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by_lin wrote:
再請教一下樓主,小弟...(恕刪)


之所以沒有成爲首都,你可以看看易中天教授的看法,狠長,不知道有不有這個耐性看完

差一點成爲首都
  武漢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武漢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爲這樣幾句話:一線貫通,兩江交彙,三鎮雄峙,四海呼
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
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則指
“此地從來無土著,九分商賈一分民”(《漢口竹枝詞》)的武漢市民構成。其余幾句,
大體上是說武漢地處國中,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具有文化上的特殊優勢雲雲。
  具有這樣地理文化優勢的城市,原本是該當首都的。
  《呂氏春秋》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如果不是用純地理的、而是
用文化的或地理加文化的觀點來看問題,那麽,這個“天下之中”,就該是武漢(從純
地理的角度看則是蘭州,所以也有主張遷都蘭州者),而不是北京。無論從地理上看,
還是從文化上看,北京都狠難說是中國的中心。它偏在所謂“十八行省”的東北一隅,
遠離富庶的南方經濟區,對于需要嚴加防守的東海、南海、西北、西南又鞭長莫及。無
論從政治(統領控制)、經濟(賦稅貿易)、文化(傳播交流)哪方面看,定都北京,
都不怎麽方便。惟一的好處似乎是相對安全,但也未必。一旦“拱衛京畿”的天津衛失
守,皇上和老佛爺也只好趕忙到西邊去打獵(當時把光緒和慈禧的倉皇出逃稱爲“兩宮
西狩”)。看來,元、明、清三朝的定都北京,都多少有點“欠妥”。然而元主清帝系
從關外而入主中原者,北京更接近他們民族的發祥地,而明成祖朱棣的封地原本就是北
京。他們的定都北京,可以說是理所當然。何況北京也有北京的優勢。它“北枕居庸,
西恃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在這裏可以遙控東北,兼顧大漠,獨開南面,以朝
萬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確實是理想的帝都。
  新中國的定都北京當然經過了周密的考慮,而武漢也曾經是北京、南京之外的首選。
南京的落選自不難理解,而北京的當選也在情理之中。——在大多數中國人看來,只有
北京才“最像首都”。定都北京,至少是順應民心的。至于定都北京後的種種不便,則
爲當時人們始料所不及。現在,這種種不便隨著國家的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已越來越明
顯。于是,遷都的問題,也就開始不斷地被人提起。
  武漢就沒有那麽多麻煩。
  除了“不像首都”外,武漢的條件確實要好得多。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是真正的
“國之中”。中國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圍。南有湖南、江西,北有河南、
陝西,東有安徽,西有四川,此爲接壤之省份,而山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
建、廣東、貴州甚至甘肅,距離亦都不遠,則“十八行省”得其大半矣。從武漢北上京
津,南下廣州,西去成都,東至上海,大體上距離相等。到長沙、南昌、合肥、南京、
杭州、鄭州則更近。何況,武漢的交通又是何等便利!揚子江和京廣線這兩條中國交通
的主動脈在這裏交彙,“九省通衢”的武漢占盡了地利。東去江浙,南下廣州,不難走
向世界;北上太原,西人川滇,亦可躲避國難。正所謂“進可攻,退可守”,無論制內
禦外,都長袖善舞,遊刃有余。
  其實,從地理地形上看,武漢也未必“不像首都”。“茫茫九派流中國,沈沈一線
穿南北”,毛澤東這兩句詞,寫盡了大武漢吞吐山河的氣勢。有此氣勢的城市在中國並
不太多。鄭州太開闊,成都太封閉,而杭州又太秀氣。南昌、長沙、合肥也氣象平平,
深入腹地或偏于一隅的貴陽、昆明、蘭州、太原、濟南、福州更難有提綱挈領、睥睨天
下的氣勢。然而武漢卻有。大江東去,兩山雄踞,雖不及北京的山川拱衛,南京的虎踞
龍蟠,卻也龜盤蛇息,得“玄武之象”。“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這種雄渾氣象,
不也天下少有、他處罕見 總之,由于武漢地處華中,也許無法成爲“坐北朝南”的帝
都,卻未必不能做新中國的首都。不要說它那“九省通礦的交通便利更有利于國家的管
理(包括政令通達和調兵遣將),至少也不會像北京那樣發生水資源危機,要興修“引
灤入京”的大工程。
  所謂武漢“不像首都”,一個重要的原因,大約就是它那三鎮鼎立的格局。
  在傳統的觀念看來,首都應該是中心,應該像北京那樣,呈中心向外輻射狀。如果
像武漢那樣三鎮鼎立,豈非暗示著“分裂”?此爲大不吉利。再說,三鎮一起來當首都,
怎麽安排 似乎也不好擺平。
  其實,按照現代科學的觀點,這種格局,才是首都的理想狀態。綜觀世界各國,首
都作爲一種特殊的城市,無非兩大類型。一種是單純型的,即政治中心與經濟、文化中
心疏離。首都就是首都,不承擔別的任務,不具備別的功能,如美國首都華盛頓、加拿
大首都渥太華、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另一種則是複合型或綜合型
的,即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或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相重疊,或者既是政治中心,同時又
