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1980年代為何在經濟發展上可以大爆發?


dumby wrote:
不太相信這會是199...(恕刪)


確實是1990年的談話錄,那個S教授是日本經濟學家、橫濱市立大學教授矢吹晉,另外這個談話是何新整理和擴充后的,並不全是談話內容,更多的是何新的思想。你可以查找一下

何新這個人是很厲害的,是對中央政府決策有影響力的人物。

940nw wrote:
餅做不大然後又一直用...(恕刪)


台灣的發展我感覺是定位沒找好,產業的轉型升級沒做好,這方面政府的責任更大。

日本代工了那麼多年,現在還在代工嗎?很多都是世界的龍頭企業了。韓國一樣代工起家的,現在呢?三星早已經是世界領先的了。台灣代工起家的,可是現在還在代工。

youngmth wrote:
好在哪.. 石油是進...(恕刪)


石油是進口的,一堆建材是進口的

買國外原料用台幣的嗎?
台幣到底對美元升值還對外匯存底升值?
台灣應該產業升級的時候忙者搞黑金
能怎樣?
很簡單,因為時空環境。

1980年代全球還在冷戰,歐美傳統產業面臨改革無力與勞資抗爭、成本上升,而唯一可以轉嫁資本、工廠與廉價勞力的地方,就只有東亞的日本、南韓、台灣。

就這樣,適逢其時而已。

人力便宜、法規寬鬆、可以不要命與環境,這些外資配合本土刻意培植的產業,於是有了大榮景。

現在則不可能複製,就算複製也不會像當年的東亞國家成功,蘇聯已經解體、中國加入、印度、南北非、東歐、東南亞、南美,這些都是赤果果的極巨量便宜人力。

1970~1980 台灣錢淹腳目,真是令人羨慕的際遇.......


dumby wrote:
也順便查了一下矢吹晉...(恕刪)


都是日文,看不懂,chrome的翻譯也是雲里霧裡,中文資料是這樣寫的:
矢吹晉是在《談話錄》發表兩天後向人民日報社發來「抗議書」的,他認為《人民日報》「捏造了他與何新的《談話錄》,要求撤銷全文。矢吹晉提出抗議的背景,是在《人民日報》發表何新《談話錄》稍前幾天,外文版的《北京周報》以80種外語文字率先索要並翻譯發表了這篇文章。何新在提供編輯部的原稿中曾附言說明:「此文系根據與日本教授矢吹晉的一次談話加以整理擴充而成,希望發表時不要披露對話者真實姓名。」交稿后,何新就去了日本訪問。而《北京周報》編輯部根據一位日籍僱員的建議,把何新原稿中的「S·C君」改成了矢吹晉。另外,何新在前言中說明發表前對原記錄「作了整理和補充」,《人民日報》的「編者按」也說明了發表此文在於介紹「何新的思想」,所以文章含量超出了原來的談話記錄範圍。
經國先生在1970~1980年代前後推動了兩次關鍵性的產業升級,分別是民國六十年代的「發展重化工業時期」,以及民國七十年代的「發展策略性工業時期」。在第一次產業升級中,政府藉由十大建設的大煉鋼廠與輕油煉解廠,將過去以輕工業為主的台灣,成功地轉型成具有重化基礎的工業國家。在第二次的產業升級中,政府進一步選定電子、機械、資訊、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加以發展,並於六十九年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產業聚落加速了產業發展。

1990年至今就只有鬥爭,再沒有任何產業策略規劃被執行
說到這當然有阿
兩兆雙星與雙卡風暴
kantinger wrote:
買國外原料用台幣的嗎?
台幣到底對美元升值還對外匯存底升值?


您上加油站用外匯存底結帳嗎? 而且你也說了,進口的原油是美金計價,所以是國際行情價,但是當您用台幣買汽油的時候,台幣強就能買到更多汽油. 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今天每個人手上的台幣都增值,購買力就增加. 沒錯,有些物價會上漲,但是整體的購買力是上升的. 不讓台幣到該有的價值只對少數人有幫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