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接受佛教的理論[今生命壞都是.........................報應啊]!????

STINKYPIG wrote:
前面對你武斷發言的質(恕刪)

我們來討論有趣的!!!
您怎麼看!!!!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122626-1-1.html

在佛經中表示,佛陀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在這個世界出現所認識的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的,但是,佛陀在佛經中也在因緣遭遇下向信眾開示為何有這些遭遇時也表示衪的前世做個什麼才有這個遭遇,如在遭琉璃王滅族中表示衪過往是小男孩因頑皮而打了大魚三下導致在今世中頭痛,在過往做了那些功德才有今世成佛的果,請問這些前世是指佛陀從未成佛時所發生的事,還是在佛陀無量劫前成佛後,再在世間中,示現無明,重新再在六道中經歷歷劫修行,輪迴再成佛,還是話這世的釋迦牟尼佛只是直接在今生示現成佛?


另外,末學還有一個相關的問題:
在悲華經和法華經中表示,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在久遠前曾是分別君臣和兄弟關係,後來因各自不同的願力而在後來分別在穢土和淨土中成佛,請問這些因緣是佛陀在無量劫前成佛後,再來世間中示現,還是在當時仍在歷劫修行中發生的因緣?
還是每次打字一下好了

若少善根,於三善道中,難得人身。
若少福德,於人世之中,難遇佛法。
若少因緣,於萬法門中,難得一法。

惡道就不說了,三善道應該不是人道最善、
但能覺悟成佛的,確實在人道。
已生為人,能遇到佛法的,大家也知道,人數不是那麼多。
在這麼多法門裡面,選到自己修得來的一門,需要,緣。

已經選到,的話,不必批評別人另選了什麼什麼
直須勇猛精進,要比的話 ...
比誰先「做得到」徹悟見性,可能還比較有意義一點

是的,徹悟見性,不是打字出來算、
「做得到」...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STINKYPIG wrote:
我看那句宣化上人的解(恕刪)

龍女沒有佛在世... 能成佛嗎??
人家是龍族耶~~ 說人家畜生......沒禮貌
人家沒有在地球(五濁惡世)投胎 + 本來也快圓滿了...

問題 現在沒有佛在世....

還有喔~~
喇叭教.... 沒有即身成佛喔~~ 他是說臨終後成佛(即生)!! 誰知道成不成呢??
跟龍女一樣...即身成佛....再來說啦~~

只能說...跟 seafood ... 沒兩樣!!

亂修一堆.... 小心發生錯亂~~
戒是一切之本.... 請先從吃素做起!!

印光大師論蛋奶非素食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9/190082.html
(不過 我對豆類會過敏..不能吃太多.... 搭配米蛋白粉...只能做到奶素)

=============
龍女說後,會中大眾,皆見龍女忽然間變為男子,具足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大寶蓮華之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小笨賢 wrote:
龍女沒有佛在世...(恕刪)


