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一下大陸的網友們,什麼是台灣腔?台灣腔不就是大陸各省的腔嗎?


一切隨風去 wrote:
你聽過幾個地方的大陸人說話,南腔北調各地也是不一樣的,有誰說哈是咬牙切齒的?


你應該是大陸人,

打小聽習慣了, 所以不覺得怪,

但是對台灣人來講 ,一些大陸人的發音就是怪,

所謂的咬牙切齒 ,講得是大陸一些女演員的發音腔調,

聲音特別尖銳高亢, 像從齒縫間擠出來的, 大大難道沒聽過??

就有點像大陸的小調女歌手, 唱起歌來一整個尖銳,淒厲(為何唱歌會唱到那麼尖銳淒厲?),

聽的頭皮都發麻了,

我並沒有其他的意思,

我想講的是, 在1949年之前,

中國人講話的腔調並非如此剛硬,

好吧 ,不說胡適那些名人的腔調 ,就講民國初年阮玲玉, 蝴蝶等演出的電影,

當時講的國語也都是柔性的腔調,

為何1949年之後就變了,

只能說甚麼樣的政體, 就有甚麼樣的文化,

整天搞鬥爭, 打打殺殺的,

這樣的氛圍 ,發展出的語言調性, 自然殺氣騰騰的,

這還用說嘛.
我的德國客戶群中有個北京移民過去的女生, 他有提到覺得台灣人講普通話有幾個特點。

1. 舌頭平坦: 捲舌音跟不捲舌音基本上沒有太大分別, 因為台語或客語的影響, 不過他說其實大部分南方人都是這個樣子。另外就算講起來比較標準的, 捲舌的程度也沒北方人多, 所以是聽得出來的。

2. 語句長: 同樣是答應對方, 台灣人可能習慣講"好的"/"沒問題"等等之類的, 可是中國人可能就直接喊個"行"/"成", 感覺會讓人比較有距離感。

3. 語尾助詞: 台灣人的語尾基本上都會加很多狀聲詞, 會讓語氣聽起來緩和而且柔軟, 所以中國人都認為台灣女生講普通話很好聽, 至於台灣男生就...哈哈, 他們會說比較沒男子氣概(很娘的好聽說法吧)

不過好像不管哪個語言, 好像南北方互相的感覺都差不多; 例如我在德國的經驗, 德國的標準德語是北方腔, 他們就會嘲笑南方的巴伐利亞人吃豬腳發音怪, 例如我們說的南蠻鴃舌就是這種感覺; 同理巴伐利亞人會說北方人都講"Hochdeutsch"(標準德語的意思), 意思是極度注重發音文法等等, 當然也是有挖苦的意味啦~
那天接到按摩妹來電, 一聽就知道是大陸腔.

ronnyshiny wrote:
常聽到大陸同學說想學...(恕刪)
忍忍忍
Irene1058 wrote:
你應該是大陸人,打小...(恕刪)


我是大陸人,你是沒看懂我的意思,所謂的強調跟地域因素有關,跟所謂的文革鬥爭什麼的都無關。

心平氣和的說話和急躁的說話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跟強調無關。

所謂的南腔北調自古就是,大陸少說也有百種腔調,東北人說話和閩南人說話的強調從來都不一樣,不管是49年之前還是490年之前。

別的不說,即便你看看《水滸》這種小說也能知道古人說話是很犀利的,雖然聽不到腔調。話不投機半句多,這都是宋朝歐陽修的詩句了,古人都這麼豪爽,那些動不動就打打殺殺的遊牧民族更甚,2000多年前就有了斬白蛇起義的劉邦,揭竿而起的項羽,鬥爭古今中外從來沒有中斷過。

前面說《論語》,《論語》中有一句「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也就是禮崩樂壞吧,這說的就是周,在我看來這完全就是一種倒退。儒家思想統治了2000多年,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就是「統治禁錮人民思想的工具」,比如三綱五常。再看看你所謂的歐美文明國家,他們都鬥爭更甚,動不動就罷工示威。從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到世界霸主美國,哪個不是建立在屠殺和侵略的基礎上的?這就是文明?屠殺印第安人,然後弄個感恩節這就是文明禮儀?南北戰爭只是打打嘴炮不是鬥爭?

