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第三方支付這麼不普及????


看起來像25心智像18實際快40 wrote:
台灣還是喜歡用信用卡 因為地小 人比較好找

你講的這些信用卡幾乎都辦的到

-買彩票
-買電影票
-網購
-捐款
-搭taxi
-充話費
-買車票 買機票
-交水電網費
-貸款
-信用卡還款
-買股票
-遊戲充值
-國際匯款
-加油
-飯館吃飯


信用卡還是要一卡在手才能使用,雖然支援電子支付,但認證機制複雜,每刷一筆還要再搞一次,到最後幹脆不買了

真正方便的第三方電子支付,輸入密碼及金額就搞定,非常方便,誰都可以很快上手

jijerwang wrote:
要開罐頭可以有很多...(恕刪)

不花錢的旋轉開罐器--第三方支付
三等公民 wrote:
正解
台灣就是太多利益擺不平,所以才落後別人
自吹自擂民主開放,暗地裡抓得死死的...(恕刪)

基本上第三方支付就是建立在人互不信任的立場下
所設立的中立付款機制
(網購詐騙,店員收錢沒上交店家,店裡現金過多被搶,
甚至避免有人聚餐吃飯不付錢,吃飯AA制也納入第三方支付的服務裡...等因素)

在這機制下,人與人的信任可以重新被連結
所以,上至連鎖企業下至便當店,都願意使用第三方支付

台灣嘛,自我感覺良好,最美的風景是人,welcome to ghost island.....

The Destinies mend rifts in time as Man etches fate anew.
老牧大人 wrote:
台灣為什第三方支付...(恕刪)


法令嚴格
市場小
獲利有限
老人社會,需求不高
小小問題
一般免開發票的店,如小吃攤、夜市攤用第三方支付,國稅局調得到交易明細嗎?

光華商場現場賣你東西用現金是原價、刷信用卡要加5%、用第支付寶也要加5%的話,大家會用刷卡,或用支付寶,或是還是用現金?
上面很多大大提到的服務應該被歸為行動支付會比較精確。

第三方支付的優點應該是認證快速、還可以當履約保證吧。
前面有大大提到因為會妨礙現有銀行的業務所以法令上會被施壓而不開放,

看國外網際網路第三方支付服務商開辦幾乎都是由電子商務服務商開始。
事實上也證明市場有這個需求。
既然趨勢是這樣,
那台灣銀行照理應該想辦法自行自行開辦免得未來佔不到市場吧?



baboo0852 wrote:
小小問題
一般免開發票的店,如小吃攤、夜市攤用第三方支付,國稅局調得到交易明細嗎?
光華商場現場賣你東西用現金是原價、刷信用卡要加5%、用第支付寶也要加5%的話,大家會用刷卡,或用支付寶,或是還是用現金?...(恕刪)

1.第一個問題,真要說的話是可以,每一筆交易都會有時間金額紀錄。

2.你第二個問題是陷阱題,事實上對消費者來說,價錢是一樣的。

有差異的只是店家與店家逃漏稅的心態而已
這又回到所謂的:人互不信任的立場下

有些店可以收銀聯跟微信錢包,但因微信錢包的%數低,所以會希望你使用微信支付。

收現金對店家或是消費者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付款行為產生的時間跟收納問題,都是存在成本的。
The Destinies mend rifts in time as Man etches fate anew.
第三方支付對網路交易的推展有絕對的關鍵幫助
最早我們買東西還要ATM匯款,被扣手續費,賣家對帳才寄東西,非常麻煩

後來信用卡出來,就還不錯,可是還是怕信用卡號外流
接著直接出貨超商付款這樣也行。

然後淘寶風行,支付寶好處也在於點兩下就完成交易,在拿到東西確認後錢才出去,有保障,這些東西常網購的人一定很有感。

這種電子錢包概念衍生到日常消費也頗方便,我想時代在進步,對於新概念的成形就是開放去接受吧,以前怕悠遊卡風險,一堆限制如何如何,現在恐怕悠遊卡也會慢慢成為老的支付概念了。
其實我很難相信樓主是台灣人,你連信用卡有什麼功能都不知道?你說的那些,信用卡全都可以辦到,畢竟台灣使用塑膠貨幣是跟著歐美的潮流走的,行之有年,功能不停的隨著時代進步,而你卻什麼都不知道?現在新軀勢是將塑膠貨幣給加入手機裡,以後就直接拿著手機嗶了,連提款也使用手機(廣告打這麼兇,你也不知道?)
你對台灣什麼都不知道,真的很讓我懷疑,真的是台灣人嗎?台灣4G的普及率已經過半人口,為世界密度之最,連我六十幾歲住在屏東鄉下的老媽都懂得拿手機來滑,快速轉帳.
你知不知道我看個電影,手機滑一滑,訂好位,付了款,手機會出現QR CODE碼,我只要開場前到戲院給工作人員掃一下碼就能入場,當然.....你不知道,你什麼都不知道.你在台灣完全活在古代?真的是台灣人?
那你總該聽過台灣有句話"三步一小7,五步一全家"吧?便利商店為什麼在台灣這麼普及?因為台灣人事事講求便利,只要付款方式不太方便,台灣人就不會接受.情願使用現金,嗶一聲付款是目前最快捷方便的方式.
當然你一定不知道台灣每三五步就一間的便利商店有什麼功能,你以為只能買東西,加值,國內及國際快遞,店對店及消費?他還可以寄貨,送洗衣物,可以影印傳真,可以訂各種票券團購及高鐵火車票,當然下班族族聚餐在燒烤店喝得醉,零晨2點歪歪斜斜的走進便利商店還可以叫計程車,只要輸入你的手機號碼小黃就會跑來找你了,當然如果自己有開車的話也沒問題,也有酒醉代駕的服務.....功能實在太多了,台灣人就是要這麼便利.

