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wu0531 wrote:
版上這幾個大學生被媒...(恕刪)
對啊
我的意思就是說又有人說誰的誰的誰一個月多少
貸款都不知道10幾萬了
永遠都是第三人,不會是自己
這種訊息的真實性又有多少呢?
yen5214 wrote:
薪資取決於體制與格局
薪資的高低,不在於經濟與GDP的成長,薪資是完全取決於體制與格局.
台灣目前的薪資平均約比歐美日低三到五倍不等. 經濟學家與政府也許認為,薪資的成長市隨著經濟與GDP的成長而成長,但事實真的取決於此嗎?
我住過荷蘭兩年,因為工作跑過數十個國家,十幾年前在荷蘭,當初請個高中生,對方也不跟我談薪水,直接政府規定拿給我看,規定高中生起薪大概在八萬台幣吧,當然45%,都由公司幫她繳稅給政府,因為她失業會有極好的福利.
也在上海六年多了,大陸是個混亂國家,薪資結構非常的亂,原則上還是貧窮,但是,在某些職位與公司,因為缺乏人材,所以大陸企業家常不加思考的給予某些特定人材每個月"一,兩萬到五,六萬人民幣"的薪資. 有25歲左右,毫無本事,個性奇差,嘴會吹牛,但是領著五萬人民幣一個月的薪資. 當然這跟大陸企業家缺乏智慧與管理技巧也有關. (薪資水準,可以請參考本部落格文章: 大陸時尚產業概況) 在大陸,尚不管這些人到底有沒有本事,這是企業家的"格局"與"氣度".
再算算,如果假設台灣GDP或經濟成長,以每年的5%成長,那麼我們要花多久才能達到日本,或歐美,或香港/新加坡的薪資水準? 一百年,兩百年? 或者這些先進國家經濟都不會成長? 我猜,兩百年也達不到吧,這是體制的問題. 有許多國家把各階層的實際應得薪資規訂的很仔細. 而台灣,只有最低工資與最低人等.
看看愛爾蘭,當初只是個鳥不生蛋的地方,隨著十幾年經濟的起飛,他們薪資的漲幅驚人的跟隨著格局走,已超越台灣人的收入太多了,雖然目前因為政府的發展太過急燥而失了控. 就算是算計與令人厭惡的韓國人,十年前薪資都已是台灣的兩倍了,雖然人均GDP只超過台灣一點. 台灣的經濟起飛,大部份的時間,薪資都是停滯不動的.
我很討厭大陸,但大陸政府宣佈的強制調漲薪資,讓我欣賞. 薪資的成長是絕對立足於體制與企業家格局,台灣的企業家是以壓榨員工出名,有種種的借口壓低薪資,其實只是往自己口袋放多點,這是台灣人著名的小氣. 而台灣的政府不敢介入,又只能訂個比iPad還低的基本工資,是政府的無能與自私.
隨著台灣極糟糕的社會福利,因此只要失去了工作,又沒親人養,就等於等死. 而40歲,中年失業危機,沒爬到高層,就大概等失業了,也就是等死,企業家寧願用便宜的年輕人. 因此,為了求生存,許多人孤注一執,跑去創業,因此台灣充滿了中小企業,因此台灣充滿了流動攤販,並不是台灣人充滿創業精神,也不是台灣人太愛吃. 台灣人的愛吃,是被攤販養起來的. (數萬的極富有的攤販卻不用繳所得稅,因此我們也沒有更好的福利) 而是在這樣的體制下,所有人都為了求生存,跑去創業.
很多台灣企業家,總是在討論一個"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常常怪罪員工加班不夠,努力不夠,忠心不夠,能力不夠,但是似乎沒有個人願意在沒有獲得一定代價之前,就願意為公司拼死拼活,展現出自己無敵的能力,這種人叫傻瓜與蠢材,傻瓜有,可是很少.
台灣的老板們,常這麼做,跟員工說,你拿個低薪,好好被我壓榨,不要換工作,十年後我會照顧你,開始把你當家人,給你多加點薪,這其實是台灣企業家吝嗇與自私的心態問題,不願意花金錢用心的培養員工. 要一個人為一個若有似無目的拼命,可是誰知道十年後會如何,談何容易!!
培養人材不是壓榨,而是付出,這是格局. 而,我也不相信,台灣的勞工們還不夠拼命,台灣人對工作已經很拼命了,大部份都已經沒有了生活品質,沒有了自我,一輩子,除了被壓榨,根本不知道一輩子是為了什麼,獲得什麼,這是許多人的悲哀心聲吧.
台灣領導人應該正視的是,好好教訓這些不當的企業主,而不是與之妥協,坐地利益分贓,壓低薪資加匯率保護等等,公司接近破產,還要政府銀行出手相救,無論怎麼做,老板的口袋永遠是飽飽的. 台灣員工薪水高,他們往大陸跑,台灣員工薪水低,他們還是往大陸跑,不是只是成本問題,是貪心,是產品問題,是遠見,所以體制們在怕什麼!!
當你在一個國際都市, 瞭解各國企業如何薪資福利員工,你也就知道台灣企業是廣為被流傳的"吝嗇鬼或台巴子".
有的地方,企業家們有格局,有的國家們,有體制,台灣,兩方面都沒有. 其實,體制最為重要,我們一直只有一個沒有擔當與魄力,而膽小的體制.當然,我們不去比爛國家.
物價一直漲,可愛的鈔票們不漲,薪資們不漲,其實都是體制. 體制們,不要自己再騙自己了.
本來台灣還沒有那麼兩極化,體制卻不斷的製造兩極化的差距,在多方面幫忙企業家們賺錢,另一方面又拼命壓低人民的薪資,政府協助"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我真替我們的保全業們與服務業們感到可悲,上班一天12個小時,每個月領那2萬初的薪資,有很多人,就這麼領幾十年的兩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