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汐止的印象還停留在十年前?

住在汐止快40年囉!第一次聽到汐止沒特色
汐止比台北縣市很多地方發展都早
我到希望少一點外地人來,
假日出去看風景才不會人擠人


以下是汐止的簡史

汐止市舊名水返腳

 境域內昔為凱達格蘭平埔族「峰仔峙社」(Kypanas)所在地。據余文儀所著的《續修台灣府志》中記載,在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前後,漢人已在此形成街肆,稱為「峰仔峙庄」。此地名源起,乃因為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潮漲至於此,故稱「水返腳」。

  故陳培桂的《淡水廳志》載道:「水返腳,謂潮漲至此地。」水返腳位台北盆地東北隅,基隆河中游,西北方為大武崙丘陵,東南方為南港山脈,四周有大尖山、姜仔寮山、五指山等。
 
  清末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為基隆廳石碇堡轄區,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左右,隸屬台北縣水返腳辦務署石碇堡,宣統元年(一九0九年),改隸台北廳水返腳支廳水返腳區,大正九年為台北州七星區汐止街。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更改為台北縣七星區汐止鎮,三十六年二月四日裁撤七星區署,併入淡水區。

  至三十九年九月撤廢淡水區署,改為台北縣汐止鎮。水返腳境域內多山多水,景緻優美,又因為早期周圍山區產煤,曾興過許多大家族,縱貫鐵路穿過,為基隆往台北的交通要道。日據時期,此地為一宗教人文繁盛之地,深具地方特色。

能久宮:

 中日代表於煙台交換了馬關條約後(一八九四年),台灣正式割讓給日本。同年五月十日,日方即命令陸軍中將樺山資紀為首任總督兼接收台灣的全權代表,並調派了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武裝部隊,由旅順起行,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率領艦隊二十餘艘,進入基隆港外與樺山資紀會合。
 五月二十九日,北白川官派村景明少將,正式從三貂灣的澳底登陸,台灣民主國隨即瓦解。五月三十一日,日軍佔領三紹嶺。其後,北白川宮派員於六月五日進軍水返腳,六月七日,川村旅團進入台北城,六月十一日,北白川宮進抵台北城,該師團於前清布政署。
 能久親王抵台北城前,曾駐蹕水返腳蘇大老妾之住所(今忠順廟址)。總督府遂於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年),明訂能久親王駐蹕之蘇厝為「遺跡所」,號稱「能久宮」,以紀念能久親王。

牛稠頭:

 牛稠頭位於汐止頂街與下街分界處,為早期水返腳重要交通孔道。 水返腳早期交通當未開發時,對外的交通,主要靠基隆河。時基隆河尚未淤積,河面寬闊,流量充沛,海水漲潮亦至於此,故河面成為渡船航運的要道。街上的人家,不管是到台北買貨賣貨,或者是出外辦事,皆喜以此渡頭做為交通的中心,曾造就汐止街的繁富。附近大轉折處,即為著名的「灘音」。
 牛稠頭除了為早期的交通要道外,亦為人民飲用水重要之地,當基隆河尚未受到污染時,街上的人民,皆以基隆河做為飲水來源,直到汐止街長陳定國完成水源地的水壩之後,這種現象才逐漸轉變。(大正十五年左右)

汐止舊街:

  汐止街最早是平埔族巴卡西社所在地,在乾隆二十三年的時候,已明確記載此街名,時稱「峰仔峙社」。
此街據文獻記載,有幾次人口變動。最早的住民,為平埔族巴卡西社。其次,乾隆初,廣東人從淡水港溯基隆河而上,開墾建庄,至乾隆三十年前後,該庄已有市肆,乾隆末,福建漳州人亦移來此處,因而爭地,廣東人失敗,退往中壢、新竹等地,福建人乃取代了廣東人的地位,建立了汐止街肆。
 此街有幾個大姓,如做過地方宮的蘇姓,擁有廣大土地的陳姓。
 舊街目前因受新台五線完成的影響,逐漸式微中。

陳家古厝:

