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pid Turtle wrote:如果抱著要加強英文來...(恕刪) UCI = 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s.小小更正一下,小弟不才當年也讀過此學校. 還記得當時有一個台灣人的電機教授,他是台灣中科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某個科研院的院士(忘了是那個), 他有一次上課上到很激動的在寫黑板時突然冒了一句"丟系阿內阿",把我們那群台灣人弄得都快笑到地板上打滾了.
real4fantasy wrote:竟然BS我,真是不文...(恕刪) 1. 的確,兩個人生活絕對不是 x2 這麼簡單,而是 x 2/3.2. 版大說 : "兩個人的生活費 住宿費 各1500美金/月 會不夠嗎??" 和 最後一句 "生活費(不包括住宿)加到2000美金/月 會比較正常點"你回答 : "在美國~ 食衣住行一個月最少要五千美金以上... (斷句)房屋租金、吃喝、水、電、瓦斯、網路電話費、油錢林林總總... (斷句)如果兩個人,三千美金要包含以上,不可能。 (斷句)(還是在加州... 開玩笑 = =")"我會錯意也是難免的吧. 人家說的是一個人,你回的是兩個人.3. FYI, last time i checked, i have been living in CA for a decade. 我想我說的會比你有公信力吧.4. 正常來說,(過生活)一個人一個月一千美金在加州就可以過的不錯(不包括房租),我所謂的不錯是,周末去外面吃兩三次,其他在家煮來吃,一個月出去旅遊一次(不要太遠,開車到的了的地方).5. 買車其實買二手日本車就可以了,保險費還會比較便宜,維修也是會便宜很多. 版主去carmax買就可以了,carmax的商譽是不錯的.-----------------------------------------------------------------------------------最後,我是對事不對人,我只是覺得你給的很多資料,都不是正確的,請你在發言前可以先做做功課先嗎?
StefanL wrote:這篇文章有點老......(恕刪) 主要是看你怎麼住跟零用錢怎麼控制水電瓦斯電視電話手機雜費 一個月$500絕對夠了就算每天中餐晚餐外食 兩個人$20一餐也夠了 $20x2x30=$1200加上車子保費保養油錢 算$500好了這樣也還不到$2500..就算要拿一筆錢來買新車 $20000的Corolla或是$45000的BMW 3系列..都是車不是嗎住$1700的2 bedrooms apartment或是花$600跟人家分租一個房間 這就差了$1100零用也是 要花多花少 只有你自己能控制 一樣是牛仔褲 可以花$20買一件Levis也可以花$120買Lucky Brand..真的省的話 兩個人不到$3000一個月也可以過 愛花錢的話$5000一個月也還是不夠
hi樓主~我目前定居南加 在美國也8個年頭了相信我 一個人一個月生活費(不包含房租) $1,000鎂比上不足比下絕對綽綽有餘,況且你還只是學生其他幾位熱心的版友也分析過了 重點就是看你怎麼花錢囉有問題歡迎pm我~在美國的好處就是美國時間多吧
澳撕丁 wrote:美國花費並沒有你想像那麼高我在NYC 分祖雅房 開一部日本車 有自己的車位一個月兩千美金 已經過得很寬裕===我也滿常外食 最近準備買房子如果你要去曼哈頓 租一個有DOORMAN的公寓 每月當然五千以上不過 我是不會讓我小孩 去紐約加州 這兩地念書 加州的所得與消費, 幾乎都是中西部州的二倍當然紐約也一樣 到產石油的德州, 似乎比較便宜, 而且州政府有錢
waynechao wrote:如果兩個地方都貴,就待星洲啦而且在星國還要讀三年polytechnics才能申請大學。。。 Poly成績好的話,或許有機會申請NUS/NTU/SMU等等,也是一流的國際大學啊!成績普普, 試試SIM 或是 PSB, 也可以念得到英國/澳洲的大學文憑.澳洲的James Cook University在新加坡也有分校.再不然, 在馬來西亞也有澳洲大學的分校 (是正式的分校campus,不是合作機構).我記得是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我的一位同事的女兒就是Poly畢業,去馬來西亞讀了兩年,取得BA of IT.除非你就是想去另一個國家邊玩邊讀,那就另當別論.否則, 要正式的澳洲大學文憑,在新加坡就能念了.
waynechao wrote:由於有永久拘留權,兵役單寄來了,然後申請poly沒有拿到我要的系,如果不讀就要去當兵,所以計畫去加州,不行的話就在新加坡念完poly, 看要不要當新加坡兵摟 純好奇問一下, 兵單來了,現在還來得及選擇要不要當兵嗎?據我所知,不當兵的話, 16歲以前就必須放棄PR,你待到現在,應該由不得你說要不要當兵吧 ?當然,如果你的想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就是 "勞跑",以後不回新加坡,那就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