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這樣的房子要花多少錢呢?

09101 wrote:
我家附近 很多這樣...(恕刪)


個人認為
如果室內裝潢超過100萬以上,失敗!
個人較嚮往的是,直接拆模不作任何水泥粉光
在擺個較具現代時尚的傢俱,那種既現代又原始的衝擊
我很喜歡那種感覺
如有機會應可去那些剛拆完模的建築物
感受一下混凝土原始的力量

小弟回文可能很衝,但無惡意
只是想表達出內心對台灣建築的不滿
線上建築業相關的朋友還真多. 建築業的問題好像每一陣子就會被拿出來檢討一番, 然後就不了了之.

台灣的建築業就是這樣子嚕, 社會整體素質沒有到一個水準, 要新人出頭, 要業主有心, 要營造廠有良心, 難啦.

要有好建築, 先要有足夠的美學薰陶, 基本上一堆政治人物, 公眾人物, 甚至演藝圈人士都沒有什麼美學概念了, 整天新聞媒體報導就是一些沒有半點美學的東西, 整個社會那來的美學薰陶? 台北市這個首善之都, 美術館一個月有多少人參觀? 又有展出什麼好看的藝術品? 以前還在文化唸建築的時候還會一個月跑美術館兩三次, 去享受那個空間的開闊感以及人少的悠閒自在感覺, 就是因為沒人去, 冷冷清清地, 不會有任何擁擠與匆忙的壓力, 所以感覺很舒服.

我不是說美術館設計地很好, 我一向就是討厭那種玩形玩過頭的, 所以我也不是很喜歡美術館, 同理可證, 我也不是很欣賞某大極力推薦的黃聲遠建築師的作品. 這是美學的認知, 所以也沒有什麼好爭辯的. 我認為建築物的形狀就是應該要適合他的角色與定位, 家居建物就是應該要線條顏色柔和溫暖, 公眾建築物就是應該大方穩重. 簡單的線條與量體就可以處理的, 太過複雜的線條與量體只是顯示出功力淺薄, 所以需要很多花招來掩飾能力的不足. 這個道理很簡單, 偉大的建築物都是這樣子的, 簡單的線條, 但是有憾人的能量. 家居建築物可以有多一點變化, 但也只是顯示出體貼使用者, 並不是做花俏.

台灣的建築, 尤其是家居建築, 一直沒有辦法跳脫 "販厝" 的狀況, 除了建築師與業者只是為了要賺錢的心態, 再來就是我們的素質沒有到一個程度, 沒有人去質疑 "家居生活的模式". 家居建築的空間, 反映出了一個家庭的使用者是怎樣過日子, 空間與空間的聯繫, 動線貫穿的方式, 空間大小的配置, 都可以看出來這一家人是怎樣過日子. 全台灣的家居建築的平面空間設計不脫那幾種基本模式. 真的所有在台灣居住的人生活模式都差不多嗎? 不是的. 但是為什麼大家都這樣子過日子, 使用家居建築呢? 因為根本沒有意識到, 或許也就認為大家都住這樣子的房子, 所以我也跟著住. 台北市有比較好嗎? 也沒有, 不是嗎.

有大大說想要看到三合院四合院出現在鄉間田野, 嗯, 我還真的是蠻贊同這個理念, 只是說, 鄉村家戶人口減少, 三合院住不了多少人, 祇是浪費空間而已, 也就是說, 三合院四合院需要 "現代化", 畢竟空間是拿來用, 不是拿來積灰塵. 如果蓋了一個三合院只有阿伯一個人住或是一對老夫婦住, 每天還要打掃一堆沒人住的地方, 那就是整她們.

講了這麼多, 也只是感慨, 台灣人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夠體會到, 家, 房子, 是拿來 "住" 的, "用" 的, 不是拿來 "遮風躲雨" 用的.
人生?大哉問!
我從事建築15年了,讀建築(非土木)但並沒有往設計的路走,而是走營造方向,
我相信大多數的建築人都希望能設計、建造出屬於自己風格或具有特色的建築,
每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期待,但在現今環境是很難的..理想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現在持續高漲的材料成本,業主及營造商的成本利潤問題,使整個建築業的環
境更是大不如前,房價是比以前高,但是營造商的利潤卻不比以往,很多上市上
櫃的營造商甚至需要賠錢去接一些案子,以維持公司基本的營運需要...
建築人不是沒有理想,是不得已...

想要自己蓋一棟房子,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需求及能力,縱使有很漂亮的設計
卻沒有能力去支付建築費用及後續管理費用,且不符合自己實際需求的話,這樣
的設計對屋主來說就不合適,很多人都想要游泳池,但是水費、消毒、清潔費、
過濾設備甚至加溫設備都是一筆支出...偌大的室內坪數,花園造景,可都是需要
體力及時間的,懶人就絕對不合適,除非你家有錢或有外傭...

個人也是喜好簡約的設計,不要有太多的裝飾,以光影的表現來型造整個空間,
沉穩兄說的拆模後的建築物混凝土外觀,應是指夾板模或是清水模吧,普通模板
拆模之後的樣子可沒好看到哪裡去勒,清水模要做得好,施工過程要注意的可是
很多,以實踐大學或是十三行博物館的清水模來說(很多MV及偶像劇裡會出現),
就做過很多後續處理才有今天這樣的外觀,填補、上色、處理色差、防水、撥水
處理,還有最害怕的混凝土吐鹼問題及缺少表面飾材所帶來的混凝土風化問題要
預先處理,實際的費用比之一般的牆面飾材並不會便宜到哪去。去除上述問題後
,清水模的確是個蠻好的設計,木頭、塑膠、金屬都可以很好的搭配...

