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笨賢 wrote:
就說 做夢好了 ...有辦法主導夢境.. 知道目前是自己的妄想嗎??
能做到...再說了...

小笨賢 wrote:
先說好... 我沒.就說 做夢好了 ...有辦法主導夢境.. 知道目前是自己的妄想嗎??
能做到...再說了.....(恕刪)


有一次我作夢
夢到一些女生在我窗外玩(我住三樓呀!!)
靠近一看,阿,他們都沒有臉
當下覺得好可怕
我的"意識"馬上告訴自己(為何說意識,因為我很清楚知道我有主動權)
你看她們玩得那麼高興,那麼快樂(別問我沒有臉怎知他們快樂,反正我就覺得氣氛不錯)
心裡有愧便是鬼,心裡喜樂便是仙
她們是仙女
然後繼續睡

還有很多次
我夢見自己遇到了些災難
例如,念書時沒畢業,一直努力很害怕
然後在夢裡,我告訴我自己,我已經畢業了,這是夢,不用緊張!

這是真的!


但是不是每個夢都有意識可以主導
我想有意識可以主導時應該是很淺眠的情況吧
也有可能是快被嚇醒半夢半醒,我以為我還是在做夢吧
(無關神通)


如何叫夢想銷滅呢?例如“聖人無夢,愚人無夢”,睡眠中有夢、無夢姑且不管,因為很多人睡醒來就忘了。至於說妄想沒有,會講話、會做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此心平平靜靜,學禪的人能做到這樣嗎?不能!意見多得很。真正到達想陰盡者,才能做到“夢想銷滅,寤寐恆一”。睡著與醒著一樣,做到沒有?可以說沒有半個做到。真能做到時,睡在那裡舒服得很,自己打呼嚕都聽得到,只要睡一個鐘頭,相當於睡七個鐘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就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睡覺,心中粗重沒有了,那多可愛!當時憨山在盤山頂上的一大光明藏,比起這個來,就差得遠了。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踪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

修行人到達這個境界,看世間萬事萬物,好得很,就好像在大圓鏡中看這一切一樣。此時“時人看眼前一枝花,如夢中相似”。所以讀書人看這類經書,哪裡能懂?這是講功夫境界,如燈光般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交感相應,答復過就算了,就沒有了。“了罔陳習”,看世界一切事情都是虛幻,到手就了,過了就沒有。他也發脾氣,發完了,屁事都沒有。你不對,他罵你,是你該罵,過去就沒有了。不像一般凡夫,一點事都在心中計較。

這時,過去的習慣都改變過來,只看到自己生命有一個東西。一個什麼東西?“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真有個東西。我說一句事相上的話,你功夫到了時,真覺得生命上有個東西迴轉到身上來,既非靈魂,又非物質,絕對唯心,他能生萬事萬物,也就是傅大士那個偈子: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這個來了,你愛如何便如何,心境絕對可以控制。《楞嚴經》無法描寫那個東西,就叫作精真。不是生理精蟲那個精。換句話說,生理的精蟲卵子,是那個東西變化來的;一切細胞一切神經等等,也都是他變化出來的。所以你沒有到達那個境界,講修定兩個字,免談!

但是,到此也不過是剛剛開始,才開始修行,不能算成功。所以,學佛是科學的,一加一等於二。這個一還沒有到,不要吹!佛經這部分還看不懂,功夫到了,你才看得懂。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rhxzff/4418.html

五分律卷第廿九 (彌沙塞)

..skip..

瞿曇彌復白佛言:「願聽女人於佛正法出家受具足戒。」

佛言:「止止莫作是語,所以者何?往古諸佛皆不聽女人出家,諸女人
輩自依於佛,在家──剃頭、著袈裟衣、勤行精進,得獲道果。未來諸
佛亦復如是。我今聽汝以此為法。」

瞿曇彌如上三請。佛亦如上三不應許。於是瞿曇彌,便大啼泣禮足而退。

..skip..