 汐止下街中,陳姓是一個大姓。
 其中陳際昌先生的古厝,是此街上保存完整之古厝。此古厝為創立揚濟之陳萬乞所建,為大正十五年左右的建築物。
 陳厝的建材,取自大陸,由泉州師父設計與建築完成的,建築物保留有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建築物高三層,於陳萬乞三十歲左右開始興建,歷經多年始告完成。原為四落的屋頂,後因常漏水,使內部裝潢損毀,遂改為雙落。
目前這座大厝,己經歷四代,分別是陳萬乞、陳金木、陳蔭福以及陳際昌,厝齡大約七十年左右。

汐止基督長老教會教堂:

 馬偕博士曾於一八七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沿著基隆河於水返腳上岸,傳播福音。
 此教堂建於一八九0年四月二十五日,時值墨西哥金七百元,同年五月三日完成,此教堂由馬偕博士的學生--嚴清華所設計和監工的。它的特色有:
 一、禮拜堂無尖塔,但厝頂有小型塔。
 二、禮拜堂窗為弧型。 到了一九六三年,原有的禮拜堂過小,乃重新在旁邊蓋了一棟新的教堂,以取代舊的做為禮拜之用。

站前蘇厝:

 此厝原為李萬居先生的古厝,是李氏經營茶葉致富後所建。大厝完成後,因家道中落,大厝由信用組合抵押拍賣,由蘇氏人家取得所有權,此古厝由紅色洋磚建成,樓層高二層,仿廈門、汕頭建築型式而成,樓上樓下都有很深的迴廊。

建順茶行:

 為黃氏家族所建立。
 黃氏家族遷台的第一代為黃敦釋,大約於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自福建安溪坐船漂海渡台,從淡水沿基隆河到水返腳定居。
 其後,遷居東山姜仔寮庄開墾,到了第六代黃建順時,遷離東山,在茄苳腳現址建立了建順茶行,以收購附近的茶葉販售。
 黃建順後,由三子黃榮昌接手經營,建立中南部茶葉銷售網路,使建順茶行奠立良好的聲譽。

周厝(周再思):

 周厝的主人周再思,此古厝建於再思二十歲時,時為明治三十六年(西元一八九九年),完成時再思三十歲。古厝佔地四百坪,花園則佔地一千二百坪。
 再思經營煤礦及金礦致富。他共有三房,後因為種種家事紛擾,使得周家龐大的事業解體,現在的大厝屬於交通部招商局所有(亦即陽明海運),至於花園部份,則由霖業建設闢建為漢諾瓦郡大廈。

蘇大少古厝:

 蘇大少為蘇大老蘇松茂的長子蘇爾民,蘇大老做過清代營官(地方官),曾參與光緒十年的抗法之役,故興建官式大厝。蘇大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經營煤礦致富,遂從中正路老厝分火出來,於今火車站後闢建大厝,大厝為三廳式,即轎廳、大廳及花廳,廳外有拱門,外壁雕刻精美,樓上樓下非常寬敞。此古厝厝齡約有九十年。

陳厝(陳定國舊宅):

 陳厝位於定國山上,於癸卯年春設立,門楣有「垂遠堂」題字,厝齡約九十年左右。
 陳厝的主人為陳瑞彩先生,癸卯年間,陳瑞彩在現今的鄉長里長江街的定國山麓興建大厝,從唐山運來建材,包括紅磚、檜木等,興建此棟輝煌、燦麗的古厝。陳厝有青玉色瓦燒漏空窗、鵝仔頭式馬背及用石塊舖砌的十多坪天井。
 「垂遠堂」主人為陳瑞彩,他的兒子陳定國為第一任汐止街長,享譽地方,對地方貢獻甚多。陳定國除了曾任街長外,也曾擔任信用組合長、台灣高工銀行監察等要職。對地方貢獻最著名者,當在水源路興建第一座汐止水庫,解決汐止地方飲水問題最膾炙人口。
 陳定國之後有紹馥、紹馨,其後代中有部份目前為汐止基督長老教會會友,後代並出了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陳頌聲。

潘厝:

