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的公民教育

20年前
很多人覺得行動不方便的人就待在家裡 少出來麻煩別人
現在無障礙設施已是常態
10年前
有些人覺得同性戀就自己晚上到新公園解決就好
現在歐巴還想承認同性婚姻
此外 有些比較先進的機場還有專用設施供不同信仰的人使用
我的意思是
某些族群的人在生活上遇到了不方便
不管原因是出於心理 生理 還是文化上的
我們第一個想的怎麼不是"如何在合理的範圍之內解決他們的不便"
而是反過來質疑別人的信仰 飲食習慣或生活方式?
小時候我也在便利商店打工過
那時候很少有食品標示什麼素食 蛋奶素的
所以常常有歐巴桑拿東西來問我"這個吃素的人可以吃嗎?"
他們有的不識字 有的因為字太小看不清楚
難道這些人不靠別人幫忙
就沒有"拒絕吃到自己不想吃的東西"的權利嗎?
何況有些食品添加物是葷是素
沒一點相關知識的人根本判斷不出來
食用油是葷是素?卵磷脂是葷是素?阿拉伯膠是葷是素?
現在會標示蛋奶素的食品比較多了
不能說不是一種進步
樓主的例子雖然不知道是廠商明明標示了蒜泥 樓主沒發現
還是廠商根本就沒有標示清楚(很多食品的調味包或醬汁 常常用"調味料"三字呼弄過去...)
但是既然有讓人誤食的可能
希望廠商改進到底有什麼不對?
台灣吃素的人口也不少了吧
希望廠商能夠多一份體貼 這樣的要求很過分嗎?
(某些回教徒比較多的國家 菜單上不也要註明含不含豬肉?)
小時候看玩具總動員1
巴斯的CM下方還打上一排字 Caution:Not a flying toy!
那時候覺得好笑 美國人有那麼笨嗎?連這個也要註明?
現在再想想就知道
我們的消費者意識到底差了人家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