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言之,密宗的修持,不離印契、真言持誦、觀想等三密修持。以真言咒語、觀想、印契、曼荼羅、圖畫、形象、種子字、金剛杵、蓮花及各種法器表達諸法,以達色與心、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最高圓滿的果位、境界,以大日如來為代表。一切的修持、觀想,以發菩提心、觀空性慧,亦即「悲智雙運」為中心思想。離此二者,觀想一切的圖像印契等,皆與外道無異,失去佛法的意義與作用。
由此證知,學密之前,必須要有深厚的顯教教理作為基礎,如西藏佛學院,學密之前必須以十年以上的時間修學五部顯教大論:
1.現觀莊嚴論(六-七年)
2.入中論(二-三年)
3.俱舍論(二-三年)
4.釋量論(二-三年)
5.戒律本論(二-三年)
學完五部大論,對於修學的次第以及中觀空性的正見有所認識之後,再修學密法,則不致於被境界外相所迷惑,而生起我慢心以及各種與煩惱相應的邪行、邪見。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25&item=63&bookid=2c907d4945ac514c0145c0bf2cc60099&ch=4&se=5&f=1
自從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定戒以來,今日藏傳佛教的所有派別,認為雙身法違反了佛教戒律離慾修行的宗旨,不允許進行這種修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4%B8%8A%E7%91%9C%E4%BC%BD%E7%BA%8C
宗喀巴
宗喀巴 (藏語:ཙོང་ཁ་པ་།,藏語拼音:Zongkaba,威利:Tsong་kha་pa,意為「宗喀」人,1357年-1419年),法名羅桑札巴,意為 「善慧名稱」,通稱宗喀巴 、宗大師,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42歲時,得到佛護的《中論釋》,認識到月稱和清辯兩家見解的異同,了悟到「緣起性空」,提倡「中觀應成」,並依此批判當時西藏流行之各種中觀學說,主張「一切法唯名分別安立」,建立他在中觀思想方面的獨特主張。[1]其弟子克主傑開班禪轉世之先河,其弟子根敦朱巴即達賴轉世之初尊,宗喀巴是藏傳佛教一代祖師,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97%E5%96%80%E5%B7%B4
原來宗喀巴開始就禁修雙身法,
達賴轉世是宗喀巴的弟子開始,
所以歷世達賴都沒修過雙身法。
原來達賴班禪的老師是同一個人,
好厲害。
閒聊長知識,滑鼠動一動,能知道很多事,
要抹黑別人之前,滑鼠動一下,
不然念佛沒能去極樂世界,豈不冤枉?
在密法裡面,分為事部(KriyaTantra)、行部(Carya Tantra)、瑜伽部(YogaTantra)及摩訶無上瑜伽部(Maha-anuttara Yoga Tantra)此四部。
密續只有四部:事部續、行部續、瑜伽續和無上瑜伽續。
事部續
在下部密續中,有二個層次的道: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
從另一個觀點看,事續的修行道,是以種種方便證得佛的身、佛的語和佛的意。證得佛身的方法是觀想佛,證得佛語的方法是以低聲或意念持誦真言,證得佛意的方法是「聲音結束時獲得解脫的禪定」。這種禪定的前行是住於火的禪定和住於聲的禪定。
證得佛身
事續是否要求行者把自己觀想成佛,看法不一。不過,我們可以說,普通的事續行者不需要把自己觀想成佛,只需要觀想佛出現就可以。但主修事續的行者必須能實際把自己觀想成佛,把佛觀想成自己。
本尊相應
觀想觀音等菩薩,在事續中稱為本尊相應,可分為六個次第:空性佛、真言佛、文字佛、色身佛、手印佛和符號佛。
觀想空性佛是指觀想你自己和佛自己的空性,亦即觀想他們共有的空性。
一般說來,誠如提婆在《四百論》中所解釋的,從一切萬法的勝義性來看,萬法並無差異,一切皆無自性。在勝義諦之中,萬法一味,故說一切即一。雖然萬法皆具同一空性,但世俗諦之中,一切各具法相,故說一即一切。