即身成佛

龍女成佛的故事《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靈鷲山上 龍女現身
在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後半段,講文殊師利菩薩在龍宮弘法。敘述八齡龍女即身成佛的故事。
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般若智慧的化身。是佛教重要人物的代表。
娑竭羅龍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聰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齡才八歲的時候,大家都尊敬的稱呼她「龍女」。龍女,生性就和別的女孩子不同,吃喝玩,在她都不感興趣,她最喜歡的就是聽聞宇宙的玄奇,人生的奧秘。
有一天,大智慧的文殊菩薩,端坐在千葉的大蓮花之上,出現在娑羅竭龍王的宮中,他代表佛陀宣說微妙的法理,八歲的龍女,深深的被感動,他仰慕思念佛陀,請求文殊菩薩即刻帶她到靈鷲山去禮拜佛陀,聽聞佛法。靈鷲山上,蒼松翠柏,曼陀羅花吐露芬芳,諸大菩薩、諸大羅漢所雲集的法華會上,幼年的龍女,跟隨文殊菩薩,就參予其間。
童年龍女 得陀羅尼
佛陀講完了妙法蓮華經的一乘道理後,有一位智積菩薩就請問文殊菩薩道:「大德文殊師利!我請問你,像佛陀宣說的妙法蓮華經,甚深微妙。世所悉有,若有眾生,勤加精進,遵照此經修行,能不能很快的成佛呢?」
文殊菩薩稍微沉默了一會就回答道:「大德!據我所知,娑竭羅王的龍女,年才八歲。她聽聞佛陀講說此經以後,就已經證得陀羅尼了。」智積菩薩聽到文殊菩薩這麼一說,很感意外,以佛陀的首座弟子,大智慧的文殊菩薩,沒有讚揚諸大菩薩和諸大羅漢,而為一個小女孩捧場。在智積菩薩的意思,八歲小女孩,無論怎麼說,也不能證得陀羅尼。
智積菩薩搖搖頭,表示難以起信的樣子。文殊菩薩又再說道:「大德!八歲的龍女,年齡雖小,而她的智慧利根,卻非一般人可及。佛陀所宣講深奧的秘藏,她都能知解,佛陀指示修學的行門,她都能受持。她已經發大菩提心,真真實實的得不退轉。」
智積菩薩仍然以不信的口吻說道:「文殊師利菩薩!我見到佛陀釋迦如來,在無量劫以來,就修學難行的苦行,積功累德,從未中斷,然後方成正覺。我不信八歲的女孩,便成正覺。」
智積菩薩的話剛說完,龍女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並且溫和莊重的對智積菩薩頂禮。
一位已經登地的菩薩,在這麼一位女孩之前,不得不感到非常尷尬。
不信女身 速得成佛
智積菩薩,見到龍女,不好意思再說什麼,而一向看輕女人的舍利弗尊者,也很不服氣的對龍女說道:「我們的文殊菩薩,說你不久將獲證無上道,這個事情叫我們難以相信!」
「這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因為事實就是這樣。」龍女說道。
「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五障纏身,云何能得無上佛道?」舍利弗說。
文殊菩薩解釋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這麼說,女人的身體、容貌,和男人相較或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但男女一樣,佛陀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青年的男女,才是菩薩的悲願、熱情、勇敢、進取、犧牲的最好象徵。」
舍利弗尊者,對於女人,總覺得男子才是無上至尊的。現在,尤其一個才八歲的龍女,他那裡相信她很快的成佛呢?雖然有文殊菩薩的解釋,舍利弗不再開口了,但他心中仍有男女不平等的觀念。舍利弗記起了過去在維摩丈室中,給天女戲謔的一幕,他總以為,就算女人也有大的修行,那裡能說很快的成佛呢?
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
龍女知道舍利弗的根性,他想,在有著深厚法執的人前,說上再多的道理,也是空費唇舌,不若用事實說明,教你總不能不信。
當時龍女的身上,有一顆價值很貴重的寶珠,她就用雙手捧著送去給佛陀,佛陀接受以後,龍女回過頭來,走到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面前,很有禮貌的問道:「剛才我把寶珠奉獻給佛陀,佛陀慈悲的接受,像這樣的時間,快不快呢?」
「很快的!」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都這樣的回答。
「請你們運用神力觀看,我馬上就能成佛,比獻珠的時間還快上幾倍!」
龍女說後,會中大眾,皆見龍女忽然間變為男子,具足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大寶蓮華之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普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演說無上甚深微妙之法。
勸修/人人可成佛
「龍女成佛」主要說明女生也可以成就佛道。其快速就在供養、接手之間。以龍女為例,把寶珠供養佛陀,佛陀接受供養的這個時間,她就成辦佛道了。
把理論轉化成事相,龍女成佛「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這是必須積功累德、精進用功才行。
文殊師利菩薩對龍女讚賞有加!八歲已經具足這麼多深厚美德、智慧與能力,是宿世累劫培植成就,因此肯定龍女「能至菩提」。龍女於剎那間轉身成佛,可說是水到渠成。
大乘佛教值得敬仰。它告訴我們:出家男眾可以做比丘菩薩;女眾可以做比丘尼菩薩;在家的男眾優婆塞菩薩;在家的女眾優婆夷菩薩。發菩薩心,行菩薩道,人人都可以做菩薩。
女眾可以修道、弘法,對社會有貢獻,對佛法的推動也有貢獻。那麼,女眾與男眾在特質上有什麼不同?
女性的特質溫柔、體貼、耐煩,掌握女性的溫柔、體貼、堅忍,妳是可以奉獻的。女性被認為不是嬌弱就是無知兇悍,驕慢沒有用。在早期資源短缺的社會,女生沒有被栽培。
而在現代社會,要自覺覺他,要自己栽培自己。在佛法的修學,方向要正確。正知正見,發菩提心,女眾一樣可以不讓鬚眉。
文/慈莊法師
小笨賢 wrote:
龍女沒有佛在世...(恕刪)