是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如日本首都東京、法國首都巴黎、俄國首都莫斯科、意大利首
都羅馬、埃及首都開羅。如果選擇前一種類型,自不妨另選區位適中、氣候宜人、風景
秀麗而又易于重新規劃建設的小城。如果選擇後一種類型,則武漢實爲首選之地。以武
漢爲首都,可以將工商業基礎較好的漢口發展爲經濟中心,將文教業基礎較好的武昌發
展爲文化中心,而在原先基礎較爲薄弱、易于重新規劃的漢陽建設政治中心。三個中心
同在一市而分居三鎮,能進能退,可分可合,既可以相互支持、補充,又不會相互幹擾、
牽制,豈非“多樣統一”,合乎“中和之美”?
  何況武漢還有那麽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決非那些幹巴巴光禿禿的工商業城市可
比。東湖秀色,珞珈青巒,琴台遺韻,紅樓倩影,既有曆史遺産,又有革命傳統。登黃
鶴樓遠眺,江城景色一覽無遺。晴川閣下,新枝曆曆;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一橋飛架
南北,三鎮通達東西。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紫氣南來,雲集了四海英雄豪
傑。登此樓,觀此景,你會感歎:江流浩蕩,大地蔥寵,湖山俊秀,人文斐然,天下之
美,盡在于此矣!這樣地靈人傑的地方,不是正好做首都
  武漢的文化地位也不一般。從曆史和地域兩個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大略可以分爲
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兩大系統。北方文化又稱中原文化,細說則有齊魯文化、燕趙文化、
秦晉文化等。再往遠說,還應該包括西域文化、蒙古文化。南方文化則包括荊楚文化、
吳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嶺南文化、滇黔文化和閩台文化等。其中,
影響最大者,也就是中原、荊楚、吳越、巴蜀。這四大文化,氣質不同,風格各異,精
神有別,既對峙沖突,叉滲透交融。武漢恰恰是東西南北四大文化風雲際會的交鋒點。
一方面,它是由長江連接貫通的荊楚、吳越、巴蜀三大文化的中間地段;另方面,它又
是南方文化“北伐”的先頭部隊和北方文化“南下”的先開之門。不難想象,武漢一旦
獲得了北京那樣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廣納精英延攬人才的文化特權,也一定能創造出前所
未有的氣勢恢弘的嶄新文化。
  事實上,武漢文化早就不是純粹的荊楚文化。它已經具有某種綜合、融合的性質。
有一個笑話也許能說明這一點。這笑話是武漢人說的。他們說,就像武漢本來要定爲首
都一樣,武漢話本來也是要定爲普通話的。道理也狠簡單:中國人是“漢人”。“漢人”
不說“漢話”,說什麽?這話的可笑之處,在于把“武漢話”簡化爲“漢話”,又把
“漢話”等同于“漢語”。不過武漢人並不把它當笑話講,我們也不把它當笑話聽。因
爲武漢話確實有點“普通話”的意味。它是北方語系,南方口音,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
共同特征,而且狠容易向北方方言過渡(漢劇極其接近京劇就是證明)。北方人聽得懂,
南方人也聽得懂;北方人容易學,南方人也容易學。除不太好聽外,並無明顯缺陷,定
爲普通話,也就沒有什麽不妥。
  這就是武漢 它是“七星高照”的地理中心,“九省通礦的交通樞紐,文化上“四
海呼應”,軍事上“六路齊觀”,經濟上“八面玲珑”,和全國各地都“十指連心”。
  看來,武漢還真有資格當首都。
  可惜,曆史好像不太喜歡武漢。
  事實上,武漢曾經好幾次差一點就當成了首都,至少曾短時間地當過首都。按照多
少可以給武漢人一點面子的說法,第一次大概是三國時期。當時東吳的孫權打算遷都武
昌,卻遭到臣民們的反對,道是“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結果,弄得武漢在人們
的印象中,好像就只有一樣“武昌魚”可以稱道,而且還不如人家的“建業水”。更何
況,那“武昌”還不是這“武昌”,——孫權擬遷都者,其實是湖北鄂城,而不是現在
武漢三鎮中的那個武昌。1926年,北伐軍攻克江夏,改江夏縣爲漢口市,隨後中央政府
即由廣州遷都武漢,武漢成爲首善之區。1927年,甯漢分裂,汪精衛在武漢和蔣介石唱
對台戲,可惜並未弄成氣候,南京獨占鳌頭,而武漢僅僅只弄到了一個“特別市”的頭
銜。抗戰期間,武漢又曾當了幾天戰時首都。然而武漢狠快就失守,重慶成了陪都。南
京、重慶和武漢同飲一江水,結果人家一個當了首都,一個當了陪都,只有武漢夾在當
中,兩頭不沾邊,實在夠窩囊的
  武漢,可以說是“得天獨厚,運氣不佳”。
  甚至直到現在,武漢的“運氣”仍不能說是狠好。曆史沒有給它狠好的機遇,它自
己似乎也沒有狠好的作爲。據方方說,曾經一度有人將武漢(主要指漢口)稱作“東方
芝加哥”,(圖四十五)謂其繁華其現代和美國那“哥們”差不多。可惜“叫了幾次沒
什麽人反應,也就沒有叫開來”(《武漢這個地方》)。方方熱愛武漢,狠想爲武漢人
爭面子,就說沒叫成也不壞,因爲叫成了也只是個“二哥”。但她仍堅持說武漢的知名
度“恐怕僅次于北京、南京、西安、上海、天津、廣州六城”,而且還狠爲武漢排在第
七不平。然而在我看來,只怕連“老七”的排名似乎都樂觀了一點。武漢的知名度確實
曾經是狠高的。只不過那多半是老皇曆。比如湖南搞農民運動時,便有地主逃難“一等
的跑上海,二等的跑漢口,三等的跑長沙”之說。可惜現如今“人心不古” 人們提起
武漢,已不再肅然起敬,不怎麽把它當了不起的大城市看。當然,知道武漢的人還是狠
多。但他們的“有關知識”卻少得可憐:一是武漢熱,是“三大火爐”之一;二是武漢
人惹不起,是“九頭鳥”。——都不是什麽好詞兒。
  
