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難聽一點,台灣人從政客到民眾都被資本主義徹底洗腦,才會認為自己有工作機會是資本家的恩賜,所以資本家給個工作機會就謝主龍恩,多給點錢就把自己的命都賣了。而等到自己換成當老闆時,就開始剝削勞工的權利....
第二,我本人深信的是人無善無不善的本性,一個人在工作環境會變得很臭臉或是笑臉迎人除了部分個性使然外還有一部分是受工作量影響。除了少部分的人可以在高壓環境仍維持微笑,而少部分的人可以在輕鬆的環境仍擺臭臉外,大部分的人是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加而擺臭臉機會更高。而護理這環境,現在就是處於極度高壓的狀況。相較於國外的護理環境,國內急性醫院的護士照顧的病患量是國外的3~4倍以上,而且像我前一篇所言,這些護士更常處於高工時的狀況。這時候護士要處理的,一方面不僅是專業問題(包括安全的發藥,護理評估,一些非侵入性的處置),還包括要安撫家屬和病人的不安。但很不幸的是,越高壓環境就是越難去做到心靈的層次。上面回我文章的人,請你告訴我,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可以在手忙腳亂,或者是整天處在高度壓力的環境下,還能永遠笑臉迎人呢?所以個人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得先從降低護理工作量,讓護理人員有足夠充分的休息時間,才有辦法去要求高品質的護理品質。而事實上,在國外早就有研究指出,每當護士多照顧一個病人時,病患的死亡率就會增加,而當護士工作時數過長時,病患的死亡率也會增加。這些可歸因於過於忙碌的工作會導致醫療的錯誤率增加,還有就是護理人員會沒有辦法注意到病患的變化。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護理離職率高,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大和你沒關係,事實上若是能降低他們工作量,不僅你可以獲得一張笑臉迎人的護理人員,同時你和你的家屬在住院當中的死亡率也會有改善。
再者,台灣的健保環境就是養出了許多不必要的醫療需求。包括低額的花費讓許多病人可以肆無忌憚的到處看診,讓醫學中心理應看重症和罕見疾病的地方變成猛看慢性病和感冒的診間。而這由台灣人平均看診次數高達13次多,而OECD先進國家(含歐美日等國)的每年平均看診次數介於4~8次間就可看出。若勢將平均看診次數下降到一半,實質上的好處就是每個病人可以馬上獲得兩倍的看診時間,相對來說就是可以獲得較好的醫療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