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斯與德雷莎 wrote:
廣東話的我走先確實是我先走的意思
可是如果所有的香港片到了台灣放映,那麼只要遇到"我走先"
的時候,應該都會直接翻成"我走先".
可是唯獨周星馳的片是這樣,劉德華或其他片如無間道等片卻沒聽過我走先.
"我先走"這句話是生活中很容易遇到的片語,就算是在電影中也是.
這應該不是沒有翻,而是經過娛樂考量後的結果.
很多黑話說一次兩次並不覺得有何不妥,可是只要多說幾次,馬上就能感覺到有所不妥
粵語裡面「我走先」是粵語文法就是如此。這是中文裡南北方言很大的不同。例如:台語(閩南語)裡把颱風說成「風颱」,客人說成「人客」。香港因為在英國統治下多年,所以香港的粵語有大量英文外來語,加上粵語獨有的發音跟文法,常常讓不懂粵語的人很難了解。香港跟台灣應該是世上還在用繁體中文的兩個地方吧,記得香港在回歸中國的幾個不變的堅持裡,使用繁體中文不變是其中的一項。
其實我最受不了的是幾句話裡面夾雜著不標準的英文,那聽了真的會吐血...
那些長久以來享有諸多權利的人,忘了這是由許多人犧牲奉獻換來的。
ALFF wrote:
本人是支持英文文的存在的,台灣走曏世界,台北逐漸成為一個國際化的摩登大都市,這些常用的英文進入到日常生活好普通的事情。。。這樣講,可以瞭解英文文和註音文的差別了吧
插話一下,小弟覺得,「國際化」與日常生活用不用英文,根本是兩回事
國際化與國際觀,並不是大家都會英文就是國際化
德國夠國際化吧?你知道德國的路標有英文嗎?抱歉,大多數沒有
你知道德國的電視有英文發音嗎?很抱歉,大多數沒有,甚至連電影都重配德文發音
同樣的情況在歐洲各國屢見不鮮
他們不國際化嗎?他們沒有國際觀嗎?
使用什麼語言根本與「國際化」、「國際觀」無關
並不是會講幾句英文,或者英文講的很好,就是有國際觀,就是國際化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ROBERT wrote:
關於高雄、KAOHSIUNG與Takao,其實就是指台灣的高雄,會有上述三種發音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容小弟向各位解釋一下
高雄古稱『打狗』,因馬關條約將台灣割予日本,日本官方取打狗之音為『Ta-kao』,恰巧日本語中『高』字發音又是Taka,而英文字母O發音又與日語中『雄』發音相似,所以原本發Ta-Kao的音被日本人轉成發Taka-O,於是日本人就將打狗改成高雄了,原因就是這麼有趣,僅供各位參考
其實地名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了
像「紐約」NEWYORK 拆開來看不就是NEW YORK「新約克」
不曉得是不是移民新大陸後為了紀念英國的地名YORK「約克」而取的
弟純粹猜測而已,知道的前輩可以指導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