觀想真言佛的指觀想在你和佛同具的勝義空性中,生起洪亮迴響的真言。這時不是觀想真言的文字,而是觀想真言的聲音。本尊相應法的第二步就是觀想真言或聲音佛。
觀想文字佛是指觀想行者自身內的白月輪之上,生起真言的文字。
其次,行者要觀想真言的文字化成佛的色身,這就是觀想色身佛。
觀想手印佛的指行者在生起佛的色身之後,結特殊的手印,如果是蓮花部的佛,手印結在心輪之上。
最後,觀想符號佛是指觀想在你的頂輪、喉輪和心輪之上,分別出現唵、阿、哞三個種子字,並迎請智慧佛進入你的體內。
證空性的重要
佛教各密宗法門有一個基本特色,那就是在你把自己觀想成佛之前,不管你使用的法本是否包括唵(自性清凈)等梵文字,你都要觀空性。這是為了強調你必須把證空性的智慧化成佛的形相。雖然在開始的階段,這只是一種想像,但可以幫助行者在未來從空性智慧中生起佛相。
因此,如果行者不了解唯識瑜伽宗或中觀宗所詮釋的空性。就很難修密宗瑜伽。
從你證空性的智慧中所生起的佛相,代表「方便」的修持。此後,行者要時時提起正念,覺知佛的空性。在事續的法本中,這稱為觀想「成熟諸根證得色身的大印」。
如果行者已經具有一境性的善心,或安止心,那就最好了。否則,如果你是在修密的同時也修止,你就必須在把自己觀想成佛之後修止,但必須在持咒之前。
許多密續法本都說,如果你厭倦觀想,就可以持咒。因此,不做深度觀想的人,如果這時候厭倦持咒,就必須停止修行。實際上,法本強調觀想,視持咒為次要。
觀想的指深、廣二道的訓練。深道的訓練就是觀空性,不是觀任何空性,而是觀你所觀想出來的佛的殊勝空性。專注於這尊佛的空性,便是這種法門的關鍵。
觀廣道有二部分:第一,非常清晰地觀想出佛,一旦能夠堅固而清晰地把你自己觀想成佛之後,你就能夠修第二部分,亦即成佛,確實覺得自己就是佛。
在印度大師佛智的一本禪修手冊中,曾經提到這個問題:雖然無明是輪迴的主因,但在生起次第的本尊相應法中,卻不必特別觀想空性。
因此,怎麼可以說本尊相應法能夠對治無明呢?佛智回答說,密宗生起次第的本尊相應法旨在觀想佛色身的空性,不只是觀想佛的色身而已。在繫念你所觀想出來的佛相時,也要觀想佛的空性。因此,本尊相應法包含二個層面:世俗諦的觀想和勝義諦的觀想。
密續也提到三種態度:把一切色塵當成佛,把一切聲音當成真言,把一切意念當成佛的智慧。
第一種態度不是為了發展此種知見,而是為了達成一個非常特別的目的——克服我們的無力感。在想像的層次上,試著把你所見到的一切當成佛身。因此,那種態度必須以空性來理解。
另一種解釋,尤其是薩迦派的主張,以三續的意義來討論。他們的教法稱為道果,把「因緣」描述為其基礎地,行者必須認識這種基礎地的重要性和意義,以便獲得一切皆清凈神聖的知見。
另一種詮釋見於大圓滿派上師杜竹的著作《密法要義通論》,把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當成基礎地(大圓滿派稱為「本覺」)的不同顯現或作用。本覺是一切萬法的來源,輪迴和涅槃都只不過是本覺的顯相,而本覺事實上就是最細微層次的明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bjmoz9n.html
修事部續,還沒有資格修無上密。連看資料都要老師許可,老師不許可,看了資料,犯盜法戒。
沒證空性之前,不能看無上密雙生法的資料,犯戒律的。
1. 事部
事部是承事、侍奉諸佛的意思。
著重事相的修行,如換供、淨壇、禮拜、唸誦、供養、儀式等。
修行以身、語的行為為主。
行者不自觀本尊。
事部重在外層,其儀式較複雜,東密有「事佛十八道」,各道皆有特別的咒語、手印及觀想。
2. 行部
行部是實行、實踐、執行的意思。
著重唸誦咒語,觀想,以及上供下施的行為。
行部除外部事相的修行之外,同時亦進行內修禪定,也就是說外事與內定思維並行。
行者可自觀本尊。
行部重在內層,已開始修命氣及於觀想的本尊壇城中修習空性。
3. 瑜珈部
瑜珈是相應之義,即與本尊相應。
修「入我我入觀」,與對生本尊相應,轉行者的身、口、意「三業」為本尊的「三密」,但仍有迎有送,有本尊與行者的分別。
著重於內在禪修。
瑜珈部將密續分為兩大部︰胎藏界、金剛界。自己本來佛性裏有的謂之胎藏界,而由自己修出來的謂之金剛界。