賢者大大
菩薩等級還需要往生極樂??????
有沒有這麼誇張???????


文殊、普賢兩菩薩發願往生極樂

文殊發願往生極樂

《觀佛三昧經》中,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文:

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是七佛之師,他在《觀佛三昧經》中表達自己修行的目標,透露自己最後的願望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文殊菩薩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差佛位一級,雖然只差一級,但「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就像彌勒菩薩現在是在兜率天,距離到娑婆世界成佛還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差一級就要經過那麼久的時間。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進入了佛的果位,所以連文殊菩薩都發願臨終的時候能滅除所有的障礙,順利見到阿彌陀佛,一剎那之間就往生極樂世界,滿足他的大願。什麼大願?就是阿彌陀佛現前為他授記,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為他授記作為他所有願中最大的願。

普賢發願往生極樂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發十種大願,普為眾生,求生淨土。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這首偈跟前一首偈內容可以說完全一樣。普賢菩薩也是等覺菩薩,《華嚴經》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是最後一品,也就是《華嚴經》最重要、最精華的一品,因為有這一品,使《華嚴經》普遍受到佛教的重視。這一品的重點,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且是回歸極樂,所以說「十大願王」。普賢菩薩自己求生極樂世界,也引導華嚴會上四十一階位的眾多法身菩薩一齊回向極樂,這是《華嚴經》重點與可貴的地方。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回嚮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還帶領四十一位法身大菩薩一同往生極樂,由此可知淨土法門是一切法門、一切行者的歸宿。八萬四千法門要是沒有回歸這個法門,就沒歸宿;若專學這個法門而沒有學其他法門,也沒有遺憾,因為已得到圓滿。

文殊、普賢是釋迦牟尼佛的脅侍,代表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和行願。這兩位菩薩都歸向極樂世界,顯示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引導眾生、指歸修行者往生極樂世界。

就好像陸地上的千江萬水最後都歸向大海,千江萬水若沒有歸向大海,就沒有究竟的歸宿。同樣地,修行者最後若沒有歸向彌陀淨土,就沒有辦法究竟成佛,所以印光大師說:「九界眾生捨此法,則上無以圓成佛道。」文殊、普賢菩薩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是以身作則示現給我們看。

接下來,引用觀音菩薩以及文殊、普賢菩薩示現,勸導祖師往生極樂世界的故事,進一步顯明剛剛所講的文殊、普賢菩薩求生極樂是為我們示範,以及顯示彌陀本願是「諸佛本懷、諸佛稱揚、諸佛勸信、諸佛護念、諸佛特留」。

(文:慧淨上人)
STINKYPIG wrote:
不過目前為止路跑跟min...(恕刪)

這單純 是與您討論,勿做他想

學解,信解,悟解

網路上是以憨山大師著作說解而來,
但我找不到, 姑且看看

念佛法門與參禪心要

最重要的是這段

「三種見地雖貴。著不行履。終難究竟。今古人所貴見地者。但就根器為本。非全不行。古人一期之語。不可作實法會也。」假如沒有在實際生活待人接物上依這智慧之光去做,慢慢銷融自己過去善惡的習氣,要覺悟是不可能的。