  說起來,武漢是有點委屈有點窩囊。它在中國曆史上可是作過大貢獻有過大功勞的。
可現在 它似乎不那麽風光。當廣州和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進行
“文化北伐”時,它瞻前顧後(看北京,看廣州);當上海以浦東開發爲契機,成爲長
江流域經濟建設的“龍頭老大”,而重慶也在一夜之間成爲中國第四個直轄市時,它東
張西望(看上海,看重慶)。它看到了什麽 它看到東(上海)南(廣州)西(重慶)
北(北京)都在發展,而自己夾在當中,卻大大落伍。有著辛亥首義之功的武漢,有著
能當首都條件的大武漢,現在卻只有一個“大而無當”的大城市框架,而且“高不成,
低不就”,既大不起來,又小不下去。
  也許,事情到了這個份上,武漢人就不該抱怨運氣,埋怨別人,而該好好想想自己
長年在外工作、對各大城市市民習氣領受頗多的武漢市人大代表王新國就曾狠有感慨地
說:“武漢人愛到處晃,幹事也晃晃,‘荷花’晃掉,‘莺歌’晃啞。我幾次看到在街
頭喝汽水的小青年,喝完了把瓶子砸在馬路上。這連小市民都算不上。至于過完早亂扔
碗,隨便過馬路、吵架、抖很,都不是現代化大都市應有的現象。”(1999年2月2日
《新聞信息報》)無疑,武漢沒當上首都也好,不那麽風光景氣也好,都不該由武漢市
民來負責。——這裏面有極其複雜的多種原因,不是哪個人負得了責的。但武漢人的性
格沒幫上什麽忙,甚至幫了倒忙,卻也是事實。比如,在武漢生活,隨時都要准備吵架;
而在武漢的國營大商場購物,也狠少有心情愉快的時候。“售貨員們永遠惡劣的態度和
永遠懶散的作風,使你覺得他們站在那些櫃台裏所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讓你滿心不快
地走出他們的店門”(方方《在武漢購物》)。久而久之,人們就習慣了這種惡劣,對
那些態度好得出奇的商店反倒起疑,懷疑他們要推銷假冒僞劣的産品。狠多人都說,武
漢人的性格就是這樣的,其實他們人狠好。我也認爲武漢人狠好,甚至狠可愛,然而卻
讓外地人受不 于是,我們就想問一句:武漢人的性格究竟是怎麽搞的?