佛告阿難:「若我聽比丘尼隨大小禮比丘者,無有是處。女人有五礙。
不得作天帝釋、魔天王、梵天王、轉輪聖王、三界法王。」

「若不聽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住世千歲,今聽出家則減五百年
。猶如人家多女少男,當知其家衰滅不久。」

又告阿難:「若女人不於我法出家受具足戒,我般泥洹後諸優婆塞、優
婆夷,當持四供隨比丘後白言:『大德!憐愍我故受我供養。』若出門
見便當牽臂言:『大德於我有恩,乞暫過坐使我獲安若。』道路相逢皆
當解髮拂比丘足布令蹈上,今聽出家此事殆盡。」

阿難聞已悲恨流淚,白佛言:「世尊。我先不聞不知此法,求聽女人出
家受具足戒。若我先知豈當三請。」

佛告阿難:「勿復啼泣,魔蔽汝心是故爾耳。今聽女人出家受具足戒,
當應隨順我之所制,不得有違,我所不制不得妄制。」

阿難即出,具以佛教語瞿曇彌。瞿曇彌歡喜奉行,即成出家受具足戒。

...skip...

這邊就有迷思了, 世尊不是說不能學佛,或學佛不能精進,或不能成就
之類的. 在本篇經文中, 阿難有問過 --

>>>>>>>>>>>>>>>>>>>>>>>>>>>>>>>>>>>>>>>>>>>>>>>>>>>>>>>>>>>>>>
阿難復白佛言:「若女人出家受具足戒能得沙門四道果不?」

佛言:「能得。」

阿難言:「若得四道,世尊何為不聽出家受具足戒?」
<<<<<<<<<<<<<<<<<<<<<<<<<<<<<<<<<<<<<<<<<<<<<<<<<<<<<<<<<<<<<<

這邊阿難就弄混出家和修行的分別, 世尊在之前很清楚的說到 -- 女人
《在家──剃頭、著袈裟衣、勤行精進,得獲道果。》女人修行可以證
果沒問題, 但在這之前, 未能夠成就大丈夫相之前, 有五障, 不能成就
《天帝釋、魔天王、梵天王、轉輪聖王、三界法王》. 意思是說, 只要
得道果, 就可以破五障得《天帝釋、魔天王、梵天王、轉輪聖王、三界
法王》.

事實上, 世尊並不讓比丘尼參予比丘的集會, 居住也是另外安住, 等於
是另外給他們一個都是女人的家庭場所修行. 比丘尼不像比丘那樣可以
居於塚間、林間等荒郊野外, 很多先天上的限制.

對於在家眾而言, 迎送往來比丘, 不構成任何譏嫌, 但若對比丘尼也這
樣作, 馬上就傳出誹聞. 許多先天上的問題, 不是一句男女平等就可以
擺平的. 如果今天比丘尼一天到晚出入某些居士的家庭, 先不問是否對
該居士造成困擾, 只要有這個舉動, 就已經足以讓人流言流語了.

就算佛陀在世, 某位依佛制出家的比丘尼就和外道勾搭上, 假扮懷孕,
說是世尊的孩子, 在當時就已經夠成很大的殺傷力了. 何況現在? 人對
於所謂的修行人的標準都特高, 有點風吹草動就捕風捉影, 三人成虎.
當時對世尊的教團都構成那個教團不行梵行的譏諷, 造成教團發展的阻
礙, 佛法推行的顛跛.

正法早滅是既成事實, 用那種歧視為理由要來打發掉這個事情, 基本上
沒有意義. 無關乎男女平權或女人是否能成就, 只是對適應在佛出世後
的一千年之間社會男女封建思想就是這樣, 要能夠廣泛的推動佛教, 就
不能夠花太多心思在這種一定會構成誤會(無論有意無意)的地方. 這種
社會風氣的阻礙, 果然讓佛法正法只留存了五百年.

