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kuo2001.tw wrote:
哈,您真不是理工背景...(恕刪)


事實就是到了第二批已經有百分之七十的國產化率,你所接触的环境不能know why,那是个案问题,沒必要“推己及人”。要说高丽棒子也從仿日系開始,為什麽到現在能做出現代和kia?還在美國賣的不錯?

中國的基礎科學實力本就很強,只是過去在在未開放環境中欠缺科技成果轉化和商業化運營的經驗和積累~~有了環境和條件,一切水到渠成~~

岩土工程 wrote:
事實就是到了第二批已經有百分之七十的國產化率,你所接触的环境不能know why,那是个案问题,沒必要“推己及人”。要说高丽棒子也從仿日系開始,為什麽到現在能做出現代和kia?還在美國賣的不錯?..(恕刪)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唉,國產化率與自己能設計研發差很多!很多的設計經驗不告訴你只知copy,明眼人心知肚明!

我看國產化還是用CKD件!

現代與kia不是這樣就號稱"馬上"就能超英趕美,牛皮真是吹太大了!

不過在大陸吹的更猛的比這還多!

跟你這種人說太多也聽不懂!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唉...(恕刪)


“自主研發”是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自主知識產權,一碼歸一碼,中國在分類和措辭上使用的很清楚。

沒有人奢望今年拿到技術,明年就自主研發一個新東西出來,日本人也做不到。自從ipod大熱,sony在數碼隨身設備上也跟著apple跑了不少年了,拿出什麽有全球號召力的東西來了嗎?s系列?A系列?

現代和kia做的明明不錯,在北美也有自己的一片天,這恰恰不是“趕英超美”,而是一步步從技術轉移到吸收到模仿到自主研發堅持走下來的結果~~與“吹”何干?

現代起亞做的不錯???
那大概是你的認知吧

一台車轉個平面彎 踩油門加速出彎 居然沒反應
須等到幾秒後 才會開始加速

一年一顆電瓶的銷耗量
這叫不錯
莫非其他車廠電瓶只堪用半年


-------- 我也舉個反例。上海的磁懸浮就并非“擁有完全知識產權”,而基本上是德國人幫著造的。一來是商業化運營成本問題(實際上歸根結底還是技術成熟度),二來德國在這個技術轉讓上不肯鬆口。再加上德國自己那邊的運營線出了事故,原本計劃中的“滬杭磁懸浮線”——上海到杭州,也就暫時被擱置。------


我在中國看到的新聞,是粗估一公里一億人民幣的造價,(不含營運、維修、管理)所以放棄這種模式,給大家參考!
CRH動車組在試營運時也是狀況連連…
然正式營運後已有相當程度的改善…

去年中國鐵道大提速時曾撘乘過廣深線的CRH…

不巧就遇到了CRH故障誤點的情形…
一群人把深圳的羅湖車站擠的水泄不通…
好不容易站台登車閘口開啟後…
「文明」的群眾瞬間自發的形成逃難隊形往前衝…
(令人不解的是:時速超過兩百公里的列車也沒有站票…每個人都有位子…幹麻這樣拼命…)
因誤點壓力很大的站務人員…
順勢像趕豬似的大聲催促「跑」的較慢的乘客再快一點…
現場尖叫及罵人的聲音不絕於耳…

果然是「大提速」…
連車站的乘客也得配合…

新系統初期有各種突發狀況在所難免…
然而新系統是否成功尚待時間証明…
幾年前往返香港、廣州子彈頭流線造形的「新時速」列車…
因故障率及耐用性不佳…
使用沒幾年就從廣九線退休了…

有時候…
沒那麼新…
但穩定的系統更好用…

國情不同對於交通的需求也不同…
中國鐵道系統比台灣先進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每個國家都有比較突出的項目…
有人特意去吹捧…
其他人也沒必要眼紅亦無需故意去吐槽…
(前面說的CRH故障誤點情形好像有點不小心吐槽到…)

以台灣的實力和資源不可能樣樣都強
利用有限的資源…
專注於自己合適發展的項目…
比什麼都沾一點邊卻不精通來的實際一點…
rogerkuo2001.tw wrote:
哈,您真不是理工背景...(恕刪)


冷靜點~冷靜點~
我們只需把知道的東西,客觀的表達出來就好了。

台灣的汽車自製率也可達到90%,但就是那剩下的10%才是關鍵。
我相信中國大陸的高鐵自製率可以達到百分之70以上,比如車廂、鐵軌、內裝等等,很多東西有心要搞的話應該不會太困難,只是精密程度及效能也許沒那麼高而已。

