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藥價頻降 逼本土藥廠出走

brain417 wrote:
藥商當然受不了想跳樓~ ...(恕刪)


這和小波波事件一樣 事實要清楚 需要時間

小弟只能說幾個事實 愛不愛聽隨您

1. 學名藥比不上原廠藥
(如果您是醫藥界人 應該會認同 成本不同 過程不同)
2. 台廠藥的利潤已經沒有空間 逼死台廠 只會造成失業
3. 大陸藥 請小心 學名藥問題及難度不在 "有效成分" 而在 "無用成分"
4. 健保以 "價錢" 決定一切
(當健保一律只給付10元 您猜猜看 誰還做得出牛肉麵)

一分錢一分貨 是自由貿易市場基本原則

30歲林志玲走場內衣秀 500萬
70歲林志玲走場內衣秀 您猜還剩多少 ? 1萬
難道林志玲也是暴利 ?

打死台廠 只會為台灣帶來悲哀
歐巴馬還知道要救美國 要買美國貨
可憐台灣人 永遠不知道要如何救台灣

台灣市場的規模 根本撐不起幾家 "國際級藥廠"
台灣的 DRAM 產業也是世界級規模 結果呢 ?
台灣的 DRAM 廠全移到大陸 台灣經濟會變好 ?

醒醒吧 !
其實學名藥還是有好東西的,技術高明操作的好,台廠也可以是明星

如果沒有新技術,拼成本顧品質也可以弄得很不錯,問題就是我們的藥廠沒有強制退場的機制,台灣的市場又太小,因此會出現一線廠 BA 90% 的藥被三線廠 60% BA逼死的局面,後者完全可以把品質、利潤和成本壓的很低

衛署每年三次到各級醫院抽查藥物,只要有一次 BA 小於原廠藥物75%或三次平均低於 85% 就強制退場,一家藥廠三種出包就全部藥物踢出健保,這樣不是很簡單?' 當然這樣還是可以舞弊,不過目前的規定是無法想像的寬鬆的。

只要品質可以穩定的達到原廠的 85%,不要說國內醫師用起來不會怕,出國比賽也不會輸人,這才是沒有研發的台廠應該為台灣人做的事,不是整天哭健保。

tlan wrote:
只要品質可以穩定的達到原廠的 85%,不要說國內醫師用起來不會怕,出國比賽也不會輸人,這才是沒有研發的台廠應該為台灣人做的事,不是整天哭健保。


光看抗生素的PK/PD
同樣的藥 85%跟100%有沒有差?
如果又是後線的抗生素
這樣的對病患有沒有影響?

那就更不用提其他CNS相關的藥物...

學名藥並沒有不好
專利藥也不是唯一
有些醫院也會有一些門檻
保護專利藥不被議價因素一點而退出市場

再來就是健保價的定位
學名藥的定價就算是原廠藥的一半
還有足夠的獲利鼓勵原廠開發新藥嗎?

一間藥廠如果不能支撐新藥的開發只是代工
未來能不能走出自己的路呢?

至於藥廠與醫師 醫院之間的厲害糾結
我就不瞭解了
就算只有zaku 也可以把Strike打下來..
其實小弟覺得,
健保的問題,
出在制度有問題,
健保醫療給付的費用逐年高漲,
這應該不會是台灣生病的人,
每年都增加很多吧?
健保局沒有方法處理,
就把腦筋動在顯而易見的問題上,
例如藥價或是其他醫療的管理上,
所以造成藥商枱面上的利潤逐年下降.
但是不是藥品定好單價後,
健保的支出就會減少了呢?
這麼多年看下來,
是不會減少的.
因為導至健保支出的原因還不斷在增加,
如新的就診科別,
像中醫診所,復健科診所,...
等等類型的診別,
近年大量的增加,
前去求診的人數也不斷增加,
切割大餅的人多了,
健保的收支當然不能平衡.
所以健保局要多去想想,
怎麼以改變民眾就醫習性的方式來改善健保財務,
而不是以訂死藥價來作改變.
swiftboy wrote:
學名藥 原廠藥? 成份本來就相同
GOODMAN藥理書有教不同情況使用的藥品與作用機轉
但可沒教醫學生說原廠藥比學名藥好用...........


