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今產業失調和普遍低薪,是政商聯合的成果。「促產條例」甚至允許企業只要總部(接單業務或研發)待在台灣,就算其餘中下層(製造、運輸)於外國設廠,就能抵營利事業所得稅;2010年修法後政府甚至開放補助企業包含「人才培養」、「機械設備」、「水油電訊」、「原料採購」的優惠,只差不能「代付薪資」而已。
從1960年代養成的貪婪大怪獸,終於全體進入執政高層,可以任意玩法弄法了。
金融海嘯時,工商團體還趁時機攻城掠地,當時開的價碼之高,誇張的要命:
1.營所稅、綜所稅合一
2.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增百分之十營所稅規定
3.營所稅、綜合稅稅率降至百分之二十以下
4.取消最低稅負制
5.贊成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並對企業研發、人才培訓進行配套補助
6.遺產稅降至百分之十以下
7.降低貨物稅
以上。
要馬是已經做的,要馬是未來4年會做的,其他包含奢持稅由分區制最後撤銷。
全國50萬企業從條例中(不計營所稅下降)至少已經得到每年440億元的減免。
若再加上目前營利所得稅降至17%,光減稅就獲利1100億元;相對基本時薪調到103元,企業總支出增加300億元,根本小巫見大巫。
一手同意政府調薪,一手要政府修法,來來回回倒賺近2000億(尚不計薪資補貼)。
政府對企業這麼好,你還不創業嗎

稅基流失的結果,就是挖東牆補西牆。從企業與富人那裡減的稅,就從受薪階級裡面扣,不夠的就繼續舉債

受雇階級負擔產額拉高,生活困苦因此降低消費。企業看不到錢景,就再威脅政府出走,政府為贏得下次選舉,再修法送錢,此來此往,貧富拉大、財政崩潰,台灣再見。
至於政商團體怎麼操控薪資停滯,方法還一大堆。例如增加工會成立門檻、轉進使工會崩解、倡議派遣工、有漏洞的勞基法........
政府部門認為減稅有助於經濟發展,但這項政策是基於擴大企業競爭力(出口或引入外資),創造獲利增加稅收並拉高就業率與薪資的美好願景。
這在開發中國家還行得通,在已開發國家是自尋死路。
高耗能與汙染的外資是這項政策最大的擁護者,但台灣設廠成本與輿論民情早不同以往(1960-1990),又有更省成本的中國、東南亞、東歐、印度、南美,誰會願意來台投資?
這項減稅政策只是巧立名目的遮羞布,擴大本土企業優惠罷了。
老實說,我們台灣遍布著一大堆無效益(看財報),吃人民奶水還到頭來威脅的企業。
只要人民憤怒的要政府抽優惠銀根,大概死傷遍野......
企業租稅負擔率(佔GDP比重):
台灣:11.9%
新加坡:13.4%
日本:17.3%
美國:19.5%
南韓:20.7%
法國:27.1%
加拿大:27.6%
英國:28.9%
瑞典:34.8%
家有橫產的朋友們,趕快開公司壓榨政府和百姓吧!

另外依照台灣的年產額計算,20年來我們上漲了6成,計算基本薪資,至少須調至26000元。不只令勞工得以生活、政府之支出(建設、健保、勞保.....)能夠維續。
最重點-----內需產業(企業)得以成長!!!!!
但政府不在我們手上,在財閥手上。就算今天薪資調整,依然會利用稅金減免賺回來,這不是什麼市場經濟,只是人治社會而已。
至於這些財閥(大型重工、高科技)稅率如何.......平均不到10%
台積電甚至創造出獲利934億,繳交稅金2億元的紀錄,稅率是0.214%

你有沒有想投胎

rightdown wrote:
問題不在市場規模。台...(恕刪)
問題不在市場規模。
台灣如今產業失調和普遍低薪,是政商聯合的成果。「促產條例」甚至允許企業只要總部(接單業務或研發)待在台灣,就算其餘中下層(製造、運輸)於外國設廠,就能抵營利事業所得稅;2010年修法後政府甚至開放補助企業包含「人才培養」、「機械設備」、「水油電訊」、「原料採購」的優惠,只差不能「代付薪資」而已。
從1960年代養成的貪婪大怪獸,終於全體進入執政高層,可以任意玩法弄法了。
金融海嘯時,工商團體還趁時機攻城掠地,當時開的價碼之高,誇張的要命:
1.營所稅、綜所稅合一
2.取消未分配盈餘加增百分之十營所稅規定
3.營所稅、綜合稅稅率降至百分之二十以下
4.取消最低稅負制
5.贊成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並對企業研發、人才培訓進行配套補助
6.遺產稅降至百分之十以下
7.降低貨物稅
以上。
要馬是已經做的,要馬是未來4年會做的,其他包含奢持稅由分區制最後撤銷。
全國50萬企業從條例中(不計營所稅下降)至少已經得到每年440億元的減免。
若再加上目前營利所得稅降至17%,光減稅就獲利1100億元;相對基本時薪調到103元,企業總支出增加300億元,根本小巫見大巫。
一手同意政府調薪,一手要政府修法,來來回回倒賺近2000億(尚不計薪資補貼)。
政府對企業這麼好,你還不創業嗎
稅基流失的結果,就是挖東牆補西牆。從企業與富人那裡減的稅,就從受薪階級裡面扣,不夠的就繼續舉債
受雇階級負擔產額拉高,生活困苦因此降低消費。企業看不到錢景,就再威脅政府出走,政府為贏得下次選舉,再修法送錢,此來此往,貧富拉大、財政崩潰,台灣再見。
至於政商團體怎麼操控薪資停滯,方法還一大堆。例如增加工會成立門檻、轉進使工會崩解、倡議派遣工、有漏洞的勞基法........
政府部門認為減稅有助於經濟發展,但這項政策是基於擴大企業競爭力(出口或引入外資),創造獲利增加稅收並拉高就業率與薪資的美好願景。
這在開發中國家還行得通,在已開發國家是自尋死路。
高耗能與汙染的外資是這項政策最大的擁護者,但台灣設廠成本與輿論民情早不同以往(1960-1990),又有更省成本的中國、東南亞、東歐、印度、南美,誰會願意來台投資?
這項減稅政策只是巧立名目的遮羞布,擴大本土企業優惠罷了。
老實說,我們台灣遍布著一大堆無效益(看財報),吃人民奶水還到頭來威脅的企業。
只要人民憤怒的要政府抽優惠銀根,大概死傷遍野......
企業租稅負擔率(佔GDP比重):
台灣:11.9%
新加坡:13.4%
日本:17.3%
美國:19.5%
南韓:20.7%
法國:27.1%
加拿大:27.6%
英國:28.9%
瑞典:34.8%
家有橫產的朋友們,趕快開公司壓榨政府和百姓吧!
另外依照台灣的年產額計算,20年來我們上漲了6成,計算基本薪資,至少須調至26000元。不只令勞工得以生活、政府之支出(建設、健保、勞保.....)能夠維續。
最重點-----內需產業(企業)得以成長!!!!!
但政府不在我們手上,在財閥手上。就算今天薪資調整,依然會利用稅金減免賺回來,這不是什麼市場經濟,只是人治社會而已。
至於這些財閥(大型重工、高科技)稅率如何.......平均不到10%
台積電甚至創造出獲利934億,繳交稅金2億元的紀錄,稅率是0.214%
============================================
這篇寫的非常的好
有收藏的價值
當然謝謝大大努力分析讓大家都瞭解現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