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看看中國歷史,自秦漢以來,華夏族(漢人)多數對外作戰只為保護自己的農耕區域不受外族侵犯以及恢復舊有領土來證明自己之正統,如秦築長城(如果是要消滅對方為何要自我設限)、漢擊匈奴(漢初有匈奴白登之圍,漢朝受匈奴威脅甚大)、隋唐征高句麗(朝鮮半島北部為漢朝故土,隋唐想收復很自然,而且唐高宗滅高句麗後並沒有滅了新羅百濟因為南半島本來也不是漢朝故土)、唐襲突厥(唐初向突厥稱臣,太宗即位沒幾天頡利可汗就攻到長安渭水河邊)、宋抗契丹女真西廈蒙古(燕雲十六州和寧夏地區都是漢人故有領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明朱棣征蒙古(北逃的蒙古始終是明王朝的威脅,之後不久就有土木堡之變,京城險些失守)、明抗滿清(明想守山海關內,終究亡於農民軍而入滿清乘虛而入)。從邏輯上說,農耕民族征伐遊牧民族沒有明顯的利益所在,因為蒙古高原多為草原荒漠,不宜耕種。
至於中國版圖之擴大,跟漢人也沒有直接關系。西藏、蒙古、東北和臺灣,都是清朝時滿族人征服或者控制的地方。漢人現在的聚居區仍然主要是秦朝的領土,僅有東北在清朝末年有大量漢人遷入而成為漢人聚居區。
古人有雲“胡虜無百年運”,其實真正有助於中國版圖擴大的,是中華文明,古時之南越鮮卑、近日之內蒙滿清,皆是幾乎完全漢化。你說這和軍事征戰有什麼直接關系麼?
漢人真正的原罪在於遷徙所到之處屠戮原住民吧,如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向南擴張以及漢人在臺灣的活動,但這一現象恐怕不是漢人所獨有,和歐洲人在北美和澳洲的屠殺比起來真是XX比雞腿。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