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叮当 wrote:清朝人口增长的主因...(恕刪) 說到清朝人口. 我倒想聊聊明末張獻忠屠川.但是短短數十載就迅速回復人口請問以下網友.對近代四川的人口還有四川特有的口音.是否有些八卦可聊?
telecatw wrote:說到清朝人口. 我...(恕刪) 中国人的生育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只要粮食的供给大于人口的需求,人口就会迅速填补这一gap。这也是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有关,生育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之一。到今天还时不时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言论。
民以食為天,當傳統農業發展遇到瓶頸,跟不上人口成長的速度時,就會是一場災難。就像大陸以前實施一胎化要控制人口,一定是有他的考量在。其實追根究柢我覺得因為是滿清是少數人口,在思想和社會上都採取封閉保守的政策,很難引進接受外來的東西。如果明朝不亡,以當時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也許會跟上世界的潮流。大家好我是小叮当 wrote:清朝人口增长的主因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番薯土豆的种植所以导致人口迅速增长。但是当时的人口增长从后世来看是好是坏,还真不好评价。
樓主,這是你的歷史做業題目嗎?對岸有些脫口秀節目中都有討論這個問題,請自行到youtube上找。如果你是以中國本身來講的話,那跟歷史上各個朝代興替沒有太大差別很正常。但若你要論中西的差距何時拉開,我覺得有些人以經濟史的觀點來討論還滿有意思的。也有一種比較宿命論的說法也很新鮮。做業要自己做,剩下的自己找吧!對岸有些節目真的還滿優質的,有時真是替台灣捏冷汗啊!
國境之北 wrote:其實追根究柢我覺得因為是滿清是少數人口,在思想和社會上都採取封閉保守的政策,很難引進接受外來的東西。如果明朝不亡,以當時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也許會跟上世界的潮流。...(恕刪) 明朝跟上世界潮流是万万没有可能的,满清对于明朝时野蛮文明,就像蒙元之于宋朝,日耳曼之于罗马,罗马之于希腊。游牧民族和野蛮文明顺利侵占高级文明后,对于高级文明全盘传承和膜拜是必然的。但同时会给原有的文明带来活力,使其更有生机。中国自汉以来的儒家学说已经被统治阶级巩固到无以复加,再强悍的民族,如蒙古人都无法撼动只能遵从,最后一次又一次地死于农民起义的无限循环中,直到最终,欧洲人用大炮轰飞了这个死循环。作为汉人王朝的明朝肯定无法接受新的世界潮流,不要说接受,就连接触都没有可能。海禁就是明朝率先起始的,到后期甫有所开放,郑和去海外也完全是官方宣威而非交流,然后因倭寇之事,复松复禁多次,从未真正开放过。即便强悍如蒙古人,一路西征,沿途成立多个汗国,甚至重新构建了阿拉伯的阿巴斯王朝,虽然也是被同教同化,但对于蒙古本族文化的坚持上,比元朝要强许多。我一直将蒙古人看成一杆标尺,横跨东西,衡量着从中华文明,到同期的阿拉伯帝国文明,再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疆域和文明。而让蒙古人真正生根和同化的,也只有中原大陆了。
大家好我是小叮噹 wrote:明朝跟上世界潮流是萬萬沒有可能的(恕刪) 明朝時期全球來看世界的潮流就是明朝,代表了全球最先進文明明朝的火器裝備軍隊已經非常普遍,而且航海領域也已經大幅領先全球南中國海就是那時候建立起來的英國真正起來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實現了資產階級對君主的權利限制而明朝是1402年就開始 政府內閣制內閣中只要人才濟濟,皇帝就不能也不敢再胡來。明朝時,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相比之下,明朝初期在治國理政上是有創新的但是中後期內閣成員為反而反,各種利益爭奪,皇帝也不再追求制度創新和結構完善發展到瓶頸處,各種利益集團的矛盾凸顯皇帝本應該來通過結構改革來消除矛盾但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聽之任之,最後造成了內耗大於發展就比如「海禁政策」這就是內閣制不同政權勢力互相批鬥的結果不從大方向看問題,而從短期利益來實現互相政策鬥爭最終還是被自己打敗了目前來看老共現在用的就是明朝那套結構甚至連現在大力推廣的「一帶一路」,都是沿用明朝初年的戰略政策至於以後會不會把歐美一些治國理念,進一步引入,加以結合創新這個有待觀察總的來說現在的中國和1402年明朝初期非常類似但是否能夠規避明朝衰敗的經驗教訓這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國家的發展肯定是制度結構的創新「光榮革命」后的英國就是一種制度的創新美國的制度又是在英國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制度創新創造未來的中國也必須在制度創新上不斷進化創造出一種歷史上任何國家都沒有用過的全新制度沒有制度創新,衰敗也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