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滿清皇帝,比起明朝漢人皇帝好太多了,比起其他朝代皇帝,有人統計過平均上工時間,還是清朝皇帝比較正常,但是為什麼要推翻滿清,其實應該不是推翻滿清,在整各世界歷史來看,應該說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世界的走向是不需要帝制這各文明,這是一種演化過程,只能說滿清正好處於這各過程中的時間點,所以他被推翻後,中國再也沒有真正實權帝制了,
歷史不能這樣看的。當時就有那種氣氛,那種想推翻的氣氛,不像台灣現在雖然情況不好,但是還沒有糟透了情景下,可以體會的。因為主要城市已經受到西洋人的影響,錢莊體制已經慢慢被取代、轉換成西方銀行體制,地方首長也培養了西式新兵,清朝中央政府再晚清最後十年,已經沒有什麼實權了。舊有的政經體制不合時宜,會被取代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至於革命者是誰?不重要,沒有孫文絕對也會有別人。革命者是"哪群人、哪個團體"做為時代巨輪的推手,才是關鍵之處。我們也不能認為說,為什麼清朝不提早改革?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對真的對清廷只是非常小的問題而已。當時的國庫空虛、太平天國(至少4000W)、捻亂(數百W)、西北回亂(至少1000W),遠比派幾千人和從海上來的洋人打仗,急迫多了。是天龍之亂、地虎之亂比較重要,還是釣魚台和南海被中美日騷擾比較重要,或者說在危機時騎,想來個證所稅改革解決所有體制問題?事情處理的優先順序很明顯的。一定是太平天國之亂>捻亂>回亂>西北俄國問題>沿海洋人問題>洋務運動只要哪個執政者想把太平天國延後解決,把洋務運動提前,清朝馬上在內憂之下,哪來的心思去從事洋化運動、改革?半殖民半封建,總比政權立即瓦解失控,來的穩定多了。什麼叫做沒統一政權、失控、大混亂?把五代十國和歐洲大獵非洲兩種情況加在一起,就差不多對了。光是大西北(晚清建省之後才有實質用心經略)會提早被俄國趁勢介入,好一點俄國革命之後也會被納入中亞回教or英國的勢力範圍,西域永遠就是說突厥語的西域;壞一點,中日戰爭的大後方更不安定,俄國更慢衰落、對日本侵略和中國永續會有重大影響。而資本和共產對立一定會出現的,到時冷戰時期中國的國際地位會更狹小,缺乏石油資源,蘇俄可以支撐更久,而回教和西方的衝突和權力爭奪,會延伸到陝西接近華北一帶,屆時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伊斯蘭文明的衝突會更加劇烈,整個亞洲會變成意識形態戰鬥的溫床。扯遠了。講實在話,破敗晚清,自強運動能稍微推行三十年,對當時的清朝政府已經是一個壯舉了。而且等前面兩三批留學生回來,時機成熟,適時推翻滿清,也才能順勢改革,不至於有過大的動盪。whatever...如果2100年以後歷史課本上,寫著"台灣在2000-2020年就該解決問題,結果拖到2050年才革命動亂...."都是事後諸葛,因為從百年後當然可以很冷靜的分析情勢,然後冷冷說到早該幹嘛幹嘛的。現在就算該改革,政治經濟人事條件下就是不允許,再糟糕也改不了,只能拖到無可救藥的時候。另外一點台灣人不知道的是,共產黨的思想早在五四運動之後,就已經開始暗地蔓延了。在國民黨北伐結束之後,共產黨的支持度早就已經很高了。抗戰前,知識分子界更是往共產黨"一面倒",國民政府早已失去民心。天知道共黨執政之後會有大躍進、文革?所以,學歷史,其精隨不在於記得史實多少,而是盡最大的可能,以當時的時空背景和氛圍來思考,才不容易落入以後生晚輩的眼光,帶著成見,事後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