 潘厝的主人為潘炳足。
 潘炳足為平溪聞人,曾當過平溪庄庄長,日本領台期間,在北部基隆、瑞芳、九份、平溪、汐止等地大量開採煤礦,由於潘氏在平溪一帶開採煤礦,並於平溪發現許多煤田露頭,明治四十一年(一九0八年),潘氏將平溪採的煤權讓與日本的藤田組。
 其後,藤田組經過試掘與開採,發現該區煤質良好,且蘊藏豐富,但因交通不便致使開發受阻,經過潘氏敦促,由顏雲年出資二百三十萬日圓興建了著名的平溪鐵路。
除此外,周厝的主人周再思也曾經在潘氏礦場工作,為周厝飛黃騰達的重要功臣。
 潘厝座落於周厝對面,為繼周厝之後所建,樓房由圓拱磚柱建成,門楣為洗石子藻飾。此厝後來由汐止信用組合抾拍,由蔡欽得標,現為蔡氏家廟。

余厝:

 余厝的主人為余成家,曾當過石碇堡保正,並開設鹽館做大盤買賣的配銷。
 余厝興建於一九二三年,距今約有九十年左右的歷史,樓房為二層拱磚柱洋房,二樓頂正面有「余協勝」題號,樓房面向老街,拱門下則有上釉的琉璃花磚為裝飾。

以下是汐止的風景區,我到這些風景區玩開車都不用30分鐘,請問台北縣市有哪幾個地方有這麼便利的

http://www.sinew.idv.tw/lif1/lif31index.htm

覺得住汐止不好的 , 我到覺得趕快搬走對你跟對我們這些汐止在地人都好,不是嗎?
furosemide wrote:
我就住在汐止旁邊的東...(恕刪)


我小時候住在東湖,後來搬到松山,最後搬到汐止,剛好碰到淹水(200~2002年)但慶幸的是我家都沒淹到。

就我認為汐止真的已經不是我剛來時候的汐止了,近五年來很少淹水,其實你們新聞看到的淹水大多都是汐止偏五堵方向淹水,汐止中興路、大同路、新台五路等主要路段都沒在淹了,所以淹水問題我到覺得還好,其實台北現在很少地方會淹水了說!

至於下雨,我認為東湖跟汐止根本沒什麼差...交通、人文氣候都差不多,可能是我住的位置偏東湖,有人說基隆平均一周有4.5天是下雨的,相較於基隆,我認為汐止降雨也還好,幾乎都是跟台北市天氣走,只有靠基隆的汐止部分才是偏基隆天氣。

至於交通...我只能說是滿差的,但是自從有一次我到中和找朋友,我才發現什麼才叫做"交通很亂"....
其實汐止路段也不算亂,因為根本沒什麼小路,大同路、新台五、中興路,跟伯爵那一條 (+樟樹灣),上下班外車流量又不大,相較於三重以及雙和的大車流量,我認為汐止算還好。

汐止算是"台北市郊區"的感覺,比三重方向更清境一些。當然,台客台妹真的很多...呵
汐止都說成這樣…該怎麼形容基隆北海岸?
台北捷運延伸到汐止;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吧?
內湖南港已經被炒作到一定程度了,十幾二十年後就會炒基隆北海岸了吧


如果有做建築或房仲業的朋友可以說說:等南港炒起來之後,汐止有什麼題材可以炒?
汐止那邊還有沒有土蛋財閥在“養”的地?

汐止的問題可能是已經開發過度了吧



基隆就不說了
北海岸的金山萬里,還有東北角的瑞芳貢寮…對很多台北人來說大概比台中、高雄、台南還要“鄉下”吧



的確很多人的「地理概念」近乎零分,除了自己的住家、工作(求學)地點之外都分不清楚



考一下的大家…全台灣唯一一個沒有工廠的鄉鎮是?
【豆瓣】http://www.douban.com/
我也絕得汐止好山好水
這麼好的地方被講成沒特色
會淹水,還不是自私自利的台北人搞的
為了基隆河截彎取直,本來大直明水路重劃區這些本來就是行水區
現在蓋豪宅給有錢人住,覺得很好笑,以前這些地根本鳥不生蛋
反正就是水道在走的,台北市逕自加高堤防,本來洪水可以滯留於彎曲河道中
宣洩不及使得中上游的汐止,七堵遭殃,政策錯誤加上台北市人自私自利築高堤防(反正台北縣的人死不完)
這也就是為何台北縣以前長期都是綠營執政,因為國民黨亂搞把資源建設都給北市,北縣長期當二等公民

住台北市的人真的要感謝汐止人幫忙檔了這麼多洪災,照理說這些洪水應該是北市自己要概括承受的
本人贊成台北縣快點升格,因為台北市太過保護自己,把自己不要的垃圾儘往外縣市倒,還想把看守所和監獄
送到汐止,這是敦親睦鄰的作法嗎?
啊!汐止不會淹水了喔???
啊!九分不再風光明媚了喔???

