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輔佐君王的謀士,你喜歡哪一個?


PSIR wrote:
劉伯溫:明朝開國軍師,朱元璋對料事如神的劉伯溫言聽計從,但他看透了朱元璋的為人,深知他專橫跋扈,生性多疑,於是歸隱山中,並寫下了著名的預言《燒餅歌》。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來源請求]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BY WIKI XD


尼斯 wrote:
個人最欣賞還是諸葛亮...(恕刪)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將他神話的吧,請問閣下最欣賞諸葛亮什麼事蹟或特質?
嗯…我承認我不小心看成輔佐君王的護士
本來想進來回武藤蘭的
北宋天才 王安石

在中國還是無數的自耕農所組成的經濟體時

就憑空發想出現代的金融商業系統

如果他的新法改革能成功

將把中國歷史一口氣推進900年

有如西方的天才達文西

竟能在十五世紀就發想出許多現代的發明

可惜中國社會的保守個性

注定改革者必定失敗

而王安石最大的罪過

就是因為他的失敗

讓往後的中國從此懼怕改革

改革二字在中國社會成為一個負面的名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