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現職的國小老師,跟大家一起討論我看到的狀況。說真的,我很不願意看到小學生養蠶寶寶,那對於學校的桑樹真是一大浩劫,對於小朋友的生命教育真是一大諷刺。基本上家蠶已經是被人類馴養數千年的物種,人類在育種改良的時候只考慮牠們吐出來的絲品質好不好,好不好飼養。數千年下來,家蠶早已喪失野外生活能力。想想看,在家飼養的蠶碰不得一點水,我們還要先將桑葉的擦乾。那麼在野外的蠶遇到下雨天呢?現行的家蠶品種野放到大自然時,下場就只有死亡。小朋友開始養蠶時,學校的桑樹一定被愛子心切的家長們拔個精光。其他諸如餵食、清理蟲糞的工作一定都落到可憐的媽媽頭上(現在也許是爸爸??)等到蠶吐絲結蛹,羽化成蠶蛾,互相交配生下一大堆卵以後,才真的是麻煩大條。這些卵要全部讓他們孵化,然後一次養上幾百隻蠶,接著重複結蛹羽化交配產卵,陷入無窮盡的惡夢迴圈嗎?還是狠下心來,全部丟進垃圾桶,告訴小朋友只要不想養小動物就可以任意棄養呢??別傻了,野放到大自然時,這些蠶的下場不會比丟垃圾桶還要好些。基於以上理由,現在大多數版本的自然課本都不會要求小朋友養蠶,而是改成飼養蚊白蝶幼蟲(吃十字花科蔬菜,沒錯,就是我們偶爾會在蔬菜裡看到的綠色菜蟲)。唯一保留養蠶課程的牛頓版自然課本,也是以飼養菜蟲和蠶寶寶兩者二擇一,而且飼養完的蠶寶寶,也可以請跟出版社合作的養蠶廠進行回收。我比較建議飼養菜蟲,因為食物更好取得,舉凡高麗菜、油菜、小白菜等等牠都吃,羽化成蟲之後,還可以到野外去跟小朋友一起讓牠回歸大自然,體驗一次難得的生命教育。
那時養了七隻蠶寶養到後來變成一千多隻幾乎每天都要跟爸媽去承天禪寺採桑葉後來等到他們吐絲把他們一隻一隻放到空的斗笠架上蠶寶寶們就會照著平面吐吐得平平的不會結繭總共做出兩頂金黃色的蠶絲斗笠後來通通變成蠶蛹賣給中藥店了那時我爸媽還不敢跟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