所以M大和一哥的爭執大概就是這樣


二.學生三品



現在要談到我們自己–學生。自己可以了解自己是屬於三乘學人那一種。先看文章「解為見地。有三種不同。有學解。有信解。有悟解。」各位看看自己是屬於那一解?「若從教上或祖師公案上解得。佛祖究竟處。不落技岐。此雖是名見地。謂依他作解。」如果你是從公案上或者經典上了解諸行無常、自性本空、法無自性的道理,對佛祖真正的究竟處,了解得相當徹底,並不是斷章取義,也沒有加上自己任何的意見,這也可以說是有了「見地」。這還是依他作解,這是佛的,不是你的,是經典的,而不是你自己真正的東西。佛真正的究竟處你沒有搞錯!只是真正無漏慧未現前,雖用這有漏意識去了解佛的意思,倒不會相差不多,這是學解,依他解就是學解,這也不容易了。



第二種學生:「其有未親言教。但只決定信自心。了無一物。是為信解。」信解就是相信,雖然相信自心了無一物,但是,沒有親自証到,只是確信,就好像小孩相信爸爸媽媽一樣,看到了爸媽就不怕,這就是靠信的力量。所以第二種的學生是依信仰的力量,信甚麼呢?不要以為是那種「我沒有做錯事,所以我有困難,佛一定會來救我」的信,而是相信共了解到自心了無一物,知道我的心、身、世界通通都是自心的投影。所以,一上坐就把身心及世界都不管,再做第二步工夫,進步就會快一點。若是坐在那邊仍執著身體不放,並且想:「我坐在這裏開始用功。」這樣早就不行。身心都沒有抛棄,你要修甚麼?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以不生滅心為因,因地真了就很快成就;不然,因地不真,任你做到很深的定功,一樣果遭迂曲!所以能把一切看作是影像的顯現這就是信解,靠這個方法慢慢修行,這就是了。



第三種學生:「若參究。一旦明本有。」不管參禪念佛還是研究經典,「一旦明本有」,一旦並不是一下子,而是久而久之成熟了,二六時中,都在道場裏頭這樣用功,這樣才能一旦,並不是平常不用功,一下子參禪念咒,你期望「一旦明本有」是不太可能的。「明本有」是甚麼?明白了,各各都有佛性的道理。



三種學生,一種是依他解,唸佛經,解釋佛經沒有離譜,沒有斷章取義,這是學解,依他解,是學的。第二種是靠信仰的力量,像孩子信仰的力量,像孩子信他爸媽一樣,「信解」。第三種學生最高,是「悟解」,他證悟佛性本有,見到自性,是為「悟解」。







「此三者皆明見地。但依他解。多落知見障。信解如此。亦要操修。以臻實証。其悟解雖一念頓悟。尚有無始微細惑障。亦要淨除。」這三種通通叫做見地。但是,依他解有甚麼缺陷?專門在經典上滾。道理沒有真正用上路,落入知見障,這些雖然都是佛講的,你可以說得頭頭足道,但是你用妄想意識去推,就算都對,對不起!從來沒有親自經驗過「妄想流注」;頭腦裏一大堆理念思惟,滿腦子的佛學道理反而妨礙你,而使妄想流注不停,這叫做「多落知見障礙」。



譬如禪宗祖師看到學生來了,知道來者經典研究了二、三十年、「金剛」、「楞伽經」講得真好,祖師知道這一位學生已經掉入所知障,那麼,如何訓練這位學生呢?有時會禁止看經典。這種手法靈活灑脫。因為這位學生佛經已經讀夠了,讀熟了,有資格被老師禁止看經典。有些朋友不知道這個道理,以為誰都不要看經典,這是錯誤的!因為你還沒有資格把你看經的習氣打掉,你連讀經的習慣都沒有,你怎麼打掉呢?唱卡拉OK,吃好飯,喜歡打扮的習慣都有,就是看經的習慣卻沒有,還說要打掉文字相!色聲香味解法的習氣先打掉再說吧!



