷)出版。
====
戰後,國民政府也有出版"台語"書籍:
1950年,實用台語會話。
1950年,台語會話。
Gm黃家駒 wrote:
我阿公出生在日治時代的台灣
他說他在讀書時 雖然強制說日語
但是閩南語還是有文字的 是古漢字
但是後來KMT大軍壓境
禁歌 禁台語 就把這些重要資產全部消滅
所以當時的KMT很可惡~
到了DPP時代,也是一直強調台語(閩南語)的優越性,打壓其他語言,鼓勵講台語(語閩南語),還把講其他語言者,視為外來種族!或是不愛台灣。
最可惡的竟然有政府官員說,缺水原因是因為外省人太多了,你說DPP是不是也很可惡。
DPP時代,還特地為了台語(閩南語)出了教科書科目,讓學生學習幾乎看不懂得亂七八糟的所謂台語文字,增加學生負擔,如果DPP如果真的重視各種語言文化,為何獨厚台語(閩南語),難道不該出原住民教科書、客家教科書、少數民族教科書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