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投資這些購物中心的財團主要的目的根本不是想要好好經營這些賣場,而只是想要發一下炒作土地的投機財,或者是從興建的過程中趁機淘空撈一些錢而已,根本沒有把心思真正放在經營管理上,所以幾乎每一個蓋出來的賣場都同樣面臨著規劃混亂,管理不佳的狀況,所以消費者在開幕新鮮感過了以後人潮也就逐漸流失了。
而且這些購物中心幾乎每一個都是投資者只拿一點點錢出來,然後拿土地和建物向銀行高額融資,拿著銀行的錢來玩,當初為了要向銀行取得更高的融資額度,每一個投資企畫書都嚴重灌水,然後臨時找一些烏合之眾組成的經營團隊就這樣給他蓋下去了。
所以等到真正營運了以後,才發現經營團隊的規劃和管理能力根本比不上SOGO、遠百、新光這些老牌子的百貨業者,而營運狀況自然也無法達成原先預期的目標,等到營運周轉金燒完了,當初投資者的資金大概也在發包工程的過程中偷偷的撈回口袋裡了,就直接把整個爛攤子丟給銀行承接了,所以這些購物中心會倒也是很正常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