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跟10年前比真的有變差嗎??

linnexotik wrote:
就mobile 01各個討論區舉凡:

好車, 重機, 名錶, 相機, 鏡頭, 出國旅行, 手機狂刷rom, 等等....

文章看來, 台灣當然是多數人變有錢了.


還記得十幾年前的網路, 一個三萬多的相機, 或兩三萬的鏡頭, 就是不得了了. 要是買部當時五六萬的Leica m6, 更是討論區的大事, 還互倒恭喜..

現在, 三萬多的相機已經是國民機了, 六萬多的更是滿滿是..


大家有這些東西可以玩可以享受,是西方世界跟日本的施捨...
沒有他們,你們有這些東西可以玩???
再有錢也沒屁用,作夢還比較快...

去看看北韓雖然貧窮,但貧富差距依然存在..一樣有富人(相對於國內)
但跟西方文明少有接觸,再怎麼有錢也只能玩玩自家的山明水秀罷了.
享受不到西方世界的貢獻...

hca17 wrote:
很簡單台灣是變好了,...(恕刪)


沒錯
這為大大完全詳細且精闢的講出了一堆在哭說工作難找 起薪低活不下去的群眾的心理
簡單講就是
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 又想要做在辦公室吹冷氣朝九晚五錢多多的輕鬆工作 可偏偏又拿不出東西來競爭
老是只抓著甚麼 大學生起薪低起薪低比以前低多少
偏偏現在的大學生根本就是高中畢業保證就有大學念 新聞還寫不知道有多少大學的系招不到人
根本是有填就上
講句實在話 真的讓這些"大學生"每個人畢業就輕輕鬆鬆有四萬的起薪
我想台灣大概已經通膨了青箭一條賣個兩百
如果 如果真的不幸 政府使盡手段 讓任何企業 保證新鮮人起薪有三萬多四萬
這會造成甚麼現象?
難道這些企業會大發慈悲的讓念更好的學校 或是更優秀的學生 起薪跟著提高更多嗎
在這種沉重的財政負擔下乾脆直接宣布破產比較快

另外更直接的是 你看到一堆比你混的同學 一堆考聯考隨便標總分加起來沒有一百分也念大學的競爭者
跟你進同一間公司 你也才多他沒幾千
難道不會覺得自己的前半生像個笨蛋一樣玩也沒玩到結果現在拿的也沒比較多嗎

這樣子社會的風氣難道是會有正面的影響嗎
只會變得越來越像共產黨的大鍋飯
社會的風氣會越趨大家都懶的努力吧

vivalavida wrote:
另外更直接的是 你看到一堆比你混的同學 一堆考聯考隨便標總分加起來沒有一百分也念大學的競爭者
跟你進同一間公司 你也才多他沒幾千
難道不會覺得自己的前半生像個笨蛋一樣玩也沒玩到結果現在拿的也沒比較多嗎
...(恕刪)




這些排在後7成的"大學生",怎麼不去比一下那些前3成的同學....

人家埋頭苦讀的時候你在揮霍青春....

22K,真的還蠻"剛剛好".

其實樓主真的要感謝自己的父母親。

hca17 wrote:
人均PPP從2萬到3...(恕刪)

10年前,我的收入只有現在的1/10,所以,應該是有變得比較好一些吧.

wuzenjar wrote:

樓主的標題是「台灣跟10年前比真的有變差嗎??」
內容則是以人均PPP(購買力平價)的10年前同期比較
以及引用多家廠商的營運情形的豐功偉業
試圖表達與說服鄉民「台灣跟10年前比並沒有變差」
或是「台灣跟10年前比其實是變得更好了」

我想樓主的看法有其意義或目的
但在下看完後倒是頗為不解
越看越覺得奇怪

所謂「變好」或「沒變差」、「進步神速(5樓)」、「有沒有進步(43樓)」
是屬於不確定性的概念

樓主是否應該對於什麼是「台灣變好」、「沒變差」…賦予「操作型定義」
才能讓我們了解樓主所謂的「台灣變好」或「沒變差」、「進步」指的是什麼?
由哪些數據來組成?而該數據與「台灣變好」「沒變差」又是否有信度與效度?

