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unaka wrote:
對,那是閩南語。有這...(恕刪)
語言是一種活的東西, 隨著時間會演化, 各個主要語言因為文化的交流也會產生互相借用情況, 有時候是因為習慣, 有時候是想借來表達更微妙的意涵.
如果我在跟印度人講英文, 我只重視我到底聽不聽得懂, 雙方的意思有沒有完全溝通與傳達, 這跟有沒有禮貌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印度人講英文有印度腔調, 有印度用語, 那是因為不能也, 非不為也.反之亦然, 台灣人講英文也有腔調/用語夾雜, 但沒有外國人會認為你不禮貌, 因為他們了解英文不是你的母語.
我不覺得你鄙視閩南語, 但我覺得你對所謂"正確國語"的執著很詭異, 而你用來證明的論調更是奇怪. 台灣的"標準國語"是當初民國政府來台後以北京話為基礎訂出來的, 那麼, 到底是誰比較"標準"?
如果你硬要說, 那樣講話不符合"國語推行委員會"在N年前訂出來的規則,那是你個人的認知,也沒錯.
不過, 當你要說那樣講"是錯的", 這就是錯誤的觀念.
Tarunaka wrote:
應對得體有禮,這是個正確的態度。但我說的不是態度問題。
並非講「不會」的人,態度出了什麼問題。相反地:台灣人的溫文有禮,在大陸是人所共賭的。
但若態度非常得體有禮了,卻因為詞不達意,功虧一簣,該表達的意思沒表達出來,甚至成了人家的笑柄,那是不是很可惜呀?
老中見到老外,愛講「Long time no see!」儘管近年來積非成是,但仍要被人指出這是「不標準的英語」。
我做的也就是這樣的工作:「這不是一個標準國語」。
我把它翻譯成英文,用意很簡單。因為台灣人把國語、台語都混著思考,即便寫成國語,也沒人察覺這是個「台灣國語」,我只有把它寫成英文,才能突顯「不會」兩字的誤用。因為在國語中,「不會」類似英語(而不似台語),只有「I can not」的意含。
你這篇回應顯得有 "內容"多了
您或許過幾個禮拜 再回頭看看自己原本的文章寫甚麼
一開始的文章根本就沒表達出真正想討論的東西
怎麼看都是在抨擊 不會 這種口語用法的問題
口語本來就是很通俗的東西
因為口語是人跟人交談用的 只要雙方都能理解 便完成了他的任務
不會不是一種誤用 而是一種省略
是表達自己並 "不會感覺到麻煩" "不會感覺到困擾"
如同台語的 "每啦"(不會啦) 的意思 這是一種謙虛之意 並非誤用
กิิิิิิิิิิิิิิิิิิิิ ก้้้้้้้้้้้้้้้้้้้้ 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