看來我記憶一直停在十年前....
ALIN9999 wrote:
汐止就如巨型工寮一般
天永遠灰濛濛的....
...(恕刪)

沒錯!淹不淹水不是重點。
感覺走在汐止,就像在一座工廠的感覺.....
這才是讓人觀感不好的地方。
辛苦的打字,只是為了充實資源回收桶的容量~~
多年前 , 大淹水的第二天 , 我就帶老媽去逛逛看有沒有房子可買

事實證明 , 汐止是個好地方
eddiejay1106 wrote:
不討論淹水
汐止的天氣真是讓人很度.....爛透了

真的


+1000000000000

汐止的天氣跟基隆一樣....潮濕下雨..令人受不了

至於遠,真的遠...在台北的北邊..從南部上來,還得要繞過整個台北市
我當兵的時候,都在汐止的廢棄工地打靶...........
阿桐伯沒有在賣藥啦...只會打"嘴砲"
小弟住內湖, 也常常去汐止...感覺上汐止的問題有幾點:

1. 市區沒有規劃
台北縣政府對於汐止的定位一直不是很明確, 有工業區, 有住宅區, 有科學園區, 有風景區...

但是卻都混雜在一起....

加上, 市區道路大都路小, 標示又不是很清楚, 所以很容易讓人覺得...到處都很亂


2. 以前廖學廣在的時候, 汐止的鎮長稅確實挹注了不少的公共建設經費...
比方說, 汐止和內湖相連接的山區道路, 就可以很明顯的發現, 位在汐止的山區道路品質好很多, 雙線道, 雙黃線清清楚楚, 路旁還有可以讓人休息的桌椅, 外加垃圾桶...

但是很遺憾的, 後續接手的人雖然有持續維護道路, 但是卻放縱攤販佔地為王....

要吃東西很方便, 有小吃, 有咖啡, 但是卻亂七八糟的很難看....


汐止要改善, 小弟認為要幾個階段去做:
a. 立刻要做的:

改善道路標示, 把多餘的亂七八糟的標示拆掉, 把被電線桿, 招牌遮住的標示趕快恢復


b. 第二階段要做的:

台北縣政府該要針對汐止鎮做完善的規劃, 觀光景點/行程排出來; 工業區, 住宅區, 風景區的區塊要區分出來; 如果已經混雜到沒辦法區分, 也要在文宣地圖上用色塊區分


----------------------------------------------------------------

汐止其實有不少觀光資源:
1. 翠湖 / 金龍湖 (金龍湖很可惜, 變成週為別墅區的後院)
2. 五指山風景區
3. 汐平公路/汐碇公路/汐萬公路沿線
4. 觀光步道 / 古道
5. 觀光農場

好好的規劃, 才能讓他們有能見度...

----- 回應 64樓大大 -----

汐止的淹水, 並不是因為截彎取直...因為:

1. 內湖/大直是在下游, 下游順暢了, 上游哪有淹水的道理?
2. 當初納莉淹大水, 是因為貨櫃被沖入河道, 被橋攔住所以形成擋水牆, 所以才淹回來...

回顧汐止的發展史, 除了早期的地理因素造成他淹水以外, 後期產生的問題在於幾點:
a. 河岸過渡開發 - 主事者沒有好好規劃, 導致當年貨櫃沖入河道的事情發生
b. 大約是在10年前因應建蔽率的調整, 所以一堆建商搶建... 造成現在供過於求, 以及道路規劃失去作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
以前中興路旁是空地, 當年我去住汐止的時候那裏還在蓋房子, 結果這幾年過去看過以後, 一堆大社區, 規劃的亂七八糟....

原有的主要幹道也因為周圍社區居民變多, 所以變成擁擠, 雜亂的一般道路....

這點, 很明確的就是主事者事前沒有好好規劃, 事後又沒有好好管理, 所造成的後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