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為什麼要買台灣製 ~(轉貼)

薛汀格的貓 wrote:
我買過BENQ 的筆...(恕刪)

我買過BENQ的螢幕,只用1年多就葛屁了
現在用三爽用得不錯,以後不會再買BENQ的產品
盲目的追求MIT只能說是理盲+濫情。
這幾年政府把MIT宣傳的很成功,加上台灣民眾血液裡有深深濃濃的愛呆丸基因,使得MIT在國人眼中成為品質保證。

在十年或更早之前,台灣產品品質絕對不是大家口中的模範生。

很多人傻傻的認為,只要大家多多買MIT產品,就能讓企業存活茁壯,各位也不想想台灣人口才2000多萬,這點人口能支撐起多少需求量? 每人拿兩台NB/DC/手機嗎?

韓國的三星/LG之所以成功,並不是靠著韓國人愛用國貨,韓國人口充其量也才4000多萬,而是靠著優秀的市場觀察能力及消費宣傳,使得三星/LG成為國際級的企業品牌。

就算全台灣的人都買大同,大同就能殺出一條血路打敗SONY嗎?
不可能的,企業的體質還是要靠經營者來創造。難道瑞士民眾也要呼籲瑞士國民多買勞力士嗎?
鎖定需求群眾,再打造滿足需求產品,接著利用有魅力的傳銷,這才是賺錢之道。

寫這篇文章的人頂多就是個大學生吧,眼中只有台灣....
如果台灣產品有進步我會毫不猶豫的支持...

可是看看台灣的機車產業...好像吃台灣人吃夠夠的樣子~
草本野 wrote:
盲目的追求MIT只能說是理盲+濫情。
這幾年政府把MIT宣傳的很成功,加上台灣民眾血液裡有深深濃濃的愛呆丸基因,使得MIT在國人眼中成為品質保證。
在十年或更早之前,台灣產品品質絕對不是大家口中的模範生。
很多人傻傻的認為,只要大家多多買MIT產品,就能讓企業存活茁壯,各位也不想想台灣人口才2000多萬,這點人口能支撐起多少需求量? 每人拿兩台NB/DC/手機嗎?
韓國的三星/LG之所以成功,並不是靠著韓國人愛用國貨,韓國人口充其量也才4000多萬,而是靠著優秀的市場觀察能力及消費宣傳,使得三星/LG成為國際級的企業品牌。
就算全台灣的人都買大同,大同就能殺出一條血路打敗SONY嗎?
不可能的,企業的體質還是要靠經營者來創造。難道瑞士民眾也要呼籲瑞士國民多買勞力士嗎?
鎖定需求群眾,再打造滿足需求產品,接著利用有魅力的傳銷,這才是賺錢之道。
寫這篇文章的人頂多就是個大學生吧,眼中只有台灣....


盲目與否, 是誰在認定?認定標準為何? 試問, 追求全球化是爽到誰? 犧牲了誰?

更早之前(戰後, 195X~6X), 大家眼中的品質代表MIJ也不是模範生

韓國五千萬了, 傾國之力扶持三星現代, 而我們呢, 只會抱別人大腿

我認為這個比較像是電子業相關人士寫的, 因為工作外移最嚴重, 關廠最嚴重, 外調至中國最嚴重的行業, 莫過於電子業, 才會有這樣的感觸
一個大學生? 大概只會喜歡SONY VAIO, 喜歡iPhone, 而對MIT的東西嗤之以鼻吧
~No Pain; No Gain~ ~No Cross; No Crown~ ~No Change; No Chance~
mre168 wrote:
嗯! 進口流行品牌雖...(恕刪)

哎呦喂~
别老是跟我们比,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你嘛帮帮忙,跟欧美比比啦好不唔好
芥菜2.5/油菜花3.5/小白菜3/五花肉7/这两天菜好贵
整個討論串看下來,發現大多數人都是有智慧的,不會被"台灣"這神主牌綁架