裝潢費用並不足以代表一個設計案的成功與否,而是應視其設計風格及需要來衡
量,如果拿北歐的簡約風格來說,即便是室內沒有華麗的飾材,但具有設計感的
家具、燈飾卻可能所費不貲...

我去過朋友親戚的一間私人鄉村渡假屋,說是渡假屋卻是一間鋼架結構覆以木質
LOOK金屬板材的房子,也可以稱之為鐵皮屋啦,比之一般鐵皮屋還要精緻一點
,土地面積約100坪,2層樓建坪共約50坪,四房兩廳三衛,前面有小河後面有
山坡,山坡上面茶樹多,小河裡面魚兒多,小河有攔水壩,水深約150CM夏天
就是天然游泳池,聽說土地加房子不到250萬,沒有非常好的設計,卻是讓人放
鬆的地方,在屋主的心裡,能與家人徜徉在鄉間的優閒,與三五好友在庭院烤肉
喝啤酒泡茶看星星聽著流水聲,這房子雖然不豪華,但對屋主來說卻擁有無可取
代的價值,對他來說這就是個好房子....
沉穩 wrote:
個人認為如果室內裝潢...(恕刪)

您喜歡的是簡單又有內涵的那種感覺XDDD

是小弟的話小弟喜歡高科技感的房子
請勿購買韓國品牌,買伊索比亞的產品人家還會和您說謝謝,買韓國產品他們只會笑你笨再桶你一刀
to: Rhisiart

我也沒有刻意要堆崇某位建築師拉....

只是有大大提到宜蘭.....

我只是覺得黃建築師做設計的態度等等....不錯...跟那種唯利是圖的建築師比起來..

而建築的空間品質才是建築的重點....形式到就是其次

像 zaha 會是gary 等做free form的建築師...說實在他們跟最近遠東建築獎得獎的那個年輕人

我倒還還覺得那位年輕人的所做的free form 我到還比較欣賞....因為他的form是有他的原因的
佛貝魯男爵 wrote:
其實小弟很好奇......(恕刪)


我對台灣的建築業較不熟悉 但感覺上是台灣建築業的遊戲規則已被破壞 (或者說根本沒有遊戲規則)
以美國為例 營造廠跟建築師是對立的. 建築師根本無權在現場指揮工人, (全能住宅改造王只是電視節目)
但建築師普遍受予的設計時間長 相對圖面品質高 大部分的details都畫出來了 房子蓋起來問題就減少許多
建築師不需要常常到現場大小聲(也不敢啦) 反而常常被營造廠的人嫌圖畫的不清楚. 以前在台灣工作時 圖面還會標示"現場決定"這一類的notes. 這在美國是不被接受的.

佛貝魯男爵兄提到大家都要當建築師沒人會砌磚 我不知如何回答這問題
這是一種分工 建築師知道磚用什麼顏色合適 何處要有伸縮縫 工人以他熟練的技巧完成工程
問題就可能是建築師細部施工知識不足 沒有足夠的資訊給工人 而工人的自我要求低 不願接受新觀念的細部施工

我想各位都是對台灣的建築很有心才會踴躍發言 建築要進步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
KrisC wrote:
我從事建築15年了,...(恕刪)



的確是

很多人喜歡清水模的感覺.但忽略了它的施工難處及後續保養問題

除了組立模板的功力和灌漿的嚴謹

事實上它的混凝土應該在混凝土廠預拌時就要加入防水劑.少了這個步驟清水必定失敗

再來聊"輕結構建築"這是最自然環保的工法

可回收的[鋼材]搭配自然不上漆的[木材]再以天然[石材]點綴是完美的建築

可是可能會被傳統觀念的業主認為是.[粗糙][隔音差][沒價值]的批評

小弟的這棟建築本來也是打算以上述的工法施作.但有後續的[商業考量].如銀行的[鑑價核貸]

最後還是以傳統的RC工法建造

對於想玩"自建"的朋友

小弟的建議是.先去一趟[誠品書店]

看看什麼是與國際接軌的[住宅建築].再來思考如何規劃自己的住宅

很高興01板上有這麼多熱愛建築的人

或許我們應該再開個主題.深入探討[現代建築]及[後現代建築]

也可以讓不是相關科系的先進朋友了解我們建築人談的是什麼







想問個問題

很多人批評建築風格如何如何時
應該如何如何時

可是
自己要買房子的時候
真的會住這種房子嗎

因為這種房子 維修 與整理 都要花不少心思
看來要定期大掃除

大家都砲轟的那種台灣爛爛建築風格 ...四方型的水泥建築 毫無特色 包含我家也是
反而是最好整理的.......
成本也最少

一個思考自家的農舍該如何蓋的人

09101 wrote:
大家都砲轟的那種台灣爛爛建築風格 ...四方型的水泥建築 毫無特色 包含我家也是
反而是最好整理的.......
成本也最少



其實建築的美醜沒有絕對的問題.而是喜好

但是一些基本的要素在台灣就沒做好

各種花樣的鐵窗.冷氣機設置不當.管線外露.遮陽罩.頂樓加蓋等等..........

這些都是看的見的都市毒瘤

這些除了是政府的管理不當.最大問題就是建築師了

好的規劃就不會延伸出這些問題

成本是低了......

但對於國家形象.確是幾十年甚至百年的傷害........




cp685t wrote:
sorry我沒把情況...(恕刪)


小弟建議你有空去誠品書店看一下外國參考書籍

對未來自建會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法規施工還是交給專業

找建築師或營造廠可以先看他過去的作品

這樣大概心裡有個底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