這樣說起來理論上是對的!

但是未免太小看一顆藥了!

一顆藥除了主成分以外,其實還包含了很多其他的成分,而這些成分主要的目的是在幫助藥物(主成分)的:黏合、崩解、溶解、吸收、分佈.....每個藥廠的配方都不盡相同,也會使得藥物(原廠或是副廠)在人體的吸收和利用率產生差異。

而這也就是原廠要和學名要的差異,通常原廠藥的生體可用率會較高(當然也會有例外,但例外比較少),所以硬要由藥理書來推說成分相同的藥作用相同,是會有誤差的!

標示相同劑量的藥物,血中濃度不同,我相信S-boy應該也不會認為有相同作用吧!

可參考:藥劑學、生物藥劑學、治療學。






看大家吵成一團好像都沒談到根本所在
我個人認為健保局為啥不把買藥權拿到自己手上而是核藥價讓醫院自己去橋呢??
凡健保用藥一律由健保局統一採購分發
這樣不是可以省掉層層剝削把藥的利潤提高而且藥效也能維持嗎??
健保局不敢這麼做是因為會擋掉多少人滴利益呀


sly-1 wrote:
swiftboy w...(恕刪)


贊同這位大大的說法
畢竟健保有很多黑洞
【被停權了】- 卡通先生
我是業界

回提說醫院 醫師 藥廠 業務都賺很大的人

健保砍價=>醫院砍藥廠價=>藥廠中刀砍業務=>業務

目前我所知道幾乎每次中刀最嚴重的都是業務

次傷藥廠

輕傷醫院 醫院有其他地方賺更大 藥價對她們來說不算最重要的

可能有許多人都還停留在跑藥的業務賺很大

那是大概10年以上的故事了 可能更久遠吧

現在的藥廠業務跟跑保險跑房仲跑車子一樣

常常在換人 如果賺很大那 為什麼換人如換衣一樣快呢?

Zero to One~!
monmon wrote:
打死台廠 只會為台灣帶來悲哀
歐巴馬還知道要救美國 要買美國貨
可憐台灣人 永遠不知道要如何救台灣

台灣市場的規模 根本撐不起幾家 "國際級藥廠"


我認為以台灣的市場規模,根本不可能撐起「一家」國際級藥廠的。台灣從以前到現在,似乎沒有哪個重要產業是先靠內需市場做基礎,在國內站穩之後再去衝國際市場的。所以,國內藥廠若想生存,只能以國際市場為主要競爭目標。
歐巴馬主要要救的是金融業和汽車業。為什麼?因為太重要了,幾家大金融機構和大汽車廠背後牽動著一大串的產業鍊,不管是產值規模、就業人口,那個數字都大到歐巴馬政府難以讓他們自生自滅。如果拿美國的例子要套到台灣的製藥業,前提是台灣的製藥業對台灣的GDP有重要到那種程度。即使政府曾經把生技業看成未來重點扶植的產業,但至少目前製藥業似乎沒有那麼重要到政府非救、非幫不可。
砍健保的藥品給付,純就金錢的層面來看,絕不可能是病人和醫藥產業雙贏。砍藥價,對供給端不利,就對病人端有利。或許專利藥比學名藥有效,但至少學名藥不是垃圾,即使不能和專利藥百分之百等同,但至少能治療某個比例的病,而省下來的藥錢卻是很多很多。從統計學上來看,這樣的期望值是最佳的。
看健保,如果只從個案看利弊得失,絕對可以舉出很多弊病,但若是從全面的角度來看健保,要設計一種制度能照顧到大多數人的需求,同時有效地控制費用,台灣的健保制度算是不錯了。或許有人說,這中間有很多效率不彰或浪費,我也承認,但從制度面來看,從來沒有哪一種制度能完全杜絕無效率或浪費。倘若從理想的角度來看制度,共產主義是最不會有浪費或無效率的,但結果呢?現實上,我們只能看哪一種制度能比較有效地處理這種問題罷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