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iraptor wrote:
你的認知根本有問題台...(恕刪)


oviraptor wrote:


以前台灣的經濟沒...(恕刪)



KATOOD wrote:


我只能跟你說時代...(恕刪)

後面這3位大大說的好極了,正視目前的窘境才能找出解決的方式

hebrews wrote:
中國的確是不能不注意...(恕刪)


政策更爲重要

十多年前一位長輩待蠻賺錢的傳產,假設老板今年賺十億,但他只願拿一億與員工分享,這一億還要與員工談6/4分或5/5分--- 更差勁的是如果今年只賺9億,老板會說今年沒賺錢---就意思意思給一點~ 還會告訴你有就好了嘆氣
現在景氣差,更提供這些早無良的企業主絕佳理由--- 真忍不下去,考慮自己創業做個小生意吧~ 雖辛苦,但起碼相對剝奪感會少很多...加油

說真的,如果我是老闆
爲什麽我要拿1億跟你們分享?
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的工作隨時都可以被取代的嗎?

如果當年政府出面扶持產業,今天局面可能又不一樣了
就如同當年政府保護汽車行業-使得台灣只能代工

台灣是一個小國,不能像美國中國那樣有龐大的市場
所以要走的策略也不能跟他們一樣

如果可以,還是必須要靠政府出面干涉
偏偏我們又是自由民主台灣,政府不能做這些事情..
做了又叫圖利財團-確實有些時候根本就是爲了圖利財團而作
所以...這就是困難
oviraptor wrote:
以前台灣的經濟沒有中國因素是因為中國根本不進世界貿易體系, 台灣經濟 啥時出問題的?就是中國開始開放改革進入世界經濟貿易體系開始的

起初根本與靠不靠中國無關, 那時中國也無市場可言. 但他卻已經開始搶走台灣的低階產品訂單與就業機會, 這是沒有人能夠阻止的事, 只有自己變才能脫離紅海, 可惜台灣過去沒有變成功, 但這也是意料中事, 我們底子是不夠的.

另外, 台灣廠商不是天生犯賤愛costdown, 一切都是老美搞的全球化的問題. 你不costdown
馬上就抽單, 就算你已經努力降低成本, 他還是要你每季再降5%. 不行? 那就找別人囉. 偏偏台灣最強的產業都是殺價最慘的產業...(恕刪)

如果一輩子代工, 那也只能一輩子殺價競標. 做出自有品牌是一件遙遠漫長的挑戰, 多數台商只看短期獲利績效, 長期經營方面當然只能被吃得死死.

看看 [聯想買下 IBM PC 部門] , 再比對一下 [明基買西門子手機部門]; 誰應該輸誰應該贏不難猜想出來.

聯想買下 IBM PC 部門
http://taiwan.cnet.com/blog/0,2000089057,20094881,00.htm
聯想17.5億美元買IBM PC部門
http://jasonforce.spaces.live.com/blog/cns!3B5A4D402F684115!178.entry

宏碁百億市值倒貼捷威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896
接手一年虧損270億西門子手機廠明基不玩了
http://163.13.138.121/Business/Class/C2-2.doc

Synta purchase Celestron
http://www.bautforum.com/astronomical-observing-equipment-accessories/27387-synta-now-owns-celestron.html

Celestron bought by Synta
http://www.iceinspace.com.au/forum/archive/index.php/t-1543.html
johnlove wrote:
說真的,如果我是老闆
爲什麽我要拿1億跟你們分享?
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的工作隨時都可以被取代的嗎?

老闆當然可以一塊錢都不與員工分享,甚至辭掉所有員工,用更低價的勞力取代~ 現在不是最佳時機嗎? 老闆還巴不得不用付員工薪水哩,更別談啥獎金...
依此邏輯~ 因為你們隨時可以被取代,所以員工也不用太認真,反正除固定薪水外啥都沒有,還貢獻啥心力?

真正的企業家就知道如何區分與生意人的不同--- 不然全球老闆就都來玩人力 cost down 就好,何必想那麼多,那麼麻煩呢?
BSA wrote:
如果一輩子代工, 那也只能一輩子殺價競標. 做出自有品牌是一件遙遠漫長的挑戰, 多數台商只看短期獲利績效, 長期經營方面當然只能被吃得死死.

代工技術其實也不斷在進步,誰能走在最前端就能保有訂單生機,而不是與技術相當的競爭者削價--- 但對市場獲利主控權還遠不如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靠的是長期技術品質為後盾所形成,台灣業者這方面過去真的做的太少,新產品研發也不多見,大多摹仿國外概念,加上台商的短視~ 一項產品非要低到幾無利潤,就開始砍成本砍人力;長期如此心態經營,難怪景氣一差訂單大幅下滑,受到的傷害也是最重

今晚替一位部屬值夜班,個人是覺蠻慶幸~ 公司是許多代工業者的主要原料供應外商,對產品研發十分重視~
外國老闆雖現實,但該給的福利從未少過,員工表現好給獎金絕不囉嗦,也不玩人力cost down那套,該砍人就直接砍,需要你時又找你回去如沒意外,除非下游代工都玩完了,不然應該可以撐很久...
hebrews wrote:
老闆當然可以一塊錢都...(恕刪)


全世界的老闆都在cost down..
有哪個企業家不是這樣?如果不cost down
那個人絕對不是企業家,而是慈善家,不然就是失敗者

外國老闆雖現實,但該給的福利從未少過,員工表現好給獎金絕不囉嗦,也不玩人力cost down那套

這不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不過就是把以前在外國的那一套,移植到便宜勞力的台灣
慶幸的就是台灣政府在有錢的時候,並沒有定出最低薪資
所以大家還是在時薪3美金的時代
如果台灣政府規定時薪8美金,我還看你外國老闆跑不跑

你以爲全世界排名10大以内的walmart-美國公司
沒有cost down嗎?
如果沒有cost down,東西美國買就好,何必到台灣,到大陸購買?
你以爲他們沒有cost down嗎?許多原本是使用人力計算的,在強大的電腦運算下
一切電子化,這就是cost down的一個表現..