瑜珈也是相聯合的意思。瑜珈部就是把胎藏界(本有)與金剛界(自修)兩個相合起來。
胎藏界的主要修持是「五輪塔觀」,而金剛界則著重「五相成身觀」。
4. 無上瑜珈部
瑜珈是指相聯合,無上瑜珈就是幾重的瑜珈。
依生、圓二次第之修持方法:「生起次第」是主修本尊,觀想自身變成本尊身;「圓滿次第」是主修氣、脈、明點。
從無上瑜珈部初灌起,行者才自成本尊。
強調「樂空雙運」,象徵方便與智慧不二。
各派皆具有其最上乘的教法,如紅教之「大圓滿」、白教之「大手印」等。
另外,在「四部瑜珈」中,行者必須分辨出那些是前行,那些是習定的部分。若我們把每部密續分成三等分,各部對「事相」及「三摩地」的偏重皆有分別︰
在「事部」中,三等分全都是和事相修持有關,特別是關於如何承事諸佛。
在「行部」中,三分之二是身、語諸外事之事相修持,三分之一是內心正定。
在「瑜珈部」中,三分之一屬事相修持,三分之二屬於禪修。
在「無上瑜珈部」中,所有的三分都和禪定有關。
http://www.vajrayana.asso.fr/Chinois/Pratiques-C/4tantras-C.htm
要到無上瑜珈部,生起次第修成了,才可以修圓滿次地。
哪裡什麼密教都修雙身法,
我個人覺得,要去極樂世界,很危險。
不行十惡,
時時念佛,多多懺悔。
阿彌陀佛。
min9821 wrote:
轉貼 再次強調還是轉(恕刪)
......若無人出而摧邪顯正,匡複實質了義正法,則昔年天竺佛教滅於密宗手中之故事,仍將重演於今日之中國,誤導十餘億人;乃至隨於密宗之弘傳全球,必將於後世誤導全球學人;吾人若不加以辨正邪謬,致令全球學人普皆 信受密宗邪法時,後必致使佛教了義正法永滅於此世界。
吾人若無慧眼法眼,見不及此,則任令如是故事重演,亦無過失;若已明見及此,卻不肯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則是忘佛祖恩,負佛法義,非真佛子也;由如是理,今造《狂密與真密》一書,以求上不負佛恩,下不負祖恩法恩眾生恩,異日舍壽時面見 世尊,得無愧咎,歡喜頂禮,依 佛指示隨處受生,再行菩薩正行;斯乃餘之心行,普願人天共鑒、顯密學人悉皆照燭,同歸正道,皆得法益.....」
_____平實導師
一行秋雁、一陣哀悲,怎生個愁字了得?
月復月、年又年,眼看李代桃僵,豈真束手?
抬手拭濛眼,奮力疾呼!誓摧魔幟!
更矗正法幢,千年且看伊!
—-平實導師-—
min9821 wrote:
可能導師年紀大了,
不會用滑鼠,
有些弟子同修,
會上網找資料的,把資料給導師看看,
不要陷導師於不義。
我就不到一小時找到這些,
那些專業的,找到救根導師說一下,
不然整個會都下地獄,
豈不冤枉?
(轉載自《狂密與真密》第三輯)
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detail.aspx?kind=1......
(閱讀前心理建設: 密宗所說法義之荒誕不經,真可說是匪夷所思,乃是索隱行怪之宗教,本質並非佛教。而其所說解脫道及佛菩提道,則又完全悖離三乘經典之真實義理,誤導眾生極為嚴重,令諸學人久修佛法而無所證,並且漸入歧途,沈溺於三界有漏有為法中;修之愈久,陷溺愈深,不能自拔,必將導致永世 輪迴、乃至墮落三途,貽害學人極為嚴重。-----平實導師)
蓮花生上師口傳,以行婬之法而提取明妃明點(婬液淨分)、可以當生成就金剛身(成究竟佛)之法如下:《《自明點能自在已,提女者有二種:一、依氣,二、依物。初、依氣者,被提女人已生子者七,不及未生子者一;有夫者七,不及無夫者一;身端悅意者七,不如年青者七。年十三至二十五者可提,年二十六至三十五者,唯能資以自提爾,彼明點無有可被提者。
各種空行中,以蓮花種性者可提(原註:可提即易提也,彼易漏故),說為長壽所依。蓮花女、肉紅白鮮嫩,其紅菩提如雨而降,腰細,身材適中,美麗悅意;男一見生樂,女一被觸則自歡躍戰慄,此(乃)身中存(有)精華者;以杵近其蓮,自然生出大樂聲;杵入其中,如小孩吮乳,自知含茹,此即蓮種;距外間四指中,有脈圓形,於彼當先覓脈;覓脈加行,則在吻、抱、搜脅等行為;彼樂生起,以杵外探,多說貪語。彼面紅氣喘身抖,蓮內有水潤,此時不可即行(此時不可即行提取其明點),當以﹁補品、酒﹂服之;再以冰片、丁香、紅白檀令服,令其明點淨分增長,然後平等住(然後雙方同時住於高潮中)。當男女大樂相等時,方可提上,此屬脈好者。
