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一名屬於和製漢語,來自日語原名「攻殻機動隊」,意譯則是「裝甲機動防暴警察」的意思。士郎正宗為原本作品起的名字則是英語的「Ghost in the Shell」,只不過在出版時雜誌社方面考慮到觀眾還是選用了日語名,「Ghost in the Shell」則成了《攻殼機動隊》的副標題,在日本出版時這兩個名稱都是同時出現,《攻殼機動隊》打入歐美市場時則選用了英文名「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如今在西方也被以《Ghost in the Shell》所知。 「Ghost in the Shell」直譯為「軀殼中的鬼魂」,不過「Ghost」一詞也是《攻殼機動隊》中的術語,指義體無法複製代表人類個性的意識。人造的義體、假肢、電子腦不過只是「shell」——一個空殼,無法複製的Ghost才是真正定義每個人存在的「靈魂」,沒有Ghost的機器人或者仿生人僅僅是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哲學殭屍,並不是真正的人類。《攻殼機動隊》世界中的義體化、電子化人類就相當於「Ghosts in shells」——棲息在人造軀殼裡的人類意識。士郎正宗稱,之所以選用這一名稱,是在向匈牙利裔英國作家阿瑟·庫斯勒致敬。後者一篇名為《The Ghost in the Machine》的論文最初給予了士郎正宗關於Ghost的靈感。「The Ghost in the Machine」(即「機器中的鬼魂」)則原本是英國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創造的一個名稱,用來諷刺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關於心物二元論的主張。心物二元論——即人類心靈與肉體是兩個可分離的獨立部分的概念——是每一版本的《攻殼機動隊》都常討論到的一個本體論哲學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