為什麼你會認為歐美是文明國家?很簡單的一句話「倉廩足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吃穿住行這些基本的都滿足,過的也很好才會有更多的人講禮義廉恥。你都不知道下頓飯怎麼解決還會顧得上禮義?更何況即便解決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還要一段時間的才能改變。


我在上海,
大多聽我口音都猜是福建或是廣東,
也是有猜是台灣的,
但我口音哪裡像廣東,
真是搞不懂!

Irene1058 wrote:
我想講的是, 在1949年之前,

中國人講話的腔調並非如此剛硬,...(恕刪)


這點我可能要吐個小槽,

我從小在台北眷村長大,周遭接觸的以外省人以及外省子弟為多。

在我印象裡,那些1949年來的長輩,說話以及行為舉止其實也不是很文明。

用詞也挺犀利的,更別說柔軟了....

我們村裡,住了個浙江藉的士官長,每天最大的娛樂就是打老婆跟小孩,滿口粗話,

後來我爺爺用官階壓他,跟他說要是再這麼打老婆孩子,就把他斃了,

他才收斂點....私下打沒打我不知道,但起碼我們沒聽見了

你提到的人物,都是見過世面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自然很有素質。

一般的人,普遍水準還是不太高。
地域性的彼此嘲笑攻擊,這是哪裡都有的。

不光中國,美國、日本也都有。

之前在美國的時候,就常聽北方來的白人取笑南方同學的口音。

我在大陸住這些年,反而常聽朋友說他們喜歡和台灣人說話,他們認為台灣人的普通話很標準,就算帶點台灣當地土腔,基本上也還聽的懂。

反倒是大陸某些地方的年輕人,那普通話腔調之重,讓人覺得溝通困難。

上回有個客戶,從廣州過來開會,年紀輕輕才30多歲,他講的普通話在座的沒一個人懂,他講的費勁,我們也聽的一頭汗....

有時想想,真該感謝當年國民黨政府大力推動國語,起碼現在在華人區,我們還算有語言優勢。
Irene1058 wrote:
聲音特別尖銳高亢, 像從齒縫間擠出來的, 大大難道沒聽過??
就有點像大陸的小調女歌手, 唱起歌來一整個尖銳,凄厲(為何唱歌會唱到那麼尖銳凄厲?),
聽的頭皮都發麻了,

我想講的是, 在1949年之前,
中國人講話的腔調並非如此剛硬,
好吧 ,不說胡適那些名人的腔調 ,就講民國初年阮玲玉, 蝴蝶等演出的電影,
當時講的國語也都是柔性的腔調,
...(恕刪)

胡適 ——安徽人
胡蝶 ——上海人
阮玲玉——上海人
都是中國南方人,講話當然柔。

聽過戲嗎?
西北地區起源於西周的戲劇「秦腔」,演唱尖銳高亢,。
蘇南發源於公元14世紀的「崑曲」,柔和婉轉。
這些都是幾百年前就定型的東西!

中國人的說話腔調,和地域民族生活習性相關,不要什麼事情都歸結于文革,文革不是萬能的。
首先要定義的是,所謂台灣腔,與台灣國語不同,也與中國普通話正音不同,也與中國各地普通話腔調不同。
1. 台灣腔所指的是台式標準國語。
2. 中國普通話正音,是中國的標準國語,最接近北京腔。
3. 所謂台灣國語,是指帶河洛語、日語調與國語的融合,與中國各地方言與普通話融合者一樣。

