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夜裡亂亂談-孩子教育之我見

huang123 wrote:
我有不同的看法從文章...(恕刪)


是的,這兩句是不一樣的,
可是題目是寫 "我表弟到家鄉度假"
沒說,"回到"或是"去到",所以我覺得兩個都可以,
看說話者人住哪?
只是統一答案 came back, 寫 went back的就錯了....
好像不是很好,學生最後都只好背課文,
翻譯寫得跟課本一樣就很保險~

其實我還遇到小學生英文考98分,
因為灰色,這個單字, 英式拼 grey, 美式拼 gray,
我都教gray,可是那一年不知道為啥學校課本用英式的grey,
結果學生在考卷上寫 gray....竟然被打叉,
就變98分! 我跟家長說,這個可以去要一下分數,
他說,沒關係,小孩了解就好!

這是偶爾啦,學校老師要教的學生比較多,
我有不少朋友也在學校當老師,他們有他們的無奈,
只是難免有少數人為了方便改考卷,答案跟課本不一樣就算錯..
driftersprt wrote:
在此我想先跟各位分享我一個經驗,有一次物理測驗讓我印象很深,該次測驗的最後一題是一個sin弦波的運動方程式,由於該題是運動方程式,所以該圖形在二為座標中的方程式有三個變數,分別是X(橫座標)、Y(縱座標)、t(時間),該題我確確實實花了一些時間分析三個變數,以及其他常數對方程式的影響為何。最後,我只用了高中的三角函數,基本的代數觀念,和高中生波動學裡的質點簡諧運動的概念,很幸運的,我就將該題解出來了。在檢討考卷時,我一直很期待老師討論該題的時刻到來,最後答案公佈出來了,我很開心我的答案跟解答一樣。但是班上許多同學立刻反彈,大聲宣稱講義裡頭都沒有出現,所以那一題應該送分,在我的認知裡那題不應該就這樣送分,結果很不幸的該題送分了。不過事到如今,我依然很高興我當初有那個能力可以解開該題物理,就算該計算題10分並沒有在成績單顯現出來。

然而很多時候我在解題時,經常出現同一題但是我卻用不同的解法來處理(特別是數學)。嚴格說起來,我根本忘記我上次是怎麼解的了,因為我在解題時,我是從零開始思考,而不是回想我在什麼時候做過一樣的題目,當時我用什麼解法。

以上才是我所說的應該重視能力,而非僅僅重視成績單上面的數字。雖然前面諸位前輩將我的意思解讀成成績不重要,其實我的意思不是那樣阿......若是將我的主旨直接用一句話貫穿那就是:「能力有了,分數自然會是屬於你的。」而不是如同許多人過度在意帳面上的成績,進而一味尋找速解法,一再鑽研解題技巧。所以我的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而非只是發了瘋似的考試。

RozenMaiden wrote:
不重視成績,那麼如何量化學生的學習程度?
所謂重視其獲得什麼,終究要衡量現實因素,
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思維,在你的文章中有兩種角度的思維,
其實不用那麼複雜,玩那麼多年的教改,終究是配合現實,
依現實需求去教育最省事,所以這些問題是無解

我承認考試的確是現行最好的方式,
我也的確有兩種思維,能力跟成績兩種架構,若是以簡單的排列可以排出下列結果:

1 能力優秀 - 成績好
2 能力普普 - 成績好
3 能力優秀 - 成績普普
4 能力普普 - 成績普普

其中14是考試最漂亮的結果,但是不可避免的一定會有23兩種情況出現。2可以在考試中勝過3,但是4應該緊接著2的腳步,一起尋找速解法,一再的鑽研解的技巧嗎,這才是我反對的地方。並非成績不重要,而是君子愛才(成績),取之有道。畢竟對2而言,也許他的能力根本無法面對未來所需面對的難題。當然3也有他所需要補強的地方,絕大多數的可能是心靈方面的調適,但是值得慶幸的是3所佔的比重很輕微,但是3是考試制度下勢必犧牲的族群。至於很不幸屬於3的學生也請你們不要太過於重視成績,而是好好珍惜你的能力,因為未來你的能力可能會帶領你做更多事情。

不錯, 能這麼自我要求的話, 將來做 RD 會輕鬆許多 .