信解也是這樣,確信自心了無一物,身心世界都是空幻不實,如夢如幻。即使如此,也要「操修以臻實証」,要真正確實的証到才可以。「其悟解雖一念頓悟,尚有無始微細惑障」,很多人以為悟了就一了百了,一悟百悟,可以不必用功了,所以憨山大師說其悟解雖一念頓悟,「尚有無始微細惑障」,為甚麼悟後還要起修?因為,還有無始微細惑障,要淨除拿掉!



你悟了,就是有這帖藥或者是你有了這一道智慧之光,利用這帖藥或光去把你過世累積來的很多煩惱習氣消除;你悟了才能消除!沒有悟是毫無辦法碰它的。我們自己最明白,天天修佛,天天唸咒,但是,過去的習氣上來,你都拿它沒有辦法,都隨著自己的情念轉,為甚麼?因為你沒有力量,也就是解毒劑,那份有力的解毒劑就是智慧之光,沒有這個東西你是照不破的!自己的黑暗面,習氣都沒辦法動他一毫,所以,悟後要起修就是這個道理,並不是一了百了,任何修行都不用做,那是誤會了。



「三種見地雖貴。著不行履。終難究竟。今古人所貴見地者。但就根器為本。非全不行。古人一期之語。不可作實法會也。」假如沒有在實際生活待人接物上依這智慧之光去做,慢慢銷融自己過去善惡的習氣,要覺悟是不可能的。如:圭峯祖師講「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這是一期之語,不可作實法會。以上講的是學生這一段。
STINKYPIG wrote:
有趣的是,我目前接觸(恕刪)

另外那位就不用再跟他爭了,
大概他的教義就是這樣,爭也沒用,
過橋放下
小笨賢 wrote:
沒標粗體 沒看到..(恕刪)

放心,不是針對你,
隨然你的行為看來有像是
佛教正覺同修會


我也附上附佛外道連結,特徵順便引出,
有緣看到這篇的自己去評斷

附佛外道


附佛外道的特徵
歷史上形形色色的附佛外道,大略表現出以下共同特徵[13]:

喜談神通自我吹捧、怪力亂神、妖言惑眾[13]:如真佛宗,在每個著作中說自己如何了不起,降伏某某護法,並說某某法王皈依其門下。而宋七力則是藉顯像照片、分身能力來吸引信眾。通常,佛教禁忌談論神通和自我吹捧[14]。
教主崇拜[13]:教主自稱大師要求教眾對教主進行崇拜。盧勝彥的弟子稱他為聖尊 並且把盧勝彥作成佛像當商品販售 讓信徒買回去膜拜;奧姆真理教創始人麻原彰晃曾自稱神仙,後來自稱擁有超能力並要求信徒膜拜他 [15]。
依附他宗:教主自稱某佛、某法王轉世,或稱自己就是某神佛甚至某些神佛[16];或與某法王等合影,稱已得傳承。如盧勝彥自稱自己是蓮生活佛[17]。
褒同貶異:附佛外道之間也會互相攻擊。如正覺同修會,會以文章攻擊真佛宗,在著作、演說中褒揚教主與同道人士,稱某些傳統宗教為邪教,甚至稱傳統佛教教派為邪道、稱傳統佛教的知名人士為邪派人物。如佛教正覺同修會聲稱藏傳佛教密宗為邪教[18],後遭到佛教界群起反攻[19]。
自創教典:在著作中聲稱某些佛教經典甚至所有佛教經典是錯誤的或假造的,對佛教經典的部分內容進行他人從未做過的特異解釋;在教義、信條、象徵符號等方面套用其它宗教或現代科學的內容;自創教義、信條。真佛宗盧勝彥的真佛經,其內容自誇自己是白蓮花童子[17]。
盈利行為:以製造並販賣法器、書籍等方法收取金錢。
違背傳統教義:在著作、演說中闡述違背傳統佛教教義的觀點[20],如反對傳統佛教的禁慾等教條、聲稱可即身成佛、聲稱可以男女雙修修練佛法[18]。
一人決策小組 wrote:
我們來討論有趣的!!(恕刪)


