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營收的貢獻還沒有出來,這樣是揮發到空氣?那高捷1800億花的很有價值嗎?
後面增建的區段當然要等通車後有營收貢獻再來看,哪有還沒營運就先算績效的,
已投入的資本4444億中,裡面有一半是花在購置土地,土地是不會消失不會折舊的,
所以要賺回來的不能包括此一部分,那就是要少一半,以約3%利率計算的話是66.6億,
北捷目前運價水準是依照足以負擔自償率之下計算的,沒有其他多賺錢的考量,
像台北到新店悠遊卡票價才25元,比坐公車還要便宜,更遠低於高捷運價費率,
如果要賺66.6億,大約照目前水準調價30%,即25元調整到33元即可達成。
會不會影響到搭乘人數?我相信不會,因為坐公車也要30元,
以目前市民依賴捷運的習慣,差這3塊錢不會有任何影響。
至於34,38頁有寫,稅後純益約是2.9億,第一是因為我們一般都看稅前,是3.5億,
再者你現在是要計算把投入資本賺回來,所以像租金或折舊之類的費用我當然要加回來,
不然豈不是重覆多扣一次,把租金和補貼都加回來,不就是38.16億嗎?
這才是依照你要求的狀態下,北捷真正賺的金額,還有你的資料很多都是錯的,
什麼高捷都是民間出資啦,台北放個煙火花150億呀,你對於數字的觀念應該不太好,
建議去讀一點會計,對個人的投資理財等會有幫助。
有人提到台北捷運沒人檢討效益,也更不會被酸,這是理所當然的,
我說過了目前運價水準是依照足以負擔自償率之下計算的,效益都已經回饋到運價上了,
如果是要追求賺錢的效益,那調升運價就好了,但我相信應該會被砲的更厲害。
再者,沒有人說大眾運輸只有首都才有資格做,而是需求有沒有到那個程度,
地方政府連公車這種最初級的大眾運輸都管不好,作不好,讓民眾沒有搭乘信心,
憑什麼相信可以玩一個燒錢燒更大的捷運,高捷慘賠的教訓還不夠嗎?
chiato wrote:
地方政府連公車這種最初級的大眾運輸都管不好
搭公車 速度比自己走路慢或自己開車慢很多。花費更多。
公車的缺點舊事與其他車輛一起塞在路上。比起專用路權效率低。
有些輕軌設計沒有一般公車需要紅綠燈的問題。
基本上有搭過的會比較能瞭解。
剛剛從安平回來,巴士有沒人有搭當然有還滿座。都是觀光客。
我自己就騎機車,因為沒路網、搞BUS也是要預算;
巴士折舊很高與輕軌差很大。
因為內燃機與吃電力系統耐用時間也不同。
輪胎、車輛耗損都是精算。
所以香港有小巴、中巴、大巴三個等級。大眾運輸就是要砸錢就對了。
那就等看看、日後的規劃與補助、一直拖下去大家只是繼續騎車、開車

高捷慘賠賠掉只是BOT的公司。剩下來就是高雄市政府收尾。其實也不一定賠
所以我之前也有提過要抑制私人輸具,提高使用私人輸具的代價,
不過在某些層面上,的確已經不是地方政府的權責範圍了,
所以只能針對有能力做的加以改善,像台北雖然蓋了捷運,
但對於公車的管理也是不餘遺力,沒有專用路權那就生給他,
搞條公車專用道,其他車輛塞住時,讓公車可以有專用道往前走,
另外,台北為讓市民能掌握時間,設有公車動態資訊系統網,
並可用手機上網查詢,可提供每條路線每台車號的所在位置,
及每個站牌的預估到站時間,像這些系統搞起來應該不用1億吧,
但是卻能給民眾很大的方便,這是地方政府應該努力改善的方向。
巴士折舊再高也不會比輕軌捷運高,只要有客源,那些折舊都是小問題,
不然台北的公車為何密度如此高,粗估十分鐘以內有一班次的路線應有50條左右。
下為網站截圖,實際進去看都是會動的,鼠標放在站位上還會秀出預估到站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