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工資喊漲 台商吃不消

在大陸的商人那麼多又不只有台灣人.
台灣商人怎麼問題那麼多啊?

chudwu wrote:
台商留才 明年恐得調...(恕刪)


繼續移阿

有的廠近的跑到越南

遠的墨西哥巴西都有


14060m wrote:
在大陸的商人那麼多又不只有台灣人.
台灣商人怎麼問題那麼多啊?


在大陸 台商是小器出了名的
給的薪資也是最低的
開的又是那種半小不大的公司
人家又不是傻子外面的選擇那麼多
你給的工資低當然要跳槽啊
只有台灣的工人沒啥選擇才會一直忍著

異鄉苦工 wrote:
在大陸 台商是小器...(恕刪)


問題不在市場規模。

台灣如今產業失調和普遍低薪,是政商聯合的成果。「促產條例」甚至允許企業只要總部(接單業務或研發)待在台灣,就算其餘中下層(製造、運輸)於外國設廠,就能抵營利事業所得稅;2010年修法後政府甚至開放補助企業包含「人才培養」、「機械設備」、「水油電訊」、「原料採購」的優惠,只差不能「代付薪資」而已。

從1960年代養成的貪婪大怪獸,終於全體進入執政高層,可以任意玩法弄法了。

金融海嘯時,工商團體還趁時機攻城掠地,當時開的價碼之高,誇張的要命:

1.營所稅、綜所稅合一
2.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增百分之十營所稅規定
3.營所稅、綜合稅稅率降至百分之二十以下
4.取消最低稅負制
5.贊成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並對企業研發、人才培訓進行配套補助
6.遺產稅降至百分之十以下
7.降低貨物稅

以上。
要馬是已經做的,要馬是未來4年會做的,其他包含奢持稅由分區制最後撤銷。

全國50萬企業從條例中(不計營所稅下降)至少已經得到每年440億元的減免。

若再加上目前營利所得稅降至17%,光減稅就獲利1100億元;相對基本時薪調到103元,企業總支出增加300億元,根本小巫見大巫。

一手同意政府調薪,一手要政府修法,來來回回倒賺近2000億(尚不計薪資補貼)。

政府對企業這麼好,你還不創業嗎


稅基流失的結果,就是挖東牆補西牆。從企業與富人那裡減的稅,就從受薪階級裡面扣,不夠的就繼續舉債

受雇階級負擔產額拉高,生活困苦因此降低消費。企業看不到錢景,就再威脅政府出走,政府為贏得下次選舉,再修法送錢,此來此往,貧富拉大、財政崩潰,台灣再見。

至於政商團體怎麼操控薪資停滯,方法還一大堆。例如增加工會成立門檻、轉進使工會崩解、倡議派遣工、有漏洞的勞基法........


政府部門認為減稅有助於經濟發展,但這項政策是基於擴大企業競爭力(出口或引入外資),創造獲利增加稅收並拉高就業率與薪資的美好願景。

這在開發中國家還行得通,在已開發國家是自尋死路。

高耗能與汙染的外資是這項政策最大的擁護者,但台灣設廠成本與輿論民情早不同以往(1960-1990),又有更省成本的中國、東南亞、東歐、印度、南美,誰會願意來台投資?

這項減稅政策只是巧立名目的遮羞布,擴大本土企業優惠罷了。

老實說,我們台灣遍布著一大堆無效益(看財報),吃人民奶水還到頭來威脅的企業。

只要人民憤怒的要政府抽優惠銀根,大概死傷遍野......

企業租稅負擔率(佔GDP比重):

台灣:11.9%
新加坡:13.4%
日本:17.3%
美國:19.5%
南韓:20.7%
法國:27.1%
加拿大:27.6%
英國:28.9%
瑞典:34.8%

家有橫產的朋友們,趕快開公司壓榨政府和百姓吧!

另外依照台灣的年產額計算,20年來我們上漲了6成,計算基本薪資,至少須調至26000元。不只令勞工得以生活、政府之支出(建設、健保、勞保.....)能夠維續。

最重點-----內需產業(企業)得以成長!!!!!

但政府不在我們手上,在財閥手上。就算今天薪資調整,依然會利用稅金減免賺回來,這不是什麼市場經濟,只是人治社會而已。

至於這些財閥(大型重工、高科技)稅率如何.......平均不到10%

台積電甚至創造出獲利934億,繳交稅金2億元的紀錄,稅率是0.214%


你有沒有想投胎

台灣如果一直走代工這條路線,不願意花費心力去研發經營自我品牌..

那這輩子只能注定當個遊牧民族,代工就是只能賺些微的毛利率,如果這東西非常多間都能代工,那就只能削價競爭,砍的血流成河,賺的錢又更少了..

能直接節省成本的就是工資,所以哪裡有便宜的工資就往哪裡移是一定的,大陸工資一直漲,當漲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台商只能選擇外移別無他法..