中國各地的發音腔調其實並不相同,與台灣標準國語相比,則是差異極大。然中國官方刻意正音下的各地普通話,大多(不全然)存在一個特點,我個人認為也是種缺點,就是每個字皆會拉長音、拉高音,尤其指第二聲。這點是最叫台灣人覺得特異之處,也是最讓人詬病之處,就如同12樓的jienmh網友所言,一整句話說下來,字間沒有頓點,狀似與人理論吵架。在中國官方正音下,女人說話,就會有這種高八度吵架之感;若男人說話,沒有頓點就有粗俗、油腔滑調之感。小孩說起標準普通話,雖可愛、但也不乏滑稽之感。標準正音的普通話,雖然腔調不同,但與台灣人可以清楚互通,不會有所謂聽不懂的狀況。然網友所謂聽不懂者,指的是各地方言融合普通話的腔調,則與台灣國語的狀況雷同,有種古樸、單純之感,其實並不會讓人討眼,只有如果說太快...會聽不懂。台灣年輕人若想體驗什麼叫中國腔,現在打電話麥當勞外送訂個幾次,就可以讓你一舉聽到中國各地腔調。

其實台灣腔的形成,來自於多元文化下、教育、媒體高度普及下的一種自然進化。若深究細節,其子音與中國正音完全相同,惟母音不同。台灣音調一字一頓,每個字週期相同,沒有拖音,捲舌音則以直接以縮舌帶過,這是與中國正音最大的差異之處。中國語的拖長音的情況下,就會讓鼻音、高音、捲舌音變得明顯。這也是台灣人模仿中國正音的容易之處,只要把台灣標準國語的每個字音拉長,就會變得與北京腔十分類似。但中國要反過來改掉拖音的習慣,相對較難了。網友所指地上海普通話腔調,就是典型的台灣腔,是果非因。形成原因來自兩岸分治後,隨著娛樂題材西進的台灣文化使然。尤其是1988年改革開放後,台灣腔隨著台商、台灣戲劇、歌曲等各種文化大量進入中國後的優化現象。不只上海,包括南方的廣西、江浙等各個沿海地區(香港除外)皆然,在90年代後,說話皆有台灣腔傾向的現象。這也是中國政府為何發狂似地要制止各電視台說台灣腔,並規定台灣連續劇必須重新正音(配音)後,才能在當地播出的原因。這也是台灣腔這個名詞出現的由來,也是為何五毛開始將台灣腔憑空冠上娘娘腔的屬性,並吸引一些不知所謂的台灣人腦補,自以為台灣腔「很柔?」的原因。不過就是計畫性地想逆轉這種現象下的和諧工程罷了。一字一噸的台灣腔,其實一點都不柔,跟南方所謂吳儂軟語大異其趣。

至於台灣國語,是一種河洛語(台語)族群無法發出若干子母音下的特殊產物。即使現代,也有少部分年輕人(不分本省外省),講話帶有一點台灣國語。就以自然這個詞為例,台語內並無自這個字的發音對應,所以只能以日語ず音來取代自的子母音,子音相同,母音接近「無」音。另者,「然」這個字的子母音在台語亦無對應,只能以日語ら+鼻音ん來替代。所以「自然」兩個字的發音就會變成「注藍」。但台語有六聲,可完全對應國語的五聲,所以在發聲上,毫無障礙。其實在各地方言,各國語言,這種彼此發音無法無法完全映射的情況很常見。以英語相對於日語來說,英語r、l兩字的音,對日語族群而言,就無法分辨其差異,而皆發音成L。real就會發成leal。英語ə音與v音,日語亦無對應,只能分別以ʌ音m音來代替,love就會變成lamu(ラブ).以華人而言,沒有蝴蝶音、沒有齒擦音。所以apple,就會變成epple;thank,就會變成sank。就不用說彈舌音了,台語有,但只彈兩個音節,如:俗辣、賊辣、翅辣、矸辣。超過三個音節以上的連續彈舌...感覺台灣很少人能辦得到。

