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6%勞工退休金政策就掀起一波很大的裁員風了. 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 調整工資後, 原本想去越南印度又猶豫不決的, 更是會積極的想要搬出去. 有些年紀已經大的企業主, 沒有奮鬥下去的雄心壯志, 就會順勢收掉. 廣東地區調高法定工資, 這一年來已經有一半的工廠搬走或收掉了
有能力的工廠, 自動化的機器用得多, 人力用得少. 提高最低工資影響並不大, 例如台塑石化之類
既然人力用得少,提高工資受益的人當然就很少了
服務業因為是內需產業, 跟全球競爭的關係較小. 不容易搬到國外,提高工資只能自行吸收或轉嫁給消費者
自行吸收的意義就是本來10個人在做的工作,裁掉2個. 增加原本這8個人的工作量.
還有裁掉正職的員工, 轉聘約聘的打工. 日本就是朝這個方向走. 這幾年日本職場惡化的狀況很明顯的
至於轉嫁給消費者,就是調漲售價. 計程車資現在很貴就是代表. 那計程車司機因為車資調漲而空車率增加,其實也沒有享受到多少好處. 乘客在面臨車資很貴之下, 沒有人拍手說:"對..對..計程車司機的生活要照顧的", 都是咒罵2聲後拒搭的吧
通貨膨脹下,調整工資有必要. 只是現在時機點有點尷尬,正是景氣的谷底.
越南今年的罷工及調漲工資,讓原本有意到越南設廠的工廠轉而去柬埔寨. 越南的經濟成長也幾乎掉了一半幅度
政府的力量, 不一定會有效的. 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
weai wrote:
在站上的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們
有多少人領基本工資呢!!...在...(恕刪)
根據這篇去年 調整最低工資之前 的文章,大概只有 2% 的本國勞工是領最低工資,而且也列舉了一些議題可以留意的喔。
調整最低工資率應再仔細評估
我是覺得最低工資只要逐漸跟著各種收入指數走就好了(過去十年人均收入增加相當少喔),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讓經濟好轉,勞工素質提升,盡量遠離只能拿最低收入的族群,就算盡到責任。
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用政府干預的手段強迫提高工資,效果恐怕不會只是正面的。
薪資比最低工資高的人,其實還是會因為薪資結構調整而調整一些吧,但是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問題也有機會把增加的收入吃回去。
比方說,早餐店的人事成本上升了,不是裁員、關門,就是漲價,累積起來就是失業增加與通貨膨脹囉。
r114139 wrote:
看到國外工會力量,可以讓資方頭痛,那種為基礎的勞工朋友爭取福利精神,在台灣,這方面還真的差很多~~...(恕刪)
工會很強的地方,企業經營可能會困難,然後就只好撤資關門。
比方說 GM 就是很有名的例子,因為工會很厲害,常常罷工,福利又好,GM 已經在破產邊緣很久。相對的 Toyota 沒這問題,業務是蒸蒸日上,為全美國人提供受歡迎的車子(好不好見仁見智啦,但是市占率不錯啊)
GM汽車根據新勞工合約,可能汰換1.6萬名員工 (要不是快破產,工會也不會同意汰換員工吧?)
BenQ 與 西門子 的聯姻失敗,前後都有強勢工會的影子,但是結果 西門子 的員工失去工作,德國也沒能留下這個值得驕傲的手機工業,不是嗎?
公共事業罷工,造成大眾不便的例子,就更多啦。
不建議變更基本薪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死的還是你們
站在勞方
當然加好,而且是越多越好
我公司30人以上,如果照這樣計算
30人基本薪資變為2萬出,相對不會加上去,也就是說原本領3萬,新規公佈後一樣領3萬,多溢的內扣
在來任何請假提供證明,無證明者一律曠職論,也會打電話向請証各單位確認
年終將金固定1個月取消,改成考核制度,最低0天,最多1個月(需多主管核簽)
全廠季獎金績效制度取消,僅剩開發與業務有....
冷氣廠房,過29度才可開啟
主管採取現場緊迫盯人態度
.......
.......
.......
已下懶的打
這是我們對於再次變更基本薪資的對策,對大企業我是贊成,但是對於我們中小企業,真的頭痛
我們也不想這樣,但是對政府越來越失望,真的要全頃大陸才甘願放台灣人一條生路
還有,新廠大陸開建中,台灣廠視狀況收回
請記住一句話:
員工不需擔心沒事做,新水照領,資方擔心沒工作可拿,擔心發不出錢,你倒資方不會倒,資方倒一堆人跟者倒
無能的政府
經濟是個大轉盤
牽一髮而動全身
許多的問題累積成塔
不是光調高基本工資就能解決的
工資上漲後,
有能力的財團或具規模的公司才有外移的本錢
台灣多數中小型傳產的確有面臨倒閉的危機
一些小型加工,代工的哪能禁的起再一波衝擊
叫他們調高加工代工金額轉嫁?
調高後倒更快,客戶直接轉移訂單到別處

服務業也是...怎麼外移?
提高工資的結果不外乎自行吸收或轉嫁給消費者..

政命的實施也不能分大公司或小公司
一旦實施是全面性的
但無奈的是~不是所有資方都那麼好賺的
再者,外勞問題
真把他們趕出去or降低薪資就好了嗎?
大家都知道把工作機會留給本國人是最好的..
但看看我們這幾年的教育制度
基層的工作,這麼多"高學歷"的新人願意做嗎?
屈的下嗎?
全面性的制度出了問題
人口出生率直直落,照理工作機會應該是需求大於供給
怎會還需要外勞?可不是?
但...社會結構的改變造成的事實
只能大嘆三聲無奈丫

該怎麼解決?


新手媽咪,Bonnie加油!!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