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台幣的價格比較高時,可以用比較少的台幣買國外的東西。
台幣低時,就可以用比較多的台幣買國外的東西。
這是以台幣買國外的東西來談。
不過,台幣的價值降低時,會導致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在來看台灣內的狀況。
之前一個蛋只要3圓,通貨膨脹後,一個蛋可能要5圓。
這些都是新台幣計價的喔~~~
為了避免這個狀況,通常央行未來的態度採取貶值時,必定要採取通貨膨脹所必需的政策,如提高準備率,將錢收回央行等等。而這些措施,又將導致許多後續的狀況,熱錢減少,投資額減少,乘數效果減少等等。
再者,以進出口的角度去看這一些,假設台幣兌美金1:32。
我賣國外美幣是10圓,台幣可以收到320。如果台幣貶到1:34,那我同樣的訂價,出口可以收到340..
出口商為了進行價格競爭,台幣同樣要收320,美金的訂價就可以低一些爭取比較多的數量。
在基本的經濟學的常識中,數量高,價格低;數量低,價格高。
反過來就是,價格低,數量多;價格高,數量少。
所以理論上,價格低,出口可以賣更多數量,換算回台幣,台幣的總收益單價雖然不變,但數量多,總收入就高了。
不過,進出口所採取的匯率都是一樣的。再加上,進口會有所謂的『稅』,這些『稅』的利基,卻是以台幣計價。
今天進口一個10美元的東西,要320台幣。關稅10%+5%營業稅,要被課48圓的稅金。
台幣貶值,一個進口10美元的東西,卻要340台幣,稅基都沒變,但稅金卻變成了51圓。
所以本來進口一個10圓的東西,成本是368圓,貶值後卻變成391圓....
368-391= -23 進口商要多付23圓台幣買同樣的東西。
進口商為了一定的獲利空間,就會漲價...
本來在台灣賣500,現在可能賣529.....
這時候,老百姓就覺得,為什麼東西都變『貴』了。
之前,麵粉、小麥、大豆等基本原物料的農產品漲價,影響所及,就是看的到的東西幾乎全面大漲價。
沙拉油,麵包..................
因為『 台灣是嚴重仰賴進口的國家 』。
這還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估算,影響層面會比目前我這邊所說的還要廣的多。
所以說,只有一個很簡單的話....................
如果經濟因素只有控制貶值這麼簡單,哪需要央行總裁...
經濟學這麼簡單,就不用出一大堆博士,大家還再爭取諾貝爾經濟學獎了....
附帶一提,台灣採取的是單一匯率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