至於台灣與中國的語法差異,可能是胡適推行的白話運動下的結果。好比台灣標準國語對於過去完成式,會加一個有字,對應到美語的have,而中國並無有這個助動詞。如問吃飽了沒,台灣會回答:我有吃過了;中國會回答:吃過了。台灣介於禮貌,對答時常警慎完整,主詞、動詞、助動詞、受詞都沒有省略的習慣。但中國人在對答時缺乏尊重的概念,所以時常取簡而馭繁。如你晚餐吃了沒,會直接說你吃了沒,或吃了沒,。而台灣的「我有吃過了」,到中國就會變成吃過了,或吃了。這種差異,就是與文革脫不了關係。國人最熟悉的,就是中國很喜歡用「搞」這個詞,無論任何場合,都搞來搞去,這就是不端重下的習慣成自然。台灣人則與日本人的性格雷同,很重視語句的完整性、慎重姓。這點,可能是中國人所引以為藉口的娘吧。但很明顯,就是藉口。

台灣標準國語(台灣腔),其產生的原因,與對中國的廣大影響,皆源於自然,沒有任何刻意、政治性、或額外的動機。就是好說、好聽而已。就如同英語轉換成今日的美語,f變成v,t變成l,wh變成w,i變成e,都是為了好說,好聽而已。非英語系國家,都會傾向於學習美式發音,這也一種文化自由競爭下的自然產物,並非美國政府干涉下的結果。台美在演化下的優勢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所以台灣不少觀眾會覺得講中國腔有趣、可愛,可藉以拉抬收視率,如小草、夏禕、王馨悅與綜藝節目一些我講不出名字的中國女主持,台灣反而希望他們以中國腔調來講話,製造效果。美國觀眾也會覺得英國腔、澳洲腔、印度腔有趣,所以會在影片中植入各種族群的語言腔調,提高影片可看性。然中國官方一連串的反制行動,就是一種自卑、被害妄想下的自我保護。上海民風較為特殊,看不起內地的文明落後,所以適應優勢文化的現象尤其明顯,中共就派親共的蝗蟲大軍移民上海,意圖劣化上海文明。除了裝成上海人來反日本文化、反台灣文化外,在電視台,就以豐厚酬勞吸引台灣明星西進為節目抬轎,再伺機於中國觀眾面前修理台灣明星,踩低台灣形象,慰藉民族自信心。這是相當可悲的,真的很可悲,根本就與南韓一副德行。

台灣腔這種原本是莫須有的題材,會變成是一個中國和諧禁語,在百度的貼吧無法搜尋。又讓五毛在各大論壇睜眼瞎話地跳針台灣腔很嗲,反制、遏止文化間自然同化與演進。又讓天性包容、缺乏警覺的台灣人跟著話尾,也瞎說台式國語很嗲、很柔?這不就是典型網路工口碑行銷嗎?南韓對台灣產業進行醜化,中國對台灣文化進行醜化。日本也是韓中攻擊苦主之一,但日本網友還稍微懂得反擊,日本媒體還稍微懂得自制,台灣呢?從上到下一副沒神經的模樣,也太隨和了吧。

spstool wrote:
台灣腔這種原本是莫須有的題材,會變成是一個中國和諧禁語

當年跟隨國民政府來臺的很多都是國學大師,像是胡適,及各大學教授及高級知識分子,不然就是大陸各省的權貴階級,像蔡康永,被譽為中國鐵達尼的太平輪,只是他們家旗下的一艘船,蔡康永他們家當年在上海可說是富可敵國,而民國時期,上海最富裕,所以上海人來台灣的最多,所以台北在當年又叫做老上海,而這些國學大師所編寫的國語課本,應該是相當正確,所以對岸政府否定台灣這些國學大師所訂定的標準國語,那大陸普通話教材是由哪些國學大師所編寫,而很多大陸人認為台灣人講話會說你有吃過嗎?這根本是誤傳,像康熙來了的小s,蔡康永,從來就沒說過,你有吃過了這種話,而國民政府的國語運動,是用最激烈的方法消滅方言,例如在學校講方言要罰錢,掛狗牌,逼迫你只會講國語,而不會其他方言,所以大陸政府否定台灣腔,不就等於否定那麼多國學大師所訂定的標準國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