考試本身的型態決定了學生的型態 . 大部分的考試是考精準速射賽, 參賽選手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擊中(答對)最多目標(題目). 少部分考試是野外求生賽, 參賽選手必須在不短的時間內自製原始的工具捕魚求生(自己開發解題方法). 例如數學, 物理, 化學奧林匹克賽. 在這種條件之下, 考的就是融會貫通的本事與應用基本工具自己尋覓解法的能力 . RD 的例行工作之一就是開發等效解法, 當然就是指功能相同但是做法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的解法 .
社會是現實的。。。在台灣目前這種想法真的無法生存,
但沒有改變,永遠只有屈服,什麼感變都不會發生。
或許開始很難,但總比原地踏步好吧。
任何事情總有開始。教育「改革」也必須有人開始。
很艱難,但是必須要開始。


香酥雞 巴比Q wrote:

如果以上說的是真的...(恕刪)

我的部落格 http://andrewzo.blogspot.com
Aquila wrote:
我想我沒有誤解,這種...(恕刪)


不要以為大家都很認真阿

很多聰明人腦袋裡只想怎麼樣可以讓自己更輕鬆

並且把力氣花在刀口上,不用使用多餘的努力,分寸拿捏的超剛好


而你所謂拿諾貝爾獎的人,大都是努力遠大於天賦
撃っていいのは、撃たれる覚悟のある奴だけだ
第一部份:
leecc6256 wrote:
所以呢
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什麼分數不重要在學期間 就是要拼命掙取好分數 才能進入好學校 好科系)

爛學校中 老是天天在那邊搞頭髮 為馬子打架 翹課


千萬不要再對孩子說什麼分數不重要 考試不重要 學校不重要的言論了
那都只是自欺欺人

在制度還沒改變前 在一般家庭經濟條件下 在功利社會從有史以來從沒有改變過的現在
努力爭取成績 入好學校才是最經濟也是最實在的

第二部份:
leecc6256 wrote:
至於在學校成績一直沒起色的學生
就早早出社會去學個技術 一樣可以養活自己 養活自己的家庭的啦 行行出狀元

其中邏輯似乎彼此衝突。
其實反對樓主的人的言論也有一部分正確,
成績固然重要,但成績不是學習過程中的"唯一考量"。

申請國外大學,成績也只是其中一個指標,固然重要,但沒有到"絕對"的地步。
但對於被社會風氣影響,而迷失在成績競爭中,只知道要追求高分,
卻沒有思考自己興趣、未來職業為何的人,
卻是被盲目要求高分下的犧牲品,

台灣有很多大學生選錯系、讀錯系,
乃至於讀了大學還不知道今生職業為何、今生興趣為何,
抱著走一步算一步、橋到船頭自然直之心態(雖然是其個人私生活選擇,沒有對錯),
只是為了上大學而上大學(被師長、社會風氣影響),
而這種人數量還不少(有民調可證),
在台灣這種人的比例相當高,是相當異常的現象,
不可說社會風氣和制度沒有問題。

大學是給真正想上大學的人去上的,對於這種要上前段大學、特定領域學院的人,
高中成績自然會相對重要。
而不是"讀好大學等於人生成功一半,沒讀好大學等於人生失敗一半"這種粗率的二分法,

這種教育理念只是在歧視真正興趣是室內設計、體育、雕朔藝術、建築系等等這些高中成績不理想,大學時期卻可能在其專業領域表現極優異的人。

人生是很寬廣的,不用想的太狹隘。
外國人眼中的其他行業例如旅館經營、室內設計、觀光餐飲經營、攝影,
並非如我國少數偏激教育者的內心思想中地低賤於法律、醫學、電機。

對於某些以升學、學術為絕對正確之人生觀的教師,其思想和人生觀常常停留在他的生活經驗。
也奉勸版上的教育工作者,
請您勿在未向社會各行各業之就業情形做充分了解前,
以您"只待在教育圈"的狹隘生活經驗中所獲得的人生觀,強加在您所欲教育的對象中。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跟樓主陳述一個觀念,任何事有絕對嗎?!

當下或許它是個絕對,但幾十年後還是如此嗎?!

相對會比較客觀一點!

huang123 wrote:
我有不同的看法
從文章感覺得出來,你認為你就是對的,學校老師就是呆版只會照課本的?

依你的例子
回家鄉,你認為用 go back 和 come back 都可 (姑且不論時態)
請問英文 go back 和 come back 真的都沒有差異嗎?(我是真的不知道)

中文用法 , 若你家在花蓮
你放假回家
你認為用 "回"花蓮 對 , 還是 "去"花蓮 對?

go home?
come home?



如果真要規定答案只能是用come back

那問題就應該出好一點

要不然我也覺得他說用go back是對的
站在某地看著別人過來才是用come吧。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