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最強的武將跟軍師是?


ppetter wrote:
就像老共把國民黨部隊收編再消耗掉一樣.
若把這40萬軍推去當打其他5國的前鋒,應該也很好用....(恕刪)


不少人罵白起,但是他的確是戰神。

當時秦國軍隊也不過就是40萬,你願意要餵飽武裝40萬昨天還跟你殺紅了眼的壯丁,不怕你一喊"衝啊",他原地轉身和你的敵人一起向你衝過來?

放了? 40萬壯丁回趙國,吃飽拿起武器直接回頭,只怕過兩個月還得再打一仗。

分散到秦國各處? 過兩個月就到處有恐怖分子了,要亂好幾年。

砍手? 那還有另一隻手可以和秦國為敵或是為趙國從事生產,砍手砍腳? 40萬人秦軍只怕會砍到手軟,還不如挖個大坑通通丟進去。

我常想,坑殺趙軍一事,如果是你我在同樣的位置,搞不好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新古蘭森 wrote:
島津縣長、德川家龜縣...(恕刪)


以同時代來說
豐臣秀吉率一眾菁英武將攻打朝鮮
朝鮮向明求援

而當時明的國力已經開始衰微
卻還是讓日軍吃鱉......

所以以軍事才華來說
日本戰國的武將在春秋戰國恐怕吃不開......
不同意見,秦國亡其他六國也非拿一城殺一 城軍隊,項羽也坑殺秦軍,最後勝利者也不是他,南京大屠殺,也沒使日本軍隊,後期戰爭順利
賈誼過秦論就寫秦問題就在於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Kanyil wrote:
不少人罵白起,但是他的確是戰神。

當時秦國軍隊也不過就是40萬,你願意要餵飽武裝40萬昨天還跟你殺紅了眼的壯丁,不怕你一喊"衝啊",他原地轉身和你的敵人一起向你衝過來?


你們怎麼都把呂不韋給忘了,呂不韋能文能武,

當相邦時,能治國,又能帶秦軍打敗聯軍攻秦.,滅了周室...

又扶植秦始皇登上王位,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

kantinger wrote:
賈誼過秦論就寫秦問題...(恕刪)


話說孔夫子為何沒被重用,
是因為仁義真的不適用於富國強兵, 還是成效太慢而已?

ppetter wrote:
話說孔夫子為何沒被重...(恕刪)


馬上打天下但不可馬上治天下
治天下就要用仁義
秦就一明顯的例子
TimSmith wrote:
你們怎麼都把呂不韋給忘了,呂不韋能文能武,

當相邦時,能治國,又能帶秦軍打敗聯軍攻秦.,滅了周室...

又扶植秦始皇登上王位,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恕刪)


除了帶兵以外(記得聯軍攻琴主將另有其人),我完全同意,但是呂不韋既不是武將,也不是軍師。我覺得他扮演的是比較像是諸葛亮張昭的腳色,宰相也好,國師也好,主要是主掌經濟內政,從根本方面增加國力。

呂不韋對於秦國所作的第二次改革,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

只不過最後功高震主,和商鞅同一個下場...
kantinger wrote:
馬上打天下但不可馬上治天下
治天下就要用仁義
秦就一明顯的例子


仁義兩字極端主觀,因人而異,要用於治國純屬扯淡,中國五千年文化,有誰能完全做到? 放眼全世界,有哪一個文化能做得到?

秦國之所以滅亡,不是因為儒家所稱的暴政,而是和大多後來的朝代滅亡的問題一樣,經濟問題、內臣奪權、及王位繼承問題,偏偏秦朝才一代,根基不深,就所有問題都同時碰到了。

ppetter wrote:
話說孔夫子為何沒被重用,
是因為仁義真的不適用於富國強兵, 還是成效太慢而已?...(恕刪)


大争之世,用人唯才。仁義、王道,皆虛幻之說,不切實際。盛世愚民尚可,與亂世富國強兵之道冰炭不可同器也。儒家雖然有些道理,但是太過迂腐,那個年代百家爭鳴,哪一個君主不是求才若渴。如果真能富國強兵,孔孟之說早就被重用了,就是因為太學術、太理想化,才會周遊列國,卻只能被遠遠供起來,沒有任何人敢重用。

人治的問題,就是明君會死,而昏君出現的機率遠超過明君。只有法治,才能確保社會長治久安。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統一戰國的是秦國,而之後的朝代,包括一直到現代,也都是儒皮法骨,用儒家封建思想麻痺群眾,用法家思想管理社會強兵富國。



Virgil_NG wrote:
還是可以看看第二部小...(恕刪)


小弟大秦帝國的小說正在重看第三遍,寫得再精彩畢竟還是小說啦~

蘇秦和張儀在歷史上年代好像是有差異的,雖然史記將他們寫在一起,但是這部分有點爭議,
張儀與公孫衍應該是同一時代的,
只是電視劇又把公孫衍找出來,才會讓人看的怪怪的!

有時候看小說看得很爽,但是我還是會找一下史實是否相符!

這是在網路上找到的:
蘇秦與張儀的關係,根據於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張儀先於蘇秦大約半個世紀出生,縱使同為鬼谷子門下,蘇絕不可能是張儀的師兄。

司馬遷寫史記當時條件十分有限,也沒法參考到這些資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