這個問題的確有趣,我沒有作過相關研究,經看得也少,以我有限能力與理解,照你的問題猜測,如果久遠以前已經成佛,那些敲魚頭的事有兩種可能:

第一,敲魚頭在更久遠之前,
然後才到久遠以前成佛,然而後為眾生再示現成佛相。

第二,敲魚頭在久遠與釋迦摩尼佛這世之間。

若是第一為真,可以從中理解到線形的時空間是沒有固定狀,由心想生,覺悟者超越煩惱,對我們凡夫來說叫有能力橫跨時空間,以覺悟者來說應該就沒有所謂時間先後空間遠近的分別念,以因緣隨意示現,從世俗看似是成佛再成佛,但也許矛盾來自這世界本來就因不究竟之無明煩惱為根基而生,在這不究竟的世界用不究竟的邏輯無法完全解釋究竟真實意。

若第二為真,可以理解雖然已經成佛,或許敲魚頭等也是中間化現的這幾世因為其他因緣而為渡化當時的眾生示現的行為,然後到了這一世也可以示現敲魚頭因果為此世眾生示現因果不虛。

觀世音菩薩也是久遠以前已經成佛,再示現菩薩身,這也值得細想。

很有趣的思考題,讓我想到前面貼過的節錄的文章:

「......再比如說,佛在《大乘阿毗達摩》(小乘阿毗達摩,也就是《俱舍論》的原始資料。究竟是佛說的還是阿羅漢講的,各個宗派之間還有一些爭論,所以此處暫且不論)中所講的宇宙世界,與《時輪金剛》所講的宇宙世界的形成、構造、形態有著很大的出入。僅僅在顯宗的經典當中,佛就講了這個世界的多種不同的形狀。僅僅我們所了知的,就有將近十種。另外,關於日食、月食的描述,佛經中至少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
為什麼佛說的世界會不一致呢?一千多年前的顯宗學者就思考過這個問題,並且也得出了答案——第一個理由:佛陀認為,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無論哪種宇宙(圓形、球狀、日心說、地心說)都是不存在的。從世俗諦的角度來說,因為眾生的業力,或者說因為眾生的內心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世界也隨之而改變,不同的眾生,會感受到不同的世界。......」

不知道一時之間這樣想有沒有什麼重大錯誤...
anoman1 wrote:
這單純 是與您討論,(恕刪)


你分享這些討論,真有趣有質量

我自己,並不是上根器的人,對於佛法教理,說實在是邏輯能解,但心猶未開。常常還是煩惱迷惑,或是常常發現自己發心不純,這三種學生標準細看之下我連學生都還算不上,所以之前路跑說我對佛法解的深,我雖偷偷得意口說謙虛,但我說我初學還沒入門也是真心。

雖然我皈依的傳承是直貢噶舉,但以學習來說目前我是比較習慣格魯派的方式,就是嚴格思辨邏輯,由理生信,我本身是非常著相、所知障非常嚴重,但是我想反過來利用這種習氣來解這習氣,偶爾真能稍微在問題推到極處體會到本來無問題,雖然這種體會大概不及滄海一粟,但不是沒有。

我很怕自己落入知見障礙,所以我也不去認定我絕對對,有討論,就放開心思考,盡量不報成見,盡量盡注意起心動念。自己沒有真正體會,不廣而宣之。

你分享這篇其實很重要的表達了實證之重要性,我平常學習盡量不找不知程度高下的教法,盡量都看公認有修有證的修行人的說法,因為我自己有感受到某些道理在初了解、明白邏輯時跟遇到某些機緣更進一步有體會兩種階段之間的差別。

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人說佛法是依經文來鬥邏輯,
而真正有修有證的修行者說佛法是依生活而教道理。

佛經有了義不了義,也有應機而行方便說,只會死讀經文不懂處以私意硬解,結果就是會自相矛盾。

而我確實是還算嘴巴很能講,日常生活一團糟。
這篇討論對我是提醒,真心多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