現在是全球化的年代,適者生存
台灣有能力的廠商早就放眼世界,去世界的大舞台競爭,例如巨大、ACER 等等,該淘汰的就淘汰也沒什麼好說的

看看受政府保護過度的汽車機車產業,受惠的是廠商,受害的是人民,因為保護汽車產業,我們買進口車要付高關稅&高貨物稅,賣價硬生生貴了別人許多,買不起的只好退而求其次買國產車,國產車售價合理嗎?安全嗎?各位請自己想想吧
草本野 wrote:
盲目的追求MIT只能說是理盲+濫情。
這幾年政府把MIT宣傳的很成功,加上台灣民眾血液裡有深深濃濃的愛呆丸基因,使得MIT在國人眼中成為品質保證。

在十年或更早之前,台灣產品品質絕對不是大家口中的模範生。

很多人傻傻的認為,只要大家多多買MIT產品,就能讓企業存活茁壯,各位也不想想台灣人口才2000多萬,這點人口能支撐起多少需求量? 每人拿兩台NB/DC/手機嗎?

韓國的三星/LG之所以成功,並不是靠著韓國人愛用國貨,韓國人口充其量也才4000多萬,而是靠著優秀的市場觀察能力及消費宣傳,使得三星/LG成為國際級的企業品牌。

就算全台灣的人都買大同,大同就能殺出一條血路打敗SONY嗎?
不可能的,企業的體質還是要靠經營者來創造。難道瑞士民眾也要呼籲瑞士國民多買勞力士嗎?
鎖定需求群眾,再打造滿足需求產品,接著利用有魅力的傳銷,這才是賺錢之道。

寫這篇文章的人頂多就是個大學生吧,眼中只有台灣....



中國人 你露餡啦!
HKC4225 wrote:
中國人 你露餡啦!...(恕刪)


如果我是中國人,那你也是中國人...

露餡...哇咧露哩老木...
卡繆 wrote:
盲目與否, 是誰在認定?認定標準為何? 試問, 追求全球化是爽到誰? 犧牲了誰?

更早之前(戰後, 195X~6X), 大家眼中的品質代表MIJ也不是模範生

韓國五千萬了, 傾國之力扶持三星現代, 而我們呢, 只會抱別人大腿

我認為這個比較像是電子業相關人士寫的, 因為工作外移最嚴重, 關廠最嚴重, 外調至中國最嚴重的行業, 莫過於電子業, 才會有這樣的感觸
一個大學生? 大概只會喜歡SONY VAIO, 喜歡iPhone, 而對MIT的東西嗤之以鼻吧


我只是想說,以現在世界的潮流趨勢,如果台灣品牌只想要靠台灣人愛用國貨來撐,那肯定撐不起來的。

就如同2台相同的電視機,但是一台貼SONY,一台貼大同,你會選哪一台?

品牌是需要經營的,讓大眾去認同它,不是靠國人的愛呆完之心。

另外,外移到中國的,大都是沒有品牌的代工廠或零件廠,和MIT沒什麼關係。

難道今天iPhone由台灣鴻海代工,就算是MIT嗎? 如果是的話,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哀傷。
草本野 wrote:
如果台灣品牌只想要靠台灣人愛用國貨來撐,那肯定撐不起來的...(恕刪)


愛用國貨的用意是在於,先讓國貨有生存的空間,
有國產公司獲利時,能夠研發更好的產品,進入國際。

我相信01的網友大多數是出社會的,
一件好的商品,是需要時間的累積,
不管是工程師經驗的累積或是管理者/行銷者的經驗累積。

以電視區常推的集品LCD這家公司舉例(我不是這家公司的人),
他們拿LG的面版,電視盒拿揚智的,其他模具、線路自己拉,
有自己的組裝工廠,也養活了很多人。
目標是打敗$ony(雖然是不太可能),從第一代產品,第二代產品,第三代產品,
都可以看的出一直不斷的進步(好吧,我不太清楚,請自己去電視區看討論)。
他們也想要上市上櫃,然後把產品推到國際,進入全世界,超英趕美,打敗日本鬼子,高麗棒子。

如果在第一代的時候,大家都買LG/$ony,
則集品就有可能倒閉(如某家....),
員工也就失業。

雖然集品的成功,跟他初期的C/P 值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這家也慢慢站穩腳步,經銷據點愈來愈多。

如果對品質不是那麼要求(如高階$ony),
或是與日韓牌的差異不是那麼大,
支持點國貨還是不錯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