-------------------------------------------------

老闆當然可以一塊錢都不與員工分享,甚至辭掉所有員工,用更低價的勞力取代~ 現在不是最佳時機嗎? 老闆還巴不得不用付員工薪水哩,更別談啥獎金...
依此邏輯~ 因為你們隨時可以被取代,所以員工也不用太認真,反正除固定薪水外啥都沒有,還貢獻啥心力?

說真的,如果開放大陸人來台,老闆確實可以把你們全部辤掉..雇用更便宜的大陸勞工..
但是目前沒有...所以老闆沒辦法..
但是老闆也會想辦法聘請更便宜的勞力來取代你..因爲你可有可無..
公司不會因爲你而倒閉..

如果有一天,台灣薪資太高的時候,企業就會離開,剩下的就只有服務業

因爲你需要工作...這個市場就是這樣,你沒有能力,你需要工作,自然你就會被壓榨
如果你有才能,老闆需要你,自然你就不會被壓榨..
但是當有能取代你的人出現的時候,而你的薪資太高,這時候危機就會出現了
在競爭的取捨中,一定要有所犧牲.

所以說政策很重要
台灣不能效仿美國那一套,因爲沒有大市場,所以需要靠政府扶持
需要靠政府整合企業,不然企業只是以卵擊石
世界大企業太多
台灣企業很難跟他們競爭
日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不是當年日本韓國政府扶持,怎麽會有今天的大企業?
你要台灣企業家以微小的力量去跟其他國家大企業競爭,難
尤其是那種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任何一個轉型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沒有人會拿自己的企業來跟你賭..
johnlove wrote:
如果台灣政府規定時薪8美金,我還看你外國老闆跑不跑

用不著如此~ 外國公司事業體規模與成本都比在台灣大的多,台灣區獲利不錯,還用不著搞人力cost down,目前只怕沒適當的人才,不擔心薪水成本問題...
時薪8美金? 不好意思~ 雖不是人人如此,但在下服務的公司中級職位以上幹部領這樣的薪資已經很多年了,老闆在中國、印度、韓國等早有設廠,早沒有跑不跑的問題了,除非台灣代工業者全跑光,我們才會跟著跑。
johnlove wrote:說真的,如果開放大陸人來台,老闆確實可以把你們全部辤掉..雇用更便宜的大陸勞工..
但是目前沒有...所以老闆沒辦法..
但是老闆也會想辦法聘請更便宜的勞力來取代你..因爲你可有可無..

不用等政府開放~ 幾年前我們公司早就許多中國勞工透過海外事業體轉移到台灣工作,他們成本並沒比我們便宜,純粹只是公司需要~ 我不知道我對公司而言是不是可有可無,這不是我說了算,也不敢說自己有多大才能,說不定有一天會有人取代我...
或許有一天公司要我滾蛋--- 但這早是我們第一天進這家公司工作便有的認知~ 這之前與其擔心自己會被取代,倒不如多充實自己價值比較實際..


這篇文章有許多人真的是有料的,
但是為什麼都出現在半夜啊,
我要收藏備份起來,
在我累了倦了的時候,
再拿出來當成座右銘充氣用。



我相信台灣人努力的精神還是有的,只是比以前少了一些,只要認清事實,台灣還是有希望的。
hebrews wrote:
用不著如此~ 外國公...(恕刪)


所以你的公司還算是有競爭力的公司
也如你提到,當代工業者全跑光,你公司也要跑了

人要未雨綢繆,早期傳統行業就是錢好賺,也給的大方..
不好賺之後,薪資高漲,就只好外移..

這就是台灣許多外移行業所面對的問題
早期是傳統業-紡織,製鞋,家具等
現在是高科技業
未來呢?
產業是一條結構鏈,環環相扣

時薪8美金是指底層人員,如你說的,並非人人如此
辦公室的清潔人員是隨時可以被替換的

中級職位以上幹部說真的
所有產業要緊縮,也當然是先對勞工下手,

所以保障勞工的權益,是政府該做的,
整合企業,促進企業競爭力,也是政府該做的

----------------------------

幾年前我們公司早就許多中國勞工透過海外事業體轉移到台灣工作,他們成本並沒比我們便宜,純粹只是公司需要

這是真的嗎?你確定你有看到公司cost down的地方嗎?
無可否認,中國人材很多...但是,就台灣的情況,你公司真的無法在台灣找到人嗎?
公司需求有太多因素了-其中cost down也是一個因素
也是許多公司聘請外勞的理由...
mobile01_267539 wrote:
我們的經濟能不能成長,決定我們的薪資能不能成長。如果我們的經濟成長幅度不如其他地區,企業主沒有賺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錢,那他們又怎麼會調整員工的薪資?...(恕刪)


如果企業主真的沒賺到錢在來喊這句話吧…
這波大海嘯減薪裁員,但老闆自己也加入減薪共體時艱的倒是沒幾個
或許有很多小公司的老闆也是跟員工一起撐著
但我想更多的應該是那些賺了好幾年的上市櫃大公司
一遇到金融海嘯不管賺不賺錢都趁機"cost down"

想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心態…唉
這就是台灣老闆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