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嗎就直接lwy1812大大所言盡快師資打平12年國教,
不然首先考量就是師資與學費水平,
再來拿掉了這層關卡,國中學生就不用在學校"課後練習"?
能補習的還是會補,也有人會反正有學校可讀跟國小一樣就好,
但學校的育才方向與在校成績,就得避免李家同提出的問題點。
公立和私立不考試我當然選公立..,學生高中職五專的選擇..
開放名額出來就代表有人會去爭取即早設籍,
政府補助私立學生相對也投入資源,公平原則下好像也有些不對..
抽籤沒抽到再來就推薦申請,相對都沒考試統一公開公平,
個人只要看推薦/申請就都有點不對味,這些我想還是都苦了家長了,
免試入學就能減少學非所用,抑或畢業及失業仍有待觀望,
這問題點應該是在大學,但動前面的一髮就會影響到全身。
cycer wrote:
李家同是個嘴砲王沒錯
完全是士大夫的想法
我覺的最看不起窮人又智育不出色的就是這種人
免試入學才能給窮孩子機會
不要什麼都是智育至上
而且免試入學不代表就能畢業
好的教育應該是入學容易畢業難
這才是真的對窮學生好
只要有心學習,為什麼不給他們機會?
你是不是罵錯人了
李家同不是教改派的,他是反教改的
教改派代表人物:李遠哲、吳京、國教聯盟、家長團體....等
反教改代表人物:李家同
教改派成員:多為受西方教育者為代表,所得普遍較高
反教改成員:以受國內教育者為代表,所得普遍較低
教改派提倡過的主張:建構式數學、提高大學錄取率、廣設大學、提高推甄名額、12年國教
ps.免試升學,對於一些沒有能力選擇自己學區的人較為不利
,而對高所得家庭來說,多半有能力搬家到明星學校學區內
ps.其實不難理解為何國教聯盟、家長團體這些組織都在極力提倡12年國教
畢竟這些組織的成員,大多在社會上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絕對有能力搬到建中或北一女學區內
當然也有人會說,明星學校改為獨立招生及推甄制度不就好了
但窮學生能夠獲得有力人士的推薦函嗎?最後還不是都找學校的老師寫推薦函,如何跟人比
oaooaooao wrote:
你是不是罵錯人了李家...(恕刪)
很明顯的cycer是支持免試入學看不慣李家同的言論,
但說人家嘴砲能否也嘴砲一下如何避免未來可能的走向。
還好我沒經歷過建構式數學不好說啥,
我當初科大電機電子30幾%, 國立要前500多,
現在就不知狀況如何了。
廣設大學系所與提高大學錄取率,
讓人人都有大學可以讀,
不就是導致高學歷化與畢業即失業。
考試也許不是最好的方法,但那是審核能力的關卡,
可以憑個人努力獲得回報的途徑。
很多時候要證明自己的特質,
都是先有競爭力取得資格才有機會證明。
雖然我升學都是一路考上科大外,當初自己放棄英文,
靠專業X2下,英文也是罩門.....,
躲掉捨棄的,相對就會伴隨著隨之而來的後果。
出社會因為英文也討厭考試,盡量避面找工作要考試,
但至少過去有曾經證明自己努力付出過。
就算學生靠免試避免了在升學上的競爭,
出了社會後呢,難道就不會碰到?
反對它的人總不能兩手一攤說就是不好,
提供其他途徑(因),卻又無法避免未來極可能產生的結果。
免試入學, 不管是在高中或大學階段, 都有可能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期間, 曾以'九品中正制度'來進行當時公務人員的推薦, 結果可想而知, 造成高官豪族間相互推薦, 門閥林立, '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世族'; 後來才逐漸演變成科舉取仕. 免試入學, 只是更剝奪後代學子的公平受教權, 阻礙教育原本具有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功能, 讓現在社經地位較優勢的家庭能藉由財富資源爭取子弟的較優受教權(如在較好的學區買房子, 送小孩參加各種才藝進修, 聘請教授或研究生指導科展, ...), 延續並擴大現有的社經地位.
針對這幾十年教育相關的現象, 個人印象較深在教改之前(民國70年代初期), 有某位自美返國的經濟學教授即高倡高學費政策; 隨即, 在80年代末的教改,國高中教材開放與大學改制, ....
幾個方向與諸位網友共同思考:
1. 教育費用(不包括補習費用)佔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比例.
2. 教育, 如果看作是一項投資行為, 一個小孩從幼稚園到大學的花費, 對家庭資源配置上的影響(現金流量), 大家如何思考一個機制, 降低初期投資金額, 創造後續的產出效益, 得到一個正的現金流量; 之所以會這麼想是看到目前一般大學生就業情況不理想, 但每個家庭每一年栽培一個小朋友(在不補習的情況下)至大學畢業都所費不貲, 更不要說那些低分入學的私立大學, 對這些學生與其家庭帶來多深遠的傷害.
3. 目前的國高中教材一綱多本的情形, 除了造成家庭財務資源浪費外, 更不利學生轉學與學習, 只是圖利少數書商(透過壟斷測驗卷與參考書謀取暴利); 以往取消國立編譯館審訂本的理由如補充學生教材以適應地區不同特色, 在目前網路這麼方便的情況下, 應該可以透過網路資訊取得, 如果大學的課程都可透過網路隨時補充增刪(如MIT oper course, Gutenberg project), 為什麼不能以一個國立編譯館的審訂本加上隨時補充的網路教材來補充. 現行制度造成學生轉學時學習上的困擾, 連兄姐要將學習教材留給弟妹都不可能, 還有什麼比這種現象荒謬可惡.
個人贊成考試入學, 因為各項教育資源不是無限, 從各項儀器設備的使用到各個教授的授課等, 都有其限制, 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 我們當然要珍惜這些資源, 讓適當的學生來學習. 十幾年前, 美國商業週刊曾有一篇文章描述印度貧窮學生為了脫貧努力求學的情形至今印象深刻, 當地大學生因為買不起進口教科書, 以上下半夜輪流閱讀, 並以留學美國在當地擔任工程師為目標( 此一高級人材外流的情形(brain drain)到最近幾年才因美國經濟弱化及911事件而稍為好轉).
但不論後續演變是否應試, 每個學生都該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曾聽過一個奇人, 馮馮, 未曾受完正式教育, 卻以自學方式精通九種語言(微曦, http://tw.myblog.yahoo.com/jw!lwbk0LieGRaf3Pae_DoL/article?mid=216&prev=217&next=215&l=f&fid=15). 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效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