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代表中華文化的甜品?

神牛蠢牛 wrote:
還有中華甜品很少用奶製品
這是不是也是品種受限,世界中流傳度不高的原因?


古代時胡人,滿人什麼的就會日常食用奶製品啊
但為什麼進入中原後沒發展出奶製品的中華甜品?
是因為傳統的農耕文化和食物文化影響力太大了嗎
.

白種人祖先是遊牧民族,吃奶製品沒問題,華人務農為主,90%以上喝牛乳會拉肚子,並不適合乳製品

我反而覺得西方甜點都是奶製品,變化沒中式甜點多

世界知名度必須靠大力宣傳。北平烤鴨怎麼紅的?不光是靠美味,而是中美關係解凍時,尼克森訪中,吃的就是北平烤鴨,電視播出後,老美人人都想吃吃看

卡通小叮噹在美國播出時,裡面日式飲食都要修掉,看來老美非常介意飲食文化入侵,刻意打壓宣傳

《哆啦A夢》美國版畫面出爐 你接受嗎?







很簡單 沒商人Promo到國外去而已

有人要推 連小籠包都可以進米其林
神牛蠢牛 wrote:
甜品
代表美國有蘋果派
法國有焦糖布丁或馬卡龍
義大利有Gelato什麼的


中華料理在世界的知名度和普及程度無須贅言


但為什麼好像沒有在世界上有名的中國甜品?
有什麼人文或文化背景嗎

其實我覺得...
樓上幾位都回答的很對...
像是一些糕類...就是甜品了...
年糕, 綠豆糕, 白豆沙製品之類的...
甜湯我認為也是甜品...
綠豆湯, 仙草, 愛玉, 粉圓等等...
至於知名度嘛...
國外的東西...在商人的炒作之下...
很難不高的...
而咱們的什麼甜品知名度高不高...
也不是咱們說了算...
而人文或文化背景嘛...
蘋果派, 馬卡龍之類的...
有啥文化背景...我就不暸了...
神牛蠢牛 wrote:
甜品代表美國有蘋果...(恕刪)


什麼沒有..lol 湯圓已經多久了. 吃冬至湯圓代表添歲的觀念,可能源自周代到漢初以冬至為歲首的歷制, 南宋陸游(冬至)詩注就有「吃盡冬至飯便添一歲」之說, 由此可見,吃冬至湯圓象徵添歲的觀念形成已久。怎樣歷史夠不夠跟那些歐美國家甜點歷史比.
神牛蠢牛 wrote:
古代時胡人,滿人什...(恕刪)


北方多游牧和放養
中原有良田 水 氣候適合耕作 飲食上也比較多樣化 (各省發展出功夫菜)

北方民族入過幾次中原統治
但沒改變過中原飲食文化
經此族類都被融合成中原文化 (中原本身就是個大融爐)
如 最近一次統治的清朝

猜是先天地力不同
所造成北方民族和中原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以上... 自己推想 參考看看.
馬卡龍不見得有了不起的背景,但不得不承認法國人宣傳功力一流

搞個米其林評鑑,好像這些餐廳多了不起,不吃遺憾終生;真的吃過,就發現很多是吃裝潢的,不見得比你家附近受歡迎中價位餐館好吃,但荷包扁了好多

酒是成癮性藥物,對身體有諸多傷害;被法國一包裝,就變成飲食文化,品味的象徵~~

文青對法國這招完全沒抵抗力,傳統市場的大嬸才會直說:"啥?法國的?貴又不好吃啊!"
龍鬚糖
515151515151515151515151
Lisa_Hsu wrote:
卡通小叮噹在美國播出時,裡面日式飲食都要修掉,看來老美非常介意飲食文化入侵,刻意打壓宣傳

美國佬會不會太自我感覺良好
美國有飲食文化?
漢堡?可樂?

Lisa_Hsu wrote:
馬卡龍不見得有了不...(恕刪)</blockquot

馬卡龍在國外其實都不貴,是台灣定價太高昂了

我家附近有間60幾年的甜點店,馬卡龍得過全國第二名,一顆定價折合新台幣約50元(本地薪資是台灣2.5倍)

另外,我記得台灣並沒有米其林推薦餐廳呀

神牛蠢牛 wrote:
但為什麼進入中原後沒發展出奶製品的中華甜品?...(恕刪)


氣候跟生活型態問題吧 以前可沒有冰箱這東西

要發展奶製品甜品的前提得先養群牛羊

宮廷甜點或許可能但市井小吃就不行

加上中國河流走向是東西向 缺乏能快速輸送的手段
自然不易發展易腐敗的動物性甜品而以不易腐敗的植物性甜品為主

西方社會以畜牧為主 還有甜菜糖可用 自然容易發展出以乳製品為主的副食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