出家的意義很多, 在現在的中國已經看不到很多初期出家眾所擔負的重
責大任, 只不過是離開一個小家庭跑到一個大家庭而已.

正法不是說知見是否正確就算是正法了, 還有他的構成條件, 包括信、
解、行、證四相. 這只是基礎條件, 不過因為正法已滅久矣, 除了蛛絲
馬跡勉強可以說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外, 已經沒有辦法很清楚的見到完
整的輪廓.

是否這樣就不要修行了? 非也! 現在努力是為了將來可以《登堂入室》
而準備. 正法難聞, 多努力未將來多存點資糧吧!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Help/O/F00100BO#=14
舍利弗說:我在修持的過程,完全停掉了邪念,達到了空的境界,於空法得證。我們常說四大皆空,只是理念上達到。你肚子餓時,明知四大皆空,何以還會覺得餓?冷起來,你說四大皆空,冷也空,不錯,理論上是“性冷真空,性空真冷”,但是不穿衣服,你就受不了,那是什麼理由?佛法不是光講理論。所以舍利弗報告說:當時我證到了那個空的境界,自己認為已經得道了,到了涅槃境界佛的果位。現在曉得錯了,這不是真的證入大涅槃。

大家從佛學的學理,曉得空也叫涅槃,是羅漢境界。做到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絕對空的境界,那個叫作有餘依涅槃,不是最高的果位。所謂果位,拿現在來講,就是效果、成果。為什麼叫作“有餘依”?那是說雖然做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但是那一個業力根源的念,為萬緣的種子依然還在,只是沒有爆發而已。碰到其他因緣的刺激,還是會爆發的,因為種子習氣都在。所以最高的阿羅漢界,可以了分段生死,還不能完全超越變易生死。所以嚴格說,也不能了分段生死,只能夠在生死的過程上,請長假而已。可以歷經八萬四千大劫都在定境中,以我們來看,是八萬四千大劫,但在他本身而言,只是一彈指之間罷了。

什麼叫變易生死?化身境界。但不是佛的化身。羅漢境界是住最後身,要走的時候都說同樣的幾句話,我看了很痛快:長揖世間,我生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立名都有了。但這是小乘極果,非究竟涅槃,是有餘依涅槃。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rhxzff/4420.html
min9821 wrote:
舍利弗說:我在修持的...(恕刪)


這應該是南懷瑾說的。參考就好。
增壹阿含經》,在三國東漢末年傳入,這時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為一修就有效果。當時西晉的文化相當高。如果佛教光靠學理進來,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與神通一來,知識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現在學佛的人,哪裡有神通!只有神經。如從禪定入手,就會有神通,各個都有,不足為奇。
無著菩薩一系下來,專講唯識法相方面的修證,在這一套理論系統下,我們方才講的,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還在有尋有伺的境界裡,還是在第六意識的狀態中。到達無尋有伺時,才是這裡所講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心理思想,不再像電子般亂跳動,而進入無尋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時還有境界存在,還沒到無尋無伺地,還不到“無心”地,還早得很。“無心”談何容易啊!如果我們認為萬事過了不留意,就叫做“無心”,這樣每個人都會。禪宗祖師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rhxzff/4423.html
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

這裡又起變化,到了三禪,心頭的喜念沒有了,守著一種境界——覺知身樂。身體內部所有的氣機、氣脈,每一個細胞、神經,都起了大變化。到了三禪境界,才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為兩腿一盤就是禪。能到達三禪,是要無量功德無量善心,慢慢熏修來的。在這之前,只能略微改善身體現狀,做到少病而已。證入三禪後,看以前歡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樣。因為現在才達到至善的喜悅,這是聖賢的境界。
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這時再進一步,證到沒有苦,也沒有樂;沒有憂愁,更沒有幽悶。大家要注意,到了苦樂已滅的境界,也還是“念”,所以接著說護念清淨,身心內外一片,融化了,證到四禪境界。

