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回覆此篇,各種解釋很多,但是是否為孔子原義?斷句斷的不對,就像威龍闖天關的故事一樣,可以將意思全盤顛倒。我傾向解釋於''民眾若本性已純樸自然則聽任發展,若否,政府有教化的責任''因為孔子也說過''不教而戰謂之棄'',愛民的胸懷是有的,若是只為了統治階層而有教無類,似乎有些許矛盾漢以後,儒術本來就有點走樣,原意為何可能要多方參考。個人是贊成能有助於品德教養的,但對老師的教法不能認同。以上個人想法~
看看這段:==科舉的出題 : 全部皆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從南宋開始被稱為“四書”,是科舉考試的依據。漢武帝時設立“五經”,指易、書、詩、禮、春秋。也意味著經學的研究方向只限於大全之內,而不可標新立異之說。在絕對統一的墨守一經之模式之下,士人對諸經的研究被嚴格的限制在朝廷所允許的範圍之內,思想受到禁錮,陳陳相因,毫無生氣。==一個人的思被訓練到禁錮的境界,就不可能知道他自己是毫無生氣的。嚮往禁錮境界的這些人到底在嬈擺什麼?(嬈罷無落魄久的嬈擺)
即便熟記四書內容,也無法將火箭升空,或是修身養性.儒學之祖,過的如此般流離的生活.乃因不知變通而四處游走,反倒少了太多對社稷共獻的機會.因此我的想法與一些古人相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知識很重要,但有時不求甚解,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更何況,在訛虞我詐的年頭,孫子兵法也挺重要的.
bluebacteria wrote:單回覆此篇,各種解釋...(恕刪) 前句有標點斷句的差距 . 哪再請教這句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請問 " 無道則隱" 何解 .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請問 " 無道則隱" 何解 .此樓為討論教育安排是否得當,我先發表我想法是得當,但教法跟教材覺得有疑問(為何是四書?怎樣教?跟以前大家經歷過的一樣背誦默寫?),也覺得小孩子到時候只是浪費時間背誦背給老師們爽的!而您的疑問,說真的,我也不是什麼學問大家個人理解恐貽笑大方還請多見諒,我理解是天下還有清明可轉圜之處,君子則應該把握這點繼續維持及發揚善說,天下已紛亂不堪君子力挽狂瀾也是徒然~以上是我的想法,孔子說聽其言觀其行,其歷史背景還有弟子的行為都可作為論語的參照這段當作我跟大大您額外的討論,單就教育而言,選些簡單孝順跟朋友相處之道就夠了。
TONY_H wrote:哲學書可沒列入必修 ...(恕刪) 是對你認為四書無用論的部份作詮釋四書的列入本來就是作為本國文化的教育內容四書作為我國重要文化典藉,內容的部份多有可取之處擇其精華以古喻今,再推至生活應用上選讀四書也可以加強語文能力,沒有一個國家不注重其自身語文素養選讀四書提高品德素養只是其中一個功能,增加語文能力是另一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