現在是大陸,接下來會移往越南,在過去就是非洲,南極北極都有可能..
中國本身就是個大市場,再說內陸工資較低,遷往內陸。
rightdown wrote:
問題不在市場規模。台...(恕刪)


問題不在市場規模。

台灣如今產業失調和普遍低薪,是政商聯合的成果。「促產條例」甚至允許企業只要總部(接單業務或研發)待在台灣,就算其餘中下層(製造、運輸)於外國設廠,就能抵營利事業所得稅;2010年修法後政府甚至開放補助企業包含「人才培養」、「機械設備」、「水油電訊」、「原料採購」的優惠,只差不能「代付薪資」而已。

從1960年代養成的貪婪大怪獸,終於全體進入執政高層,可以任意玩法弄法了。

金融海嘯時,工商團體還趁時機攻城掠地,當時開的價碼之高,誇張的要命:

1.營所稅、綜所稅合一
2.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增百分之十營所稅規定
3.營所稅、綜合稅稅率降至百分之二十以下
4.取消最低稅負制
5.贊成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並對企業研發、人才培訓進行配套補助
6.遺產稅降至百分之十以下
7.降低貨物稅

以上。
要馬是已經做的,要馬是未來4年會做的,其他包含奢持稅由分區制最後撤銷。

全國50萬企業從條例中(不計營所稅下降)至少已經得到每年440億元的減免。

若再加上目前營利所得稅降至17%,光減稅就獲利1100億元;相對基本時薪調到103元,企業總支出增加300億元,根本小巫見大巫。

一手同意政府調薪,一手要政府修法,來來回回倒賺近2000億(尚不計薪資補貼)。

政府對企業這麼好,你還不創業嗎


稅基流失的結果,就是挖東牆補西牆。從企業與富人那裡減的稅,就從受薪階級裡面扣,不夠的就繼續舉債

受雇階級負擔產額拉高,生活困苦因此降低消費。企業看不到錢景,就再威脅政府出走,政府為贏得下次選舉,再修法送錢,此來此往,貧富拉大、財政崩潰,台灣再見。

至於政商團體怎麼操控薪資停滯,方法還一大堆。例如增加工會成立門檻、轉進使工會崩解、倡議派遣工、有漏洞的勞基法........

政府部門認為減稅有助於經濟發展,但這項政策是基於擴大企業競爭力(出口或引入外資),創造獲利增加稅收並拉高就業率與薪資的美好願景。

這在開發中國家還行得通,在已開發國家是自尋死路。

高耗能與汙染的外資是這項政策最大的擁護者,但台灣設廠成本與輿論民情早不同以往(1960-1990),又有更省成本的中國、東南亞、東歐、印度、南美,誰會願意來台投資?

這項減稅政策只是巧立名目的遮羞布,擴大本土企業優惠罷了。

老實說,我們台灣遍布著一大堆無效益(看財報),吃人民奶水還到頭來威脅的企業。

只要人民憤怒的要政府抽優惠銀根,大概死傷遍野......

企業租稅負擔率(佔GDP比重):

台灣:11.9%
新加坡:13.4%
日本:17.3%
美國:19.5%
南韓:20.7%
法國:27.1%
加拿大:27.6%
英國:28.9%
瑞典:34.8%

家有橫產的朋友們,趕快開公司壓榨政府和百姓吧!

另外依照台灣的年產額計算,20年來我們上漲了6成,計算基本薪資,至少須調至26000元。不只令勞工得以生活、政府之支出(建設、健保、勞保.....)能夠維續。

最重點-----內需產業(企業)得以成長!!!!!

但政府不在我們手上,在財閥手上。就算今天薪資調整,依然會利用稅金減免賺回來,這不是什麼市場經濟,只是人治社會而已。

至於這些財閥(大型重工、高科技)稅率如何.......平均不到10%

台積電甚至創造出獲利934億,繳交稅金2億元的紀錄,稅率是0.214%

============================================
這篇寫的非常的好

有收藏的價值

當然謝謝大大努力分析讓大家都瞭解現況

Gloria Jean's Coffee wrote:
問題不在市場規模。台...(恕刪)


別跟的104聞雞起舞
按我經歷的,工廠普工也才2000~2500之間,看你是計件還是時薪
專櫃,餐廳服務員,賣手機等等的也差不多是落在那
另外,我常注意他們這邊的求職節目
如職來職往和非你莫屬
就我看一般本科畢業在上海,北京起薪也是落在3000~3500之間
陸資企業想要過7000門檻也是要5年後,職位落在理級已上,過萬的只有在外資,而且也是最少要10年,不然你是特殊的職業類別,如IT工程師之類的,不然除非你有關係,總歸一句話,在大陸本科生起薪要超過台灣不是不可能,但絕對不是現在
~新生代台勞工~
苦力台勞 wrote:
就我看一般本科畢業在上海,北京起薪也是落在3000~3500之間
陸資企業想要過7000門檻也是要5年後,職位落在理級已上,過萬的只有在外資,而且也是最少要10年,不然你是特殊的職業類別,如IT工程師之類的,不然除非你有關係,總歸一句話,在大陸本科生起薪要超過台灣不是不可能,但絕對不是現在
...(恕刪)


這是真的嗎.....

我去年待中國公司..我們公司開給畢業生菜鳥..一萬一個月..不含獎金..獎金好好幹一年10UP

以上單位都是人民幣~~

看專業不同科系不同...起薪很多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