樓主於43樓指出:「看台灣有沒有進步,看我們人均GDP就好了」
是否已經指出了答案??

因為樓主的內容主要是引述人均PPP數據
不知道樓主的「台灣變好、沒變差」僅指經濟層面
還是亦涵蓋就業、社會福利、人權、基礎建設、外交、國防?

如果並未涵蓋上述各層面,樓主是否應當修正不精確的標題設定
提供更精準的說明,以免引起筆戰與紛爭

如果有涵蓋其他就業、社會福利、人權、基礎建設、外交、國防…等層面
僅以PPP的成長,來推斷其他社會層面均有「變好或沒變差」
是否有推斷過度而形成區位謬誤?

又樓主於15樓提到:略以「…10年前人人愚昧無知,寧願搞壞身體也要賺40K但因為我們台灣進步了,知道健健康康的賺22K也比摧殘身體的賺40K好,所以我們很多工廠才外移阿。」

敢請教樓主上述所言是否是指說:「台灣工廠外移的元兇來自於勞工不願意在工作上搞壞身體以及期待領取的薪資由40K下降為22K,因此導致工廠外移」?

又樓主於30樓提到「年輕人好逸惡勞」的部分
提到樓主的表哥和她老婆的案例

敢請教樓主,「有對年輕人夫妻的月薪合計未達5萬,不願意坐公車通勤1個小時以上到外地置房產,不願意生小孩養小孩」是否就是代表這對年輕人夫妻「好逸惡勞」?

以上問題能否煩請樓主撥空回覆,感激不盡。


呼叫樓主出來面對~~~對~~~~~~~
hca17 wrote:
人均PPP從2萬到3...(恕刪)


22K不是全球化問題 是錯誤政策比貪汙更可怕的問題
房價狂飆三倍也不是被動式 是政府做多炒作出來的
不只跟十年前比 二十年內年輕人跟上班族都沒有像現在有那麼大的壓力
可以先去調查一下炒房族這兩三年賺多爽
跟畢業生這兩年過多慘嗎?
兩個畫面比一比 你就知道發生什麼事

還有樓上那些社會菁英你可以說說你出社會時做了什麼豐功偉業讓你們有現在的地位
現在的年輕人語文腦筋靈活跟耐操程度絕對樂勝十年前的大學生
錢當然都被這些鳥企業賺走了...
台灣只剩下22K
hca17 wrote:
人均PPP從2萬到3...(恕刪)
hca17 wrote:
我真的很想看2016年,台灣人均PPP達到世界前10
然後台灣人說"我們好慘阿!!我們要變菲律賓了"

世界上沒有人均PPP這種東西……
你知道什麼是PPP嗎?PPP=某商品在A國的價格 / 同樣商品在B國的價格
你要說的是 GDP per head (US$, current prices, current PPPs)
(譯: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按當期價格、當期購買力平價指數換算)

另外,人均GDP(US$ in PPP)和生活水準沒有直接關係!
僅視為一國產出的商品與服務的總量,並以年中人口數調整以行跨國比較的數值。
簡單來說,台灣這種代工模式的出口形態,產出的總量當然驚人!
但民間卻是處於緊縮的情況~

生產→所得分配(企業給員工薪資…)→所得次級分配(員工繳稅、政府發放福利)→消費
所得次級分配後,家庭實際拿到手的所得稱為可支配所得。
可支配所得在家庭間也呈很大的差異。
一般來說,習慣以中位數來比較。
# 家庭所得跨國比較

另外,台灣在這十年間,家庭消費力確實是逐年下降!
# 歷年台灣家庭消費力變化

hca17 wrote:
從2009的16400,狂暴到21000
應該不是單純這兩年希望無窮導致的吧
(因為我們人均PPP並沒有狂爆,而是這10年穩健上升)


人均GDP真的不代表什麼....以韓國為例:

2009年台灣人口數2304萬;韓國人口數4870萬;

2010年台灣人口數2311萬;韓國人口數5006萬;

如果GDP的成長,得利於人口接近零成長,意義又在哪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