你所謂的第三支付在台灣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巿場,因為生活在台灣真的太便利了,你在意的那些功能信用卡都有,唯一是"拍賣"這一塊,我認為第三支付有必要,以前台灣有EBAY,全球最早的第三支付PAYPAL卻不被允許進入台灣,我想大概是擔心成為詐騙洗錢的工具吧.

還有,你的說法很誇張,銀行做安全把關不是很應該的嗎?難道你的帳戶可以任由隨便一個人來動用?







三等公民 wrote:
信用卡還是要一卡在...(恕刪)
其實癥結點還是在 "塑膠貨幣" 都不普及了, 第三方支付 要普及要花一段時間.


歐,美,英,紐,澳... 早在磁條式提款卡的時代,
出門購物消費就絕大多數都可以結帳時刷提款卡按密碼完成結帳不用掏現金,
甚至可以提領小額現金. 一直進步到visa wave這類非接觸式感應,連刷卡或插卡都不用了,大概usd100以下的消費都直接感應扣款.
金額直接從帳戶扣除.
人家信用卡持有率沒有像台灣那麼高,但是交易依然方便.

回過頭來看台灣, 早期以信用卡為主, 商家想逃稅不開發票,抑或是想拿現金不想等銀行撥款...主要原因還是在不願付手續費.
於是除了連鎖店之外幾乎都不收信用卡.
很多連鎖店也都發行自已的儲值卡,反正儲值金還可以賺賺利息,為什麼我要收信用卡?!
有幾次因為身上沒現金app叫某大車隊的車指定要信用卡付費,結果等很久才來一台,而且司機還推拖說連線問題希望我付現金.

當大家沒有使用塑膠貨幣的習慣,要推動第三方支付就有困難... 想想我們連麥當勞到現在都還只收現金!
四大超商,超市,藥妝店收悠遊卡後...結帳時可以觀察一下,幾乎都是學生與年輕上班族在用...
休假時陪家中長輩散步, 路過超商 要買菸買晚報, 總是在那裏撈皮夾內的現金.
每次總要提醒: 悠遊聯名卡拿出來刷就好...不用找一堆零錢
(搭捷運,公車,開車去停的時候都知道要刷悠遊卡,就是一般小額交易的習慣還沒建立起來)

中國的銀聯卡則是跟國外的提款卡有點像,但已經自成氣候很久了...也早就走出中國推向世界,
當他們早就習慣一卡走天下之後, 要來推第三方支付..其實很容易, 只是把刷卡的習慣改到雲端或是手機app上.
加上政府扶植,業者推促銷,市場很容易炒熱.
就像當初滴滴打車&快滴打車打得不可開交之時,
在上海完全叫不到車,因為司機都在等機叫,好換取回饋金與禮品.
支付寶從淘寶的付款機制走進生活, 騰訊錢包普及化... 這些也都是如此.
當大家感受到方便, 優惠, 商家也覺得免去現今的麻煩樂於推優惠...整個市場自然能做大.

台灣呢?! 除了政府法規落後, 業者各吹各的調也是問題...
每家銀行都只玩自己的... 好不容易繁複的註冊手續弄完... 還沒幾家店可以用,
舉例來說 每天至少進出1~2次的7-11, 用Pi還不如直接拿出悠遊聯名卡 比較方便快速...
裝了Pi 原先是想說晚上出門遛狗不需要帶錢包,偶爾路過7-11可以買罐飲料或狗罐頭...結果只用過一次.

還有c to c的問題...
像是PayPal幾乎已經被綁死在國內不好用, 有人用過LinePay這費分帳功能嗎?
就算你想用,也得身邊的人都有裝且願意用, 舉例來說,公司在團購東西,還是停留在換現金在那裏找零...
當年在澳洲若與同事出去聚餐,當需要分帳時,銀行APP開起來輸入對方的手機號碼與金額,幾秒鐘內錢就轉入對方帳戶了,
不用在那裏換零錢,找零.
還有朋友在中部開民宿, 中國客逐漸增多,目前只能跑去中國開戶綁定騰訊錢包與支付寶...
因為目前新聞報導上那些商圈收騰訊錢包,支付寶的...都是大批專案協助.
若是個體戶要在台灣的合作銀行開通這些服務,不但要營利事業登記證等...手續還頗繁複, 入帳也沒中國那邊的方式直接.
Adam SuSu wrote:
不懂方便的點是什麼...(恕刪)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