- - 真的好長啊
你一個人都可以蓋一頁了
武當山、武大的櫻花與恩施土家族風情這個可能比較吸引愛好旅行的人。
大城市中,應該是 [傳統市場] 最想逛,因為可以看看不同的物種。
有照片嗎?

幾年前去雲南,就難忘當地才見得到的菇類、辣椒與藥材。

台灣遲早會開放自由行,建議自己小團走,一人走也沒問題,反正跟沿海城市一樣,各地來的人都有,
不要穿太正式的衣服,其實台灣人只要不是離鄉背井打拼的本地人,多數是不會那麼保護自己的,
就算遇到冷漠一點的人,也會有旁人幫忙看,有問題多問幾個或找商店、公務員、婦女、學生,都是沒問題的。
kateshy wrote:
武當山、武大的櫻花與...(恕刪)


關于傳統市場,那肯定是漢口的漢正街了~漢正街位于武漢漢口的繁華地帶,它的存在爲武漢的曆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在漢正街在全國十大市場中名列前茅,過去的漢正街則把握著武漢早期商業的命脈。漢正街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之美譽。現在在武漢已有了東漢正街、西漢正街。這條街迄今爲止已有500年的曆史
lewkey wrote:
之所以沒有成爲首都,你可以看看易中天教授的看法,狠長,不知道有不有這個耐性看完
差一點成爲首都

文章是有點長,不過寫的很棒,偶簡單給它變一首新詩...

一條長江化成龍,三鎮雄峙四海應;
九省通衢彙武漢,萬里河山手連心。

黃鶴樓上百里目,江城景色覽無邊;
奔海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看今朝。
~~~dolby_lin

我這樣形容今日的武漢的歷史,地理,自然,文化....還可以嗎?
dolby_lin wrote:
文章有點長,不過說的...(恕刪)


好詩啊...不得不佩服台灣草根族的文化內涵.
chkconfig wrote: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下雨又碰上下班時間
想攔一輛出租車都攔不到
就算是空車也不載,不知道是為什麼
就在大雨下站了快一個小時,只好先坐一段公交車,再想辦法找出租車
回飯店雖然有撐傘,還是被淋成落湯雞


本人現居武漢,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吧。

因為武漢的每輛TAXI基本上都是由車主和一名搭檔司機一起開。
一個開早班一個開晚班。
早班就是大清早到下午4點多,晚班就是4點多到凌晨。
這樣,最賺錢的上班時間(7-9點)和下班時間(5-7點)就由二人均分了。

下午四點多鐘攔車最困難,是因為這時候武漢的早班司機要把車開到約定地點交給晚班司機。
在交班之前還要加油、加氣,一般就在交車點附近做做短途。
如果圖賺錢接了去遠處的生意,就不能及時交車,影響搭檔賺錢,自己的信用就沒有了。

爲了保證自己和搭檔的合作關係,四點多必須趕回議定的交車點,這時候攔不到空車是很正常的啦。

以上。
lewkey wrote:
小弟武漢人

有朋友自武漢來,歡迎歡迎
美麗的景色加上好美的新詩,先給版主加五分鼓勵一下
不過還沒有看到美女啊
我同學娶的太太是武漢,武昌人,好美喔
kunderlin wrote:
有朋友自武漢來,歡迎...(恕刪)


武漢美女狠多哦,網路上武漢美女排全國第三。武漢女生的特點就是皮膚好,水靈,刀子嘴豆腐心,比較開放
lewkey wrote:
武漢美女狠多哦,網路上武漢美女排全國第三。武漢女生的特點就是皮膚好,水靈,刀子嘴豆腐心,比較開放

01的傳統,有圖有真相,口說無憑。

皮膚好,那要展示青春的肉體肌肉才是,
沒有的話,路上拍的也可以。

前幾天我在相機瀏覽,一個重慶的朋友,馬路上拍的美女,有夠正又辣...
武漢的大樓也拍一拍讓我們欣賞吧!

上海有外灘,武漢應該有江灘吧....也順便傳上來看一看。

我傳一下我在台北四獸山山上,沒事爬山就可以看見我家。

象山望101大樓


101大樓俯視四週





虎山舊防空陣地

四獸山步道~~也可以遙望我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