(若)於此不能提,當行覓脈方便:於女身搽酒、蜂蜜、酥油;另作毯質杵,形大如自大杵;唯應略長,頭宜略尖,以綾纏之,上塗鷲油、酒及酥油,插入其(插入明妃之)肛門中;另作二線球置其腰,以薄腰帶纏之;背枕以鞍,令仰臥;由此二、腰落近臀部,脈從陰門伸出,如小魚、如乳頭,以指撥開蓮瓣,於彼脈用藥塗之,以手伸(入而探其)脈,可令出蓮六指(可以使其伸出陰戶達六指之長);中四指、下亦二指。引此脈插入杵孔中,則可提矣;於樂平等時(於二人皆已至性高潮時),自明點努力提上。果提上已,身亦生暖烘烘之相;此後生不(能)忍樂,當行散法,如羊抖身。
又法:以毯杵入蓮,女出歡聲,以左四指將指甲磨光,敷藥於脈,可以長伸而出、極柔;肛門中毯杵當取出,然(後)入蓮而提(原註:杵入、毯杵出,當同時行,如軍對仗一進一退)
又法:以毯杵插入(明妃之)肛門,肢分抱緊,然後以藥塗脈,插入杵孔,杵稍入後,即將毯杵取出(貢師云:二杵同時內逼,女應力而死,宜慎重之)。
開脈之藥:生蜂糖、幹乳(原註:親師云:乳桶內常粘之乳。貢師云:取乳後,餘乳在垂者是)、白狗杵(白狗之陽具)、管仲、花椒、鳥取花、磠沙,塗其脈上,並塗杵蓮;杵入蓮中,勿上氣下按;生猛貪,下部動作宜慢,杵含脈必生大樂,自身提散當勵行,令明點堅固。
他身明點者,自馬頭明顯,心目專注於緣馬頭眉間之白紋。杵左右上下力動,女子發抖、出嬌聲、喘氣。自杵孔內之吽,勾其蓮中紅吽,念長吽,提至頂與杭相合,具足六支身要(原註:如翻目等)。用力而行,必提無疑。……
以拳法提者:杵入蓮,女﹁不忍樂﹂生起,杵亦熱;樂生時,自己頂上為所緣,杵從根全部插入,又稍向外提陞,念長吽三,(觀想)母化光入杵孔中,從中脈至頂杭、無二,普遍全身、安住空樂無二定上;杵忽彎軟而燒熱猶存,此為能提之相也,他日必得鮮色光明等功能。
具性相﹁空行母﹂,從十六至二十五歲,上等一夜(可提取)十次,中等四次,三次乃下等,最下等一次不間;氣必能入中脈。其相:二乳等出,空樂無二、自然出生。其受持光明:行者可出五色光。樂之覺受:雖入叢剌,身樂不闕,此名獅子遊戲三摩地,此為依﹁具性相業印﹂之功德。
又自業印決定時,當為彼說大小乘法,為行第四灌頂,心細柔而攝受之。當令聽我吩咐,我亦當守秘密,則一切空行皆可攝持。氣息受持猛利法:左右中氣猛利呼出,以猛利氣吸女子。前氣下按,後氣上提,持氣不放,氣所住處鬆緩而住,識安本淨,身安樂熾然,凡所顯皆為安樂,俱生智不斷出生,得自身不死成就。
其能提淨分者,長壽無病、面容光潔,受持三界財物,攝一切空行母,並得其授記,名稱普聞;語可隨類說法,以空樂覺受度日,成辦事業八成就,得俱生法身,成辦虹光報身、及各種化身無間出生;三身無二,得安樂大身;上等現生成辦金剛身,中等中陰成就空行,下等第二生成佛。》》(34-560~562、563~564)
蓮花生(梵文:पद्मसम्भव Padmasambhava;藏語:པདྨ་འབྱུང་གནས།,藏語拼音:Bämajungnä,威利:pad+ma-'byung-gnas (EWTS),生卒年不詳),或譯蓮華生,後世弟子及信徒尊稱為蓮師。八世紀印度那爛陀寺僧人及雲遊僧,後應寂護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贊禮請入藏創立僧團,為藏傳佛教之開山祖師。由於後世弟子的崇敬,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被稱為第二佛陀。所帶入的密法稱為前譯派,為今寧瑪派所信奉。
首位將藏密傳入漢地的寧瑪派教傳三十二代祖師諾那呼圖克圖謂蓮花生大士是彌陀身、觀音口、釋迦心,合諸佛菩薩身口意之三密金剛應化身。[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3%AE%E8%8A%B1%E7%94%9F
八世紀的東西,一般帝子還沒資格接觸,
17世紀就被禁了,
現在已經是2020年的台灣,
不要再活在600年前的西藏了,好嗎?
勸導師醒醒,他現在是導師,不是17世紀西藏法王篤布巴了好嗎?
不行十惡,
時時念佛,多多懺悔。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