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是各種產銷班,合作社的生產設備補助款
2.是針對蔬果產量過剩,價格崩盤,為了平穩物價,而耕除農作物
使其供給量盡量減少,好讓價格稍微回升,所發出的補助款
針對第2點來說明,台灣蔬菜產量最高的兩種分別是高麗菜與白菜
尤其是高麗菜產量更是白菜的3倍以上,每年幾乎都會淪落一段時間耕除
耕除若有配合大宗蔬菜登記制度的農民,一分地可領7000塊,沒登記的一分地領4000塊
就算100甲地,政府也才花700萬,就可達讓批發價格回升好幾塊到10塊之間的水準
因為若放任產量持續過剩,每公斤高麗菜批發價維持在5塊以下,甚至到2塊,吃虧賠錢的是農民
市場的盤商,行口,菜販,通路商,超市,量販店....一樣賺錢,左手賣右手賣,轉手獲利,無風險利潤
價格波動對他們影響不大!
但是萬一今天颱風來了,或連續豪大雨,造成菜爛農損,菜價狂飆
大部分農民可採收產量銳減,就是因為農損嚴重菜價才會飆昇
所以菜價好時,又不一定賺得到
加上開放農產品進口,菜價一飆,政府就拼命鼓勵進口,放行配額
來抑制菜價,避避免被媒體修理,且都推給菜蟲承擔
這部份農民又賺不到,進口的都是大中盤商,貿易商,農產業者,超市業者
(蒜頭,洋蔥這種有配額制, 有條件進口,其他蔬菜水果鮮貨大多全年無條件開放進口,除大陸地區限制進口)
所以大部分時間賠錢有份,賺錢不易!
且一年12個月,菜價好大約只有2~3個月.....
例如從去年12月,高麗菜菜價崩盤至目前....整整連續7個月
生產者都賠到快脫褲爛
補助款耕除100甲,政府要花700萬,
就算整個月的產量400甲全數耕除(菜價大概飆到天價去了),也才花不到3000萬
但這跟任何行業的補助款相比,實在低太多了,隨便任何一個小工程款都超過這款項
但卻可以帶給多少農民成本回收些許,一分地7000塊,連成本一半都不到
這7000塊不花,農民也是一樣會把在田間的菜弄到市場賣,只是造成菜價更嚴重的供給過量
使菜價更慘,拉長崩盤時間,全體生產農民一起虧更多錢......
連補助款都取消,不就要擺明搞死農民嘛?
菜價高時能賺錢沒有菜可賣,不然就是商人搶辦進口貨,政府幫忙壓制價格
菜價低時,吃老本......到時看台灣誰要去種田
不然也可以反過來,取消補助款,但是菜價狂飆時,卻要禁制進口
全部由農民承擔所有風險與利潤
到時看全台消費者不去農委會砸雞蛋才怪
補助款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在沒有更理想而有效的方案之前
這筆錢還是要花的.
singleheart wrote:
一直不了解
為什麼要...(恕刪)
這樣好了,如果回歸市場機制,不補助台灣農業,我保證台灣主食類的農產品馬上會國外進口的打的死死的,大概只有水蜜桃/高接梨或不耐運送的釋迦之類的農產品有機會生存。
農民不種稻,主食依賴進口,這樣大陸要統一台灣,就很容易了。
因為台灣的土地狹小,農夫要賺錢只能走精緻農業,如同日本一樣,國產蔬果與稻米高單價而且有市場...問題是,台灣人願意花大錢買嗎?
在台灣務農就是苦哈哈而且賺不了多少錢~~有沒有人靠務農賺大錢?有!少數幾個,走小眾的高單價市場,或是大面積栽種雇請便宜的工人(剝削勞力?),在台灣的環境能這樣賺的注定只有少數人....
小弟家裡剛好務農,但是賺的錢不夠養家,所以家父每天早上5點去田裡耕種,7:00回家吃飯沐浴準備上班,下班後再去耕種至天黑,加上周六日早晚去工作5~6小時,如果五分地(近2000坪)都種稻的話,一年扣掉成本不算工資,大概可以賺十來萬(收成良好的話)...如果依賴機械與化學的話,工作會輕鬆很多,但是收入可能連10萬都不到。
那不要種稻去種高經濟作物呢?第一 要看土壤氣候適不適合種,第二 相對的要專職當農夫。小弟家夏季也有種西瓜,這幾年氣候異常常出現暴雨,如果接近收成時有大雨的話,那年西瓜就不用吃了。運氣好沒有大雨,還要分鄰居吃(晚上自己來),鄰居吃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晚上去巡邏看到我們也裝傻,就怕開卡車來載的,沒有在西瓜田搭工寮整晚顧的,很難不被偷走。事實上,種什麼都會被偷,這幾年特別嚴重,開車來偷得特別多。
我家農地不大,不過台灣應該多是我們這種大小的農地,早期我家也曾是大地主,早年耕者有其田每戶只能留3甲地,加上子孫繼承分產,能夠有大片土地的只有少數權貴或後來打拼購入的了。
每個行業都有甘有苦,當然也難免會有少數老鼠屎,以宏觀來看,台灣目前也只能保護台灣農業,這樣保護之下台灣的耕地面積還是逐年減少,當然是有原因的。要不保護農業又要農民賺錢?當然有方法~最快的就是趕快投共,這樣就不用擔心糧食的自給率不足,專心的發展精緻農業憑個人本事賺大錢,不當農夫的你願意嗎?
singleheart wrote:
一直不了解為什麼要對...(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