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生,是否相當於古時的秀才?


煥仔 wrote:
應該像是高普考喔,因...(恕刪)


正解!

秀才在古代是官職


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
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
漢武帝元封四年(前107),下詔求賢,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茂”本作“秀”,東漢人避光武諱,改作“茂”。

舉秀才始此。
南北朝最重此科。
當時雖出自薦舉,也有策問。
《北堂書鈔》引《晉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
隋、唐科舉制亦有秀才科。

唐初,秀才科第最高,從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過一、二人。
高宗永徽二年(651),停秀才科。
後玄宗、代宗時,幾次恢復,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極少。

明太祖時,曾舉秀才數人,如洪武四年(1371)以秀才丁士梅為蘇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為戶部尚書,此均系辟舉,不是科舉之士。
後乃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的生員。

節錄自


如果上大學 教育部每年都會給摳摳 才叫做秀才

不然大學生應該算是高等私塾院生之類的

HarryBo wrote:
如果上大學 教育部每年都會給摳摳 才叫做秀才...(恕刪)


早年公立大學的學生,好像是可以領公費的。

常常看以前人的傳記,知道他們念國立大學時,教育部會給生活津貼。

這是講大陸時期。來了台灣後不知道有沒有沿續一陣子。

其實,重點是:現在的考生比率來看,考當年的秀才,不知能不能錄取....
Laohou wrote:
早年公立大學的學生,...(恕刪)


煥仔LINE貼圖上架囉https://line.me/S/sticker/17182258

Laohou wrote:
早年公立大學的學生,好像是可以領公費的...(恕刪)

那是所謂的公費生,不是上國立就可以的
要把自己簽給政府的意思


roger6515 wrote: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恕刪)


秀才遇到兵??
現在是關於秀才的相關造句嗎??
Laohou wrote:
問過一個大陸朋友,以台灣考生的比率來看,進得了台大,不見得進得了北大....

看來夠嗆!

根本不是這樣

大陸採用『各省名額』

例如山東考生很難考上北大(確實比台大難考很多)

但北京考生並不會很難考上北大(比台大容易)

如果是台生,就更簡單了,大約是科大水平即可(例如某作家兒子)
各位大大 如果對圖示有興趣,請參考『1977 她的眼睛像月亮』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CiXDLIj6Q

ruby6436 wrote:
大陸人上北大可能很難
但臺灣人讀北大就容易多了

大陸人自己也不公平

請看上面解釋
各位大大 如果對圖示有興趣,請參考『1977 她的眼睛像月亮』http://www.youtube.com/watch?v=YgCiXDLIj6Q
pingyingtu wrote:
依據偶看了數年歷史小...
所以,如果以偶們當時聯考來看的話,
每個縣的前50名就可以算是秀才了,
高雄縣市的話,大概是雄中,
台北縣市的話,大概是建中,
其他縣市大約是該縣的高中第一志願。(恕刪)


我看到的明朝部份,也類似這樣的水準..

秀才-鄉試- 每年舉辦,全縣錄取數十人
第一名稱解元
(摘自wiki: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
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還有生活津貼。)

舉人-會試- 每三年舉辦, 秀才才有資格考,各省錄取百人上下.
要考到全省1x~4x歲考生(超過此年齡的考生應少很多了)的前百名, 很難了
比現在公務員高考及格還困難~三年才一次、錄取名額又少
第一名稱會元

進士-殿試 每三年舉辦, 全國的舉人才有資格考, 也是錄取一兩百人左右,
是考試的盡頭,考上了名次不滿意也無法重考~
第一名稱狀元

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歷史,只有兩個高手連中三元。

不過台灣人口應有古時兩三個省的人口數,教育普及率也不同,很難類比得貼切~
即便古時,還是很多人多年應考都考不上秀才,只好開家教班(私塾)當老師混口飯吃~
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只能達到私塾生級別吧~
Laohou wrote:
找不到可對比的,勉強找「秀才」來比比看。以現在的大學錄取率,錄取的考生,考當年的秀才,不知能否考得上?


以現今來比
諾貝爾得主 才算的上秀才吧
大學? 閉著眼睛考都有學校可以唸了


usaretama wrote:
我看到的明朝部份,也類似這樣的水準..

秀才-鄉試- 每年舉辦,全縣錄取數十人
第一名稱解元
(摘自wiki: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
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還有生活津貼。)

舉人-會試- 每三年舉辦, 秀才才有資格考,各省錄取百人上下.
要考到全省1x~4x歲考生(超過此年齡的考生應少很多了)的前百名, 很難了
比現在公務員高考及格還困難~三年才一次、錄取名額又少
第一名稱會元

進士-殿士 每三年舉辦, 全國的舉人才有資格考, 也是錄取一兩百人左右,
是考試的盡頭,考上了名次不滿意也無法重考~
第一名稱狀元

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歷史,只有兩個高手連中三元。


受教了
秀才考試稱為歲試,由縣舉辦,應考者通稱為童生
及格者為生員也就是秀才
秀才考舉人稱為鄉試,由省舉辦,第一名為解元
舉人考進士稱為會試,在京城舉行,會試第一名為會元
會試及格者才能參加殿試
清朝殿試在保和殿舉行,然後在太和殿揭曉名單
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