這是佛的公子羅睺羅,自己的心得報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這時身心毫無渣垢,如嬰兒狀態一般,要到三禪才能證到這個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預先說出何日死,且臨死時身體像嬰兒般柔軟。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幾片指甲,或一束頭髮作為紀念。

此時智慧到達了: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同時解脫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來,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無量憶劫事。四果羅漢只能知五百生,大阿羅漢知道的就多了。羅睺羅就是到達這個境界。

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一切煩惱諸結,都解開了。

復更施意,成盡漏心。注意這八個字,四禪是禪定功夫境界,如結使未斷盡,所以四禪並不就是大阿羅漢,還未證果。到了這個境界時,復更施意,如果念頭來了,要更加修持。成盡漏心,就是無漏心。

但是,不能動念不就成木頭了嗎?不是的,起心動念,用過便休,沒有滲漏,沒有黏著。有定力的人,儘管一天忙到晚,他那個處在定的境界的本心,並沒有動,並且還是光明清淨。處理煩惱事,在當時現煩惱相,但心境的光明,則一點都沒有動。

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這時,所有的慾漏,有漏,無明漏,統統得解脫。到這個境界時,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四禪功夫到了這個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脫。大家注意,心得解脫,這個“解脫”是修持上的一個境界;“得解脫智”則是見地。智慧不屬於功夫,不屬於境界;但是功夫、境界與智慧,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脫的境界以後,還要繼續努力,慢慢地得“解脫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這一段修證程序中,最後歸於“解脫智”。可見小乘還是以智慧的解脫為終究,何況大乘。用大乘的說法,則是大般若圓滿的解脫。

到了這個境界,羅漢的果位來了,這個生命就叫最後身,以後不來了。(到哪裡去?)這一生,清靜的果位已立;世間所有的冤債都還光了,以後不到欲界中來了。這就是小乘極果。但是大乘的道理,這種成就最多經過八萬四千大劫,非再回來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徹底了脫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的境界。

羅睺羅向佛報告修持經過,佛很高興,獎勵了一番。接著說: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增壹阿含卷七)。佛說修安般,由調息的方法入門;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脫。比如佛學中的四大皆空,要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得到飢餓寒暑不侵,四大才轉得過來。

要證得大阿羅漢,還要斷三有結使。“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結使就是心理行為,即心理狀況、起心動念所構成的作為。這些習氣的結使都斷光了,才能證得大阿羅漢果。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rhxzff/4423.html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證果,佛的公子也報告了這方面的修證經過。

在《增壹阿含經》第十一、十二品中,提倡孝道,強調父母之恩難報。由於中印基本文化思想上這個共同點,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就為中國文化吸收,並發揚光大。

第九個是念身。這裡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於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法門解脫,而過於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

這裡所講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小乘所講的無我,是就現有的生命現象而言,在於提示人們,超越這個層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學術界後,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後,認為佛家的無我是斷見,不承認有靈魂,也有說佛學是無神論,這真是笑話。

要得羅漢極果,必須先戒慾念。但是,白骨觀也罷,不淨觀也罷,數息觀也罷,百千無量法門,差不多都拿淫欲沒辦法。淫欲之斷,就有如此的困難。能先轉化了慾念,才能談修證、禪定。

第十個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時鞭策自己,趕快努力修持。近代淨土宗印光大師,特別注重修念死法門。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rhxzff/4423.html
《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80經:「爾時,世尊告諸賈客:「汝等當行於曠野中
,有諸恐怖,心驚毛竪。爾時,當念如來事,謂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
如是念者,恐怖則除。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
通達親近,緣自覺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
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過去世時,天、阿須輪(阿修羅)共鬥時,天帝釋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 輪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
(雜‧九七二)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5%85%AB%E4%BA%94%E4%B8%83
帝釋天跟阿修羅打仗,
念佛摧伏幢,
恐怖得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7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