自製率70%,請問這個自製率是怎麼定義的啊?XD
雖然是講武器不是講鐵路,不過關於自製率的迷思,這個討論有提到一些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4528
其實問題很簡單,歐日各國有沒有可能把關鍵的鐵路技術放給中國?那可是人家生存的命脈啊!放給中國那他們自己就可以把門關一關回家吃自己了,只要最關鍵的部份還有牢牢抓住,中國的鐵路技術再怎麼搞還是差那麼一點。當然以此為基礎向上發展不是辦不到,但畢竟還是要花上更多時間,而歐日各國在這段時間內也不是就停滯不前,結果就是更難追趕得上。至於差異在哪裡,恐怕不是隨便拿幾個數字來說說就能算數的。不過咱們也不能太輕忽就是了,當初日本也是被美國的黑船硬敲開大門的,那時的日本就和中國一樣處於技術落後的地位,但是不過幾十年,日本就已經成長為世界一流工業國,也擁有大量的關鍵技術,在某些方面甚至還要勝過美國和德國,如果中國能夠保持現在的動能,要趕上先進國家並不是不可能的。至於陳文茜那個節目,剛剛搜尋了一下看到影片,我只能說那篇報導(在技術方面)什麼也沒講到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好說的,我個人的觀點是他們那些人也就只會拿著宣傳資料在講罷了,宣傳資料背後的東西如果有那麼簡單,那我們這些念理工的就全都白念了。

有點離題的,最好玩的是報導一開始說的駕駛員喊口令帶手勢那個,我很想叫記者下次坐台鐵時不要只顧著搶座位,去坐電車然後站到最前面,從車窗偷看駕駛開車,就會看到一樣的行為了。防止駕駛打瞌睡那個十秒鐘要踩一次的裝置在台灣高鐵上一樣有,連PS3的台灣高鐵都有把那個機制做出來了是有什麼好奇怪的?
Live long, and prosper!!
Akulamaru wrote:
自製率70%,請問這...(恕刪)



自製率是台灣的模糊說法,中國的提法很明確:“零部件國產化率”。這是在第二批機車出廠就達到的數字。


其實這個問題整個如你所說:真的很簡單。對日、德、法廠商來說,問題的本質就是中短期的巨大合同收入,和遠期技術領先地位的矛盾。我不排除有的企業會死守一切技術,但技術不能直接換成錢,技術只有轉化為合同和工程才是錢。全球鐵道運輸建設隨著日、歐市場進入平臺期,只有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還在投巨資進行鐵道建設。中國的高鐵建設隨著京滬高鐵啟動才僅僅是剛剛開始,廠商即便是處於股東利益的角度選擇“技術換市場”,也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巨額合同收益的誘惑并不是在這裡高談闊論就能體認的。

京滬高鐵的結局就是中國歷經十年談判,其間還動用政經、外交手段,最終用一個工程,換到了四國高鐵技術。現在只要中國能造,一切都在專利權限範圍內。

當然廠商也不傻,或許他會評估中國在多少年之內還不能完全吸收,而到時自己又已前進一步,所以出賣技術并不足慮——所以這就是無處不在的“趕超”與“保持優勢”間的競爭。


更重要的是,中國自己并非沒有高鐵項目研究,僅是由於建設的急迫性已經沒有時間給國產高鐵去一個個攻破影響穩定性的技術瓶頸,然而一旦承接技術轉移,很多問題都是“一觸即通”~~我對中國的跟進能力毫無擔憂~~
中共買蘇俄 SU-27 先進戰機時;國內報導是那只有幾十架,沒有多大的作用,中共想自製;技術不夠。
結果現在中共與蘇俄在搶客戶,弄得蘇俄跳腳。蘇俄只好找印度看能不能壓制中共了。

車廂讓日本做,那是經費管理的一環。台灣不給錢,日本就給你罷工不出貨。中共不給錢,還再提一個合作方案,日本不甘心也得做。不然日本那麼多大廠在中國... 又要加入常任理事國

德國西門子的爛攤子,早已送給了台灣 BENQ ,明碁還不知羞恥的在雜誌上登了一篇BenQ三萬哩長征....
說得那麼辛苦委屈 ........ 結果什麼都沒有,還把股東的錢都賠了。
現在的西門子;看來整個投靠了中國了吧。而中國高速鐵路的技術來源其實也是西門子。

美國有人為了錢為了女色,洩漏軍機
台灣有人為了錢為了女色,偷運精密機器給第三世界國家
西門子現在還爆出了幾十億歐元的賄款。所以中國要「突然」有了造高鐵的技術是很有可能的。
日本侵略中國之前,就開始用各種名目在中國東北造鐵路,開戰後,鐵路變成了運兵及重武器的工具。而當時日本的技術來自美國及德國。
中國現在只是角色互換,照著一甲子前的歷史在演。
一甲子前,日本到東北造鐵路時,說的可是為了交通,為了繁榮.............別真的以為中國只是在造鐵路,為了交通,為了繁榮。
就像青藏鐵路只是完成了幾項創舉嗎?
http://www.stnn.cc:82/glb_military/t20061203_408674.html
... 青藏鐵路可以在一個月